2011年1月30日 星期日

2011/1/24會談記錄-FIFE的研究方向與未來規劃

I.       FIFE四個分別進行?或是,畫出整體的大架構,以便長期研究?
A.    分別進行或同時進行可視個人規劃而定,研究成果能夠累積當然最好。重點在於培養核心能力,以便應用於其他領域。核心能力包括發展/驗證評估工具的方法、研究方法等。例如:學習發展CAT的方法,可應用於成人領域,也可應用小兒領域。雖然領域不同,但發展方法相近。研究方法部分,則先確定方法,再考慮研究方法。此外,應考慮從何著手,影響較大。

II.    FIFE問卷修改建議與後續研究
A.    Idea的部分,可加上中風時的特徵、症狀、處理方式、醫療介入的題目:確認原本文獻中,idea所包含的面向。
B.     Expectation的部分,除了開放性問題,也可增加選擇題,幫助個案理出頭緒:找楊怡君治療師與老師的著作(註)。
C.     Function的部分,或許可以增加一些「生活角色」或IADL的內容:題目內容之適用性仍待確認(住院與出院個案能力不同)。目前之FIFE量表之適用性已經過初步確認。
D.    Feeling的部分,情緒包含得有點廣,或許會使結果不易解讀。或者,改稱「負向情緒」作為代表?(若區分出不同情緒,是否會影響個案的介入方式?例如轉介心理師或精神科OT):確認文本文獻中,feeling所包含的項目,是否需要區分不同情緒。若以一般傳統問卷而言,並不需要非常完整區辨個案的情緒。

歲末待辦事項出清

現在走到哪裡都是現成的年貨大街,如果空著肚子又不挑食,
街頭街尾走一回慢慢試吃,也該飽了!
為了應景,商店家家歲末出清。
我趕著流行,也來出清一下待辦事項吧!

1.EFA書面作業
2.修訂心理計量期末考  1/30 21:41
3.找兩篇海洛因個案憂鬱量表心理計量特性驗證之精讀文獻  1/30 17:51
4.撰寫兩篇紫皮書文獻彙整
5.整理論文撰寫流程
6.整理FIFE會談記錄  1/30 20:04
7.確認SF-36於海洛因的文獻  1/30 16:41
8.整理十分鐘英文朗讀+書面內容
9.座位搬遷與打掃

雖然不會有人搶購,但預計的完成時間可能還是要打折,
以免欠過年啊!

2011年1月28日 星期五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過份依賴MeSH term造成搜尋策略錯誤

日前多次搜尋憂鬱量表使用於海洛因成癮個案的心理計量特性驗證,
但因為一直掛記著要使用醫學專有名詞(MeSH term),因此在查詢heroin相關的MeSH tree之後,
得到兩個比較相關的MeSH:Heroin和 Heroin dependence,及兩個分類的MeSH tree。
因此,在搜尋文獻時,就只用Morphines.exp和substance-related disorders.exp作為海洛因族群的主要的詞彙,
但忽略了論文中有不少會使用更口語的詞彙來表示海洛因成癮個案,
例如:substance abuser。
然而Pubmed的分類方式有時與我們預期的不同,因此只使用MeSH term,可能會讓人會漏掉相關的研究(註)。

2011年1月27日 星期四

[問題]量表可不可以有標準答案

最近在跟學妹討論發展OT knowledge(對職能治療的瞭解程度)量表的題目內容,
但遭遇一些技術上的問題,
包括:題型、題目內容、以及選項是否有正確答案。

題型攸關乎最後的計分與分數解釋,如果題型有是非、選擇、配合、問答、視覺對比量尺(visual analog scale, VAS),
在計分上恐怕相當困難,且難度不易區分。

題目內容取決於施測對象以及施測目的。
如果施測對象是中風個案與家屬,除了題目的可讀性之外,
甚至還要考慮題目可以用台語說明,而且不會太過拗口。

答案是否有正確選項則是讓我有點困擾的問題,例如:猜測的機率與使用情境。
以是非題而言,有一半的機率會猜對。以選擇題而言,有不等比例的猜中機率。
又有些題目是看情境而選的、或是有社會期許、有知易行難的困擾。
例如:中風個案可能只接受到一部分的職能治療服務,因此無法想像燒燙傷、骨科個案所接受到的服務。
「我知道接受職能老師的建議,在家練習復健活動,可以讓我恢復得比較好。」則過於明顯暗示答案為何。

