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0日 星期一

台灣OT教師2010至今的英文期刊論文彙整與彙整心得

上週曾將台灣OT學校的教師的英文期刊論文做過彙整,
但因分類方式不當,讀者難以看出分類架構,
因此重新排列。
改以文獻評析的的分類方法分為療效驗證、評估工具以及描述型研究三種類型,
另外增列一項其他,為非OT相關的研究。
因為有些OT教師研究所所學並非OT,因此近期的研究是與基因、骨密度、醫學生理學或是腦部照影相關。
療效驗證、評估工具以及描述型研究三種類型又各自分為生理、小兒、精神和其他四個項目。
前三項在醫療體系較為常見,
其他則是無法歸類到前三項的文章。例如:OT的養成教育。

由本次彙整經驗得知:
當自己對一個概念不熟悉,就很難做出好的分類。
如果能對一些現象做出清楚的分類,則表示自己對這些現象已經有一定程度的認識。
因此,應該試著歸納自己所學的知識,並且請高手幫忙確認,
藉以檢核自己是否真正瞭解這些概念。
否則,當局者迷,只會覺得自己做得不好,又不知道怎麼改進。



Endnote使用技巧-期刊全名、刪除重複文獻、找尋未歸類文獻

今天原本預計以1-2小時將老師們的著作轉為正確的APA第六版格式,
但是臨時發現有幾篇文章沒有放入。
將遺漏的文章補進去之後,竟發現文章篇數與Endnote的結果不相符。
於是展開一整天的Endnote 之旅。

以下為新學到的Endnote知識。

1.期刊全名的顯示
除了要把output style改為全名之外,
每建立一個新的檔案,一定要重新匯入期刊名稱的term list
否則檔案中只有少數期刊可以列出全名。而一旦建立好期刊全名和縮寫,一定要記得匯出,
否則下一次使用,又要重新建立期刊全名的term list。

2.搜尋重複文獻
Endnote本身的檢查重複(Find Duplication)功能會以作者、標題、期刊名稱、年份、卷期作為判斷依據。上述幾項只要有一些不同,就會被當成兩篇。例如作者名或期刊名從不同資料庫下載,會有全名和縮寫的差異,就會被當成是兩篇不同的文章。因此使用內建的檢查重複功能之後,還要手動檢查是否有重複的文章。

3.如何找尋未被歸類的文章?
當文章不是在同一段時間被歸類到Group set,很容易發生有文章未被歸類的情形。
這時可以用Endnote視窗左邊的Unfiled(通常在All Reference下方),找出未被歸類的文章

雖然歸納起來只有三點,卻花了不少時間才找出解決之道。
因此記錄下來提醒自己,也與大家分享。

最後,感謝佳苓學姐和Jenny的協助!

2011年5月26日 星期四

以PsycInfo搜尋OT老師們文獻的結果

之前以pubmed的搜尋策略直接貼到PyscInfo發現甚麼都找不到,
重新測試之後,發現PsycInfo的作者姓名必須使用「姓名」排列,
例如:Chen, Kwan Lin 或 Chen, Kwan-Lin。
不能寫成 Chen, K.L.、Kwan Lin Chang 或 Kwan Lin, Chen。

把所有的姓名順序調整過後,設定搜尋日期為2010-至今(2011/5/25),
共得到36筆資料,其中24筆與pubmed重複,2筆為非OT文章,2筆為書籍。
最後新加進搜尋結果的共有8筆。

Pubmed與PyscInfo的搜尋結果加起來,
共有100篇期刊論文。

以下為搜尋策略。

2011年5月24日 星期二

統計文獻閱讀心得:統計軟體與統計概念的戰爭?

以下是因素分析課程的指定閱讀文獻的閱讀心得,個人覺得作者嘗試讓讀者瞭解結構方程模組的概念,推薦適合閱讀的統計書籍,與統計軟體上的限制(亦即過度依賴套裝軟體的內建計算方式可能導致的結果)

對於初學者而言很實用。
因此將閱讀心得將大家分享。

如果有空,不妨讀讀這篇論文。

心得:
這篇文章先介紹了結構方程模組,接著指出現今使用軟體的人只參考坊間撰寫軟體操作手冊,以及這個現象可能會遭遇的問題,然後推薦幾本好的參考書以及他們的特性,也指正書中的缺點,最後總結這個現象可能起因於現代人使用統計都是以軟體為導向,書商也是以軟體為導向以便提升獲利,同時「隱惡揚善」地宣傳,對初學者而言實在不容易自行找到完整說明結構方程模組的參考書籍並讀懂它。學校教育受限於體制,也難以彌補此缺失。總而言之,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越依賴介面友善的軟體,卻毫不知道軟體發展背後的概念,只會使得理論與軟體發展漸行漸遠,研究結果與解釋也會受到影響。