2011年1月25日 星期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熟悉統計工具,節省大量時間

今天試著把3個量表各6次施測結果的人次做對照,
以便確認有多少個案完成前次測驗,才能決定驗證的心理計量特性內容。
以Excel直覺來想,可以透過各量表每次總分,挑出該次有完成填答的人數。
然而,這個作法並不能確認每次施測的個案是否有重複。
因此,改將每次施測的總分(註一)放在一個工作表中,一個量表一個工作表。

接著,以SPSS開啟excel檔,並且將每一個變數的零設定為遺漏值(註二)。
再將6次施測結果兩兩相加,能夠得到計算結果的數量,就是有完成那兩次測驗的人數。

心得
以目前的程度而言,Excel和SPSS交替使用,可以增加資料處理的效率。
或許之後可以單獨靠SPSS完成大部分的資料處理。
但目前找不到將SPSS開啟多個工作表的方法,存了好幾個檔案,有點不方便......

註一、在Excel將公式計算出的數值變成數字,貼在其他欄位的方法: 複製/(滑鼠移到要貼上的位置按右鍵)選擇性貼上/(選)值

註二、量表總分的最低分> 0。

2011年1月23日 星期日

專業與狼狽?

上週末從家中離開,家父看我大包小包,提了許多東西,就問:
「怎麼不用旅行箱?東西全部放進去不是比較好拿嗎?而且看起來比較......比較專業!」
我百思不解:不過是搭車往返學校和家裡,有必要專業嗎?
而且,這會是什麼樣的專業呢?專業的旅人嗎?
用最精簡的裝備打包最完整的需求與功能?

直到下午又拎著大包小包的行李走出車站,又要撐傘又要防止背帶滑落,
突然覺得自己很狼狽。

或許,家父的意思是:不管做什麼事,都要從從容容的,不慌不亂不狼狽,
看起來自然就很專業吧! :)

2011年1月21日 星期五

老師常說的話-筆記本謄出的會談記錄(2)

寫作/報告的原則
1.          文獻閱讀:
(1)       思考方式:應先確認想要讀什麼?或只是照單全收?論文不是連續劇,不要只跟著作者的想法走。
(2)       記錄文獻彙整的大小問題。(小的)例如:知道意思但詞不達意,或是閱讀理解的問題,並且用記號區辨,以利學習與討論。
(3)       論文中的任何解釋不一定都是對的,可能只是臆測,所以不需要完全相信。
2.          文獻彙整
(1)       科學文獻寫作的思考邏輯:想做什麼→為什麼想做這個研究→做了什麼→得到什麼→結果如何→有何意義。所以沒有多複雜,抓到關鍵再多練習,然後在高手前自曝其短,被敲敲頭,快速彌補不足,才會有成就感。
(2)       應盡快掌握研究的價值與意義,才能引人入勝。
(3)       掌握重點,才能該有的多,不該有的少。
-自己的心得:文獻彙整的能力慢慢從看不懂,轉為看懂但寫不出來,可能也是一種進步吧?
→老師補充:口語與文字的表達能力訓練,是博班的核心能力養成重點之一。
3.        論文撰寫
(1)       避免寫不重要的、而且寫到哪說明到哪。解釋的文字不要相隔太遠。
(2)       文獻回顧/整理的方式:文獻的分類系統最好有兩個以上,以便從不同角度理解與解釋。
(3)       表格製作要有系統性與自我解釋性,使看的人可以一目了然,不需額外的解釋。例如課程規劃表要有層次性,讓人知道選課目的為何。
(4)       組織架構要清楚,內容完整簡明,可使口頭報告的聽眾容易聽懂,書面報告的讀者掌握重點。
(5)       研究方法的功能:說明大架構和特定方法的交集程度、收案狀況、欲解決的問題。

老師常說的話-筆記本謄出的會談記錄(1)

前言:去年暑假時,適逢更換筆記本,剛好把筆記本上還沒整理出來的的會談記錄謄錄出來。
其實這些話老師已經講過不只一次,卻還是時常會聽到,
表示這些想法一定很重要,而我們執行力不足,才會一再聽到。
或是自己問過,卻忘記了,
所以把它放在部落格上提醒自己,也與讀者分享。

教學初衷
希望學生不要重蹈覆轍(沒有在博士班決定研究方法),所以希望學生能早日想清楚。期待學生青出於藍!