OT知識專題報告心得

這次專題報告的摘要與投影片比之前幾次還早準備,
因此報告時沒有那麼慌亂,
但是還是發現自己有些地方沒有做得很好。

首先,似乎仍然沒有凸顯出德菲法搭配焦點團體和認知訪談的特色何在,也沒有強調這篇研究的價值。
(應強調整合了專家與非專家的建議,並且多次有系統地進行意見的彙整與調查)
雖然有提到可以提高OT的效能,但是總覺得講得不夠吸引人。

其次,未能把研究方法清楚明瞭的解釋清楚。
感覺好像把一樣的東西講了三次____程序、簡介、於本篇的應用。
雖然老師有提醒可以先說明程序,然後簡介各個研究方法以助聽眾理解,再說明在這篇研究中打算怎麼使用。
但是報告中,不小心在程序就講得太仔細了,以致於簡介就有點多餘。
在本篇的使用又不夠特定(或深入)。
所以,講完之後,不確定聽眾是否清楚整個研究大概在做什麼(明天再訪問一下其他人的看法)。

以上是自己感受到的問題。
如果有發現其他問題,或是對報告的投影片有任何修改建議,都歡迎提出,並分享解決方法,謝謝。

2011年5月19日 星期四

以羅序模式挑選中風後老年憂鬱問卷題目

今天讀到一篇以羅序模式來確認老年憂鬱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GDS)是否用於篩檢中風後憂鬱(post stoke depression, PSD)個案的文獻。

作者收錄了91位60歲以上中風個案進行施測,由分析結果挑出17題符合單一面向的題目,試題難度約涵蓋70%個案的程度(measure scores:約-2~1.5, person scores: 約-4~2.3)。有地板效應(21%)。作者認為如果能用較大的樣本數重新驗證此結果,將有利於使用17題的GDS篩檢中風後憂鬱。

個人評論
1.作者並未清楚交代保留下來的題目的infit與outfit值、是否有倒置(disordering)、以及計算地板效應的方式(最低分或者低於總分5%的人)。
2.本問卷僅施用/適用於老年中風個案,減少了適用年齡層。如要全面使用至所有中風個案,則需修改或加入新題目,並重新進行羅序模式分析。
3.未來臨床上如果真的要採用這17題作為篩檢老年PSD的工具,除了進行交叉驗證,也需驗證篩選工具的效度(AUC、敏感性、特異性、正向預測值、負向預測值、不同程度的切截點)。


文獻資料與連結:

Cinamon, J. S., Finch, L., Miller, S., Higgins, J., & Mayo, N. (2011). Preliminary evid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stroke specific 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26, 188-198.

團體報告的心得

團體報告最困難的部分,就是工作分配與繳交前的統整。
工作分配很難分得平均,事後統整往往花了比預期還要多許多的時間__除非只把大家的東西放到同一個檔案,不做任何格式與內容的修改與編排。

再者,投影片當然是由最後要上台報告的人製作或修改,才能最符合講者的需求(除非有助理或秘書可以完全依照講者的意思製作、修改)。
這也表示:報告者除了要修改、統整投影片,還要把要報告的內容瞭解得比其他同學透徹,
否則在台上信口開河或是結結巴巴,皆非良策!

然而,雖然上大學開始就不斷有團體報告,
截至目前,卻未發現任何一個可以妥善解決上述問題的方法來進行團體報告的分工。

然而如果連學期報告都搞不定,未來要怎麼跟別人合寫論文?

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

因素分析報告投影片

今天因素分析報告結束,鬆了一口氣。
雖然已經把要報告的資料看了兩三次,並且找李晏澄清一些問題,
在講的時候還是處處滯礙,感覺這些知識還不是自己的,
大概僅能掌握三、四成而已。

老師也表示這次報告顯然比上次期刊閱讀的報告困難許多,因為兩組同學都報告得有些零散,
未能提綱挈領,並多提出自己的看法(這在溝通上似乎出了點問題,因為大家把重點都放在內容整理上了)。

先附上今天報告的投影片,明天再補上聽講與準備時的心得與困難。

附帶一提,由於報告對象是已經對因素分析有概念的同學與老師,
因此一些常用的縮寫就沒有在投影片上特別註明。
例如:λ 是因素負荷量(factor loading)、ε是殘差、h2是共同性(communality)、R是項目間的相關係數矩陣、S是項目間的共變數矩陣。

2011年5月16日 星期一

與李晏討論因素分析報告的心得

由於明天要報告因素分析的書籍內容和閱讀心得,因此花了不少時間閱讀文獻,
但發現還是有很多不能理解的段落,
昨天趕緊約了李晏澄清。
結果發現卡住的地方都是數學和邏輯

數學底子太弱以及邏輯思考能力不強,以致於不知道為什麼要做那些運算,
以及要怎麼繼續運算和推導下去(例如:矩陣、函數)。

昨天討論完,覺得解開一些疑惑,但是今天在統整大家的投影片,發現還是有些地方無法講得很清楚。
時間有限,只能盡量準備。
還是不懂的,就明天上課請教老師了!