對選課的態度
1.  選課標準:自己想要學什麼?自己(研究)需要什麼?
(1)勇敢面對自己:對博班的認知與準備不足,所以不知道自己想要學什麼。
(2)寫下選擇的理由與當初的考量。例如:為何選擇評估工具作為研究題目?作為日後的參考。
(3)對選修博士班的課程/想法要有階層性的提升,否則結果如何,可想而知。
2.  前置作業:選課前應去看看開課教師是哪個系所、專長是什麼、在那個領域又有幾篇研究?
3.  現在決定未來,如果不知道現階段的重點、未來性,沒有想法又沒有機運,未來堪憂。
   (1)   問與答
  
問:難道其他老師們也是很早就立定研究方向了嗎?
  
答:No.必須在同一主題、十年內皆有發表文章,才算是專業。如果沒有培養自己的專長,怎麼能夠期待向上提升?40歲的時候已經沒有潛力,而要拿出實力了!
   (2)   不是泡在(好)環境中就會有功力,還是要掌握重點,多練習切磋。如果是靠機運,時間過了,就來不及了!
4. 要練習做選擇。選錯比沒有選擇更好。
(1) 到底自己想要什麼?想定了沒?想具備什麼能力才選什麼課。只用兩天的時間決定未來的兩三年,是否太過倉促?
(2) 統計安排8-12學分即可。主要的課程最好不要變來變去的,想清楚之後做決定。
(3) 基礎的學科,例如精神醫學,該補的就補。

2011年1月19日 星期三

找出問題的方法:學習成效的確認

以下的方法是從老師的網頁整理過來的資料:如何找出自己的問題以及解決的辦法。

老師的學習方法
預習→上課→複習→寫下自己的解釋、寫是給別人聽                                      →找出卡住的地方
→閱讀相關文獻(研究設計、資料分析、結果呈現與解釋)

練習
看到論文題目→猜測研究設計、資料分析方法
看到研究結果→練行自行解釋結果,再看作者的解釋

自己的心得
老師的學習方法非常紮實,但是我得努力讓自己即使有很多待辦事項、或臨時有事要忙碌,
也要能堅持下去;
即使想破頭,也願意繼續想、繼續找資料......

2011年1月18日 星期二

下學期課程與寒假計畫-更新

下學期的預計課表


1





2

應用線性統計模式(姚開屏)



3

應用線性統計模式(姚開屏)



4

應用線性統計模式(姚開屏)



@





5

因素分析(翁儷禛)
醫學心理學


6

因素分析翁儷禛



7

因素分析翁儷禛



8





9
進階OT專題討論
獨立研究



10
進階OT專題討論
獨立研究




承認學分數:專題(必修)1+獨立研究2+因素分析3+應用線性統計模式3+進階科學論文評析與寫作(必修)2 =11
醫學心理學 借共筆或選課旁聽

寒假計畫
1/19-2/1上午  海洛因文獻搜尋、彙整、處理現有之收案資料、彙整兩篇精讀文獻、繼續英文練習、因素分析/迴歸課程預習
2/1下午 - 2/7   家庭時間
2/8-2/11 (2/8下午有事不在,時數已於2/1上午補足)     在家工作(內容同2/14-2/18 )
2/14-2/18 海洛因文章大綱、初稿、繼續英文練習、因素分析/迴歸課程預習

問問題的方式

1.問題的已知和未知要更密切地呼應,才能夠釐清問題的癥結。
2.可以查到的資料,要先查過再跟老師討論。
3.仔細閱讀手邊的資料(紫皮書、老師的書),再提問題。

思考
:用於驗證一群樣本特性的分數,如何應用在單一個案身上?或者並不適合?
例如:測量工具的反應性 ES=0.8 測量工具的再測信度 ICC=0.85
應如何應用於單一個案?每一個案都會得到相近的結果嗎?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回顧自己過去一週的學習狀況,除了撰寫報告,
一直都在思索如何提昇自己學習效率這件事。
雖然學習成效很慢才會顯現,但學習效率低落卻是不爭的事實。
否則不會看到相關的論文卻不知道重點在哪裡、或是作者背後的含意。

而老師的教學方式和孔子幾乎有相同的原則: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意思是:不到學生想求明白而無法獲得時,不去開導他;不到學生想說卻說不出來時,不去啟發他。如果學生沒辦法觸類旁通,那麼就不用繼續教他,讓他先自己用功再說。


所以,我還不夠用功,也不太會融會貫通。
例如:知道3 個ICC model的假設與差別,卻還是不知道何時選用哪個為佳。→ 現在想想,好像也有點奇怪。因為既然知道使用條件與推論性的差別,怎麼會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用?
所以,只好繼續努力了!並且更主動地思考問題,試著改掉被動地依循或死記的學習習慣。


《論語.述而》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憤,心中想了解卻有困難。
悱,心裡有意見想表露卻說不出來的樣子。(參考資料:教育部辭典)

2011年1月16日 星期日

整理

我研究所生涯的第二個一年級上學期,在一片報告海中結束了!
最後兩週的倉促使得桌上多了許多待整理的講義與資料,
信箱裡待處理的信件達四十多封,也都該在相近的日期一併結束。
可能就是因為積了太多待整理的資料,心中總不踏實。
就像買了一堆家具回家卻散在客廳的地板上一樣,
不但沒有發揮作用還造成混亂的局面。
甚至懷疑起自己對課程的勝任能力。

還好,一切都是有止境的。
報告的繳交期限提供了想像空間:過了那天,所有的大報告已然完成,
只剩下每日例行的文獻搜尋與彙整、英文閱讀與朗讀,
然後好好整理上學期的資料,以便日後翻閱。

終於,離想像的日子不遠了,但新的報告已經好整以暇地坐在那裡啜著茶等我赴約。

果然,資料需要整理,生活也需要整理,才能對人生有清楚的規劃與正確的期待!

2011年1月13日 星期四

慢慢來

以前最不能理解:為什麼總是有人喜歡用複雜的方式解決問題,或是做一些無謂的努力。
但是,在老師眼中,我們應該就像那樣的人吧!

同理心,就是從自己的挫折中慢慢建立起來的。
現實感也是。

當我終於認清自己有多麼無知,
才能甘心地繼續用功。
當進步很慢的時候(且確定沒有退步),也要有耐心,
因為,進步本來就很慢......

2011年1月12日 星期三

學習的生長痛

面對自己的缺點一開始有點不習慣,
但後來發現被指正缺點並不令人難過。
主要是提出指正的時機與場合,會讓自己情緒受到比較大的影響。
像是自己花了很多心力做報告,就會希望結果不至於太糟。
但是,因為抱持著錯誤的期待,以及沒有搞清楚自己有什麼問題、問題會造成什麼影響、或是沒有讓問題清楚暴露在個個情境,就很難抓到。

昨天上課時,老師的建議我好好想想自己為什麼內容出現嚴重偏差,
與用很複雜的方式計算從SPSS報表就可以簡單計算出的結果,
讓我更清楚自己的短處。

為了避免忘記自己曾犯了什麼錯、有什麼缺點,
因此將自己的缺點寫在部落格上。

自己本質上的缺點

1.因為經驗不足/概念不清,忽略了老師提供的思考方向,一直往錯誤的方向思考。
2.抓不到重點又愛鑽牛角尖。(因此難以區辨問題的重要性)
3.沒有掌握概念的關鍵、而且一直錯下去

4.只看自己想看的、想法過於侷限。

5.只用自己會的方法解決問題,不去觀察環境的其他解決方式。



2011年1月10日 星期一

Effect size報告的疑問與待準備的資料

疑問
1.當個案前後測的施測不完整,且多數個案只有一次施測時,是否仍適合進行反應性的研究?
解決方法1:把只有一次施測的個案挑出來。檢驗前測組和後測組是否來自同樣的分配。
解決方法2:把兩次都有施測的個案挑出來,進行一般的effect size計算。
解決方法3:用pooled t的方式,計算t值。

待準備的資料
1.概念改由表格呈現、操作改由文字敘述。
2.確認effect size的定義、臨床用與意義。
3.GRI發展的原因。
4.比較power和effet size的應用與意涵。
5.調整effect size的用途的排序,使主軸得以呈現。
6.重新確認專有名詞是否都改成英文或縮寫。

自我檢討-聞過則喜

1.沒有把問題想清楚就直接問老師→記得要呈現自己的思考歷程,不要為了求簡潔而只問最後一句話。
2.沒有釐清老師說的是什麼就繼續問 → 有疑問就要盡快找老師澄清。尤其已經問過其他兩個人還不知道,就應該盡快跟老師請教。
3.沒有認真面對自己的問題、只是耍嘴皮子,為自己的錯誤找藉口

正向思考
1.子路,人告知以有過,則喜。
2.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幾千年來,老師們擔心的原來是同一件事)

2011年1月9日 星期日

初步搜尋海洛因文獻的結果

搜尋策略:heroin[MH] OR heroin dependence[MH] AND(SF-36 OR PHQ 9 OR HADS OR ADQ OR BDI)

資料庫:Pubmed

篇數:10篇(1篇非英文)

感想:雖然海洛因的研究不少,但使用這些量表的研究篇數很少,且年代較久遠。可能還要用更詳細完整的策略來搜尋資料了!但預計可能不會增加太多。

書目資料:
Bobes, J., Gonzalez, M. P., Bascaran, M. T., Arango, C., Saiz, P. A., & Bousono, M. (2001). Quality of life and dis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European Psychiatry, 16, 239-245.

Hendriks, V. M., Steer, R. A., Platt, J. J., & Metzger, D. S. (1990). Psychopathology in Dutch and American heroin addic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Addictions, 25, 1051-1063.

Mintz, J., O'Brien, C. P., Woody, G., & Beck, A. T. (1979). Depression in treated narcotic addicts, ex-addicts, nonaddicts, and suicide attempters: validation of a very Brief Depression Scale. American Journal of Drug and Alcohol Abuse, 6, 385-396.

Perneger, T. V., Giner, F., del Rio, M., & Mino, A. (1998). Randomised trial of heroin maintenance programme for addicts who fail in conventional drug treatments. British Medical Jourmal, 317, 13-18.

Prochaska, J. J., Sorensen, J. L., Hall, S. M., Rossi, J. S., Redding, C. A., Rosen, A. B., et al. (2005). Predictors of health functioning in two high-risk groups of smokers. 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 78, 169-175.

Ryan, C. F., & White, J. M. (1996). Health status at entry to 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 using the SF-36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 Addiction, 91, 39-45.

Steer, R. A., Beck, A. T., & Shaw, B. F. (1985). Depressive symptoms differentiating between heroin addicts and alcoholics. 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 15, 145-150.

Tarighati, S. (1980). An exploratory study on depression in Iranian addic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Psychiatry, 26, 196-199.

White, J. M., Danz, C., Kneebone, J., La Vincente, S. F., Newcombe, D. A., & Ali, R. L. (2002). Relationship between LAAM-methadone preference and treatment outcomes. 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 66, 295-301.

2011年1月7日 星期五

作表的理由

把相關的概念/數據製作成表格,幾乎已經成為約定俗成的報告方式。
理由很簡單:當內容一目了然的時候,自己和別人都可以快速統整概念____這是指製作精良的表格。

以前國高中讀歷史、地理,最不能理解的就是每個章節參考書都有表格。
表格大概佔了講述內容的1/3以上。
或許是因為要使表格內容精簡,列出來的每一個欄位都像獨立事件,連結不起來。
在地理,無法記住各地氣候、產物;在歷史,搞不清楚每年發生了什麼事,以及那一連串事件的關係。
即使換成自己做表格,也只能維持不到三天的短期記憶。
只好認定當時的表格,是聽起來很有用,但對我沒有太大幫助的學習。

最後,發現自己居然還是喜歡做表格的,因為可以用簡單的方式幫助歸納與記憶,
前提是:要用自己會記得的方式分類。
在作表的同時,也可以協助自己釐清概念。
例如:效果值的各種計算方式是不是同樣定義、用途,計算出來的結果有何差異?
用「填滿空格」的方式確認已知與未知,也很具體。

所以,還是要作表囉!

2011年1月6日 星期四

報告的功力:學習成效的呈現

這週的情緒障礙課程共有五位同學報告,剛好五位都處於不同的學習歷程,
也反映出不同學習歷程的學生在報告功力上的差異。
以下為簡單的觀察記錄。

大四學生:以一本書為主要參考資料,但報告主題(或對主題的正反意見)不易凸顯、資料蒐集較零散。看起來只有對主題的興趣,但沒有對主題的深入瞭解。

碩一:有找出幾篇主要文獻。報告時針對文獻做發揮,較少彙整其他研究結果、多照著投影片唸。看起來不怎麼想做這個研究。

碩二:內容較有深度,有時可以用清楚的圖示說明概念,有時還是會陷入一堆文獻中不知所云或照著投影片唸。對報告內容滿熟悉的。

博一:內容架構有條理(偶而陷入亂流)、且可以找出此研究特別之處,並提出未來可努力的方向。對此主題的研究持樂觀態度。

博士後研究:講述清楚、投影片簡單明瞭、對報告內容有高度興趣。

然而,看別人的報告容易,看自己的報告並修正錯誤並不容易,
還是需要別人提供建議,並修正之前的報告失誤。
因此,歡迎聽了我報告的人,盡量多給建議。

此外,此次觀察也發現:報告者對於報告主題的熟悉、喜好(熱誠)程度,
都會影響報告的風格與氣氛,不可不慎。

後記:看到各年級的程度差異,讓我對未來的自己有些期待 :)

2011年1月5日 星期三

改變不合理的想法:理性情緒行為療法

 今天上午聽了五位同學報告,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後一位同學報告的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ational-emotive behavior therapy,REBT)。

2011年1月4日 星期二

填寫問卷的隱私

最近幾週,心理計量課程的內容是由各組報告這學期發展的問卷,
並報告初步的項目分析與心理計量特性驗證結果與研究計畫。
同時,也會請授課老師與所有同學對問卷的格式、內容提出建議。

然而,有一些問卷在個人基本資料的部分,設計了比較「有侵略性」(令受試者有疑慮)的題目。
例如:姓名、學號、系級、性向(異性戀或非異性戀)等等。
雖然施測者表示:姓名、學號可填可不填,那何需列入個人資料呢?
系級的設計,除非有對全校作抽樣,或樣本數夠大,否則調查學院應該就夠了吧?
至於性向,該組同學表示已採取必要的保護措施,
除了在旁邊等受試者填完,也可讓受試者自己填完後拿到某處繳交。
但個人還是認為有強迫出櫃之嫌。
而且同性戀在台灣,還沒有那麼普遍為大眾認可。

然而,最讓人驚訝的是:
回答問題的人表示:他覺得表明自己的性向並不是一件令人難堪的事,
因為他自己就是公開出櫃的男同!

雖然我可以理解他的想法,但並不表示支持。
他不在乎的事,不代表其他人也不在乎。

對此,建議採用更仔細的保密措施,
例如:將比較尷尬的題目放在問卷中間的段落,讓人無法一下子看到,
或者問卷填完後就折疊起來,讓施測者無法立即看到答案,
以保護受試者的隱私。

2011年1月3日 星期一

研討會備忘錄:在提問前,先肯定對方吧!

如果被誇獎,或被批評,都不知道原因,那其實是很悵然若失的。
因為不知道該怎麼維持、繼續進步或修正自己。
往好處想,一切毀譽於我如浮雲。
往壞處想,一切成就如曇花一現。

今天專題報告時,主持老師提了一個很好的建議:
在問問題或提出批評之前,
最好先誇獎一下這篇研究的優點再提問,
這會使講者覺得自己的研究還是有點貢獻,
也可以讓提問者養成全面思考的能力,正反俱呈。

這個建議跟之前在實習的時候老師建議的:
「在指出家長應該加強的方向(或小朋友上課表現不佳)之前,
先肯定對方的努力、同理對方的辛苦,
再提出自己的建議,家長會比較容易接受,且不會受傷。」有異曲同工之妙。

誠如老師在部落格所言:提問時,應該存有謙虛以及與人為善的態度,
才能使自己學習到更多。
這也是尊重講者的風度吧!

在研究領域,不只要學習做研究,還要學習與人良好互動呢!

2011年1月2日 星期日

為成績奮鬥的日子

學期將盡,又是一段為成績奮鬥的日子。
不只是為了自己的學習成效努力,也為了別人的成績費心。

為什麼要花時間處理別人的成績呢?
因為這學期接了好幾個要算成績的助教,
要求只要監考和算成績,所以學期間感覺不太到它們的存在,
期末要結算成績就知道囧了......

製作了三個成績統計表,每個都有各項評分結果、分數比重轉換的欄位。
還好大學時曾花了一點時間學習簡單的excel公式,計算多個來源、比重不同的成績時非常好用。

希望不論是為自己的成績努力,或為別人的成績努力,
都可以從中學習到新的事情、考慮得更周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