明天報告完,再附上報告的投影片吧!

2011年5月15日 星期日

OT老師著作搜尋-Pubmed & PsycInfo

為了盡可能完整地搜尋臺灣OT老師2010至今的著作,
花了一天半的時間建立老師們的姓名中英對照,並且嘗試各種搜尋策略在Pubmed跟PsycInfo測試,
再把搜尋結果跟謝老師的著作對照,終於找到自認為最完整的策略,
共搜尋到145筆,經手動刪除非OT老師發表的文章,剩下114筆資料。

一開始嘗試以全名+occupational搜尋,發現會漏掉部分文章,
因此改以全名+Taiwan搜尋,發現似乎沒有什麼差異。
最後僅用全名搜尋,再以手動刪除非OT老師發表的文章(英文搜尋難免遇到同名同姓的人)。

在刪除文章的過程中,遭遇了幾個問題。
1.有些學校的老師學習背景完全不包含OT,但可能因應系所成立的要求而列入OT部門。因此他的文章與OT完全沒有關係。目前的處理方法為暫時保留。

2.有些OT老師的專長與OT相差較遠,例如:基因、癌症治療的研究,因此在確認時,必須找出全文才能確認,耗費時間較多。

3.有些老師無法從著作中找到英文全名,因此沒有列入。

這次重新搜尋,讓我發現自己前一次的搜尋因為使用縮寫與限制單位,
導致結果過於侷限(使用單位搜尋可能只找到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的單位)。
未來如果要完整搜尋一位作者的著作,建議以全名搜尋最為完整。

只是,看到自己的搜尋策略只有作者的全名,跟沒有策略好像差不了多少......

20110511會談記錄__OT知識、海洛因個案研究、研發會任務、學習瓶頸

藍字處為老師的建議與回應。
紅字處為作業。
I.       OT知識
A.     專家小組:
1.     介面設定:建立新部落格作為OT knowledge的討論介面。
2.     給專家的信的修改(修改內容並附上研究開始日期後可寄出)
B.     專題報告(職能治療知識問卷發展之先驅研究)
1.     大綱
a.     背景:基於以個案為中心的概念,採用FIFE之架構,發展I的部分。
b.     問卷簡介:使用目的為瞭解個案與家屬對於OT的認識程度,藉以提供個案與家屬合適的OT知識衛教,進而促進醫病溝通與醫療滿意度。
→衛教屬於教育的部分,目前還沒有發展到那部分。由問卷促進醫病溝通與醫療滿意度的機制應寫得清楚一些。
重新思考問卷發展的價值何在
c.      發展方法
1.     Delphi method(專家小組):編寫題目、確立OT知識面向、修改題目、確認簡短版紙本題數(預計30-40題)。
2.     認知訪談(非專家小組):確認題目的可讀性與適切性(表面效度)
d.     目前的進展:編寫題目
→把問卷內容印給同學看,順便請他們提供修改建議。

2011年5月9日 星期一

討論前準備事項檢核表

為提升討論與學習效率,
因此依照過去討論的經驗,設計了一個檢核表,
幫助自己在討論時能夠快一點掌握要準備的資料,
避免學了就忘,或是需要老師反覆提醒。

請大家不吝提供修改這個檢核表的建議,謝謝。

                     討論前準備事項檢核表


內容
確認欄
1.確認上次討論的問題都已解決,若未解決,後續處理為何?
2.準備討論大綱
3.列出進展與困難
4.列出解決困難的方法
5.列出要討論的事項的正反意見
6.把要給老師看的資料先寄給老師

20110506教學部落格之建置會議記錄

參加人員:佳苓、雅珍、姿誼
討論主題:如何進行PubmedEndnote的教學部落格建置
I.        PubmedEndnote的教學內容大綱
A.      Pubmed
1.      資料庫簡介
a.      介面介紹
b.      資料類型、資料庫型態介紹。
2.      常用功能介紹
a.      MeSH
b.      期刊全名查詢
c.       My NCBI、通知信設定
d.      搜尋策略之設定、儲存、搜尋結果匯出、與連結全文的方式。
e.      如何開啟搜尋歷史檔。
B.      Endnote
1.      介面介紹:各欄位之功能簡介。
2.      常用功能介紹
a.      如何建立library:含說明Endnote檔與data檔需放在同一個資料夾。
b.      如何建立書目資料:
(1)
方式:匯入、手動輸入
(2)
連結全文的方式
c.       如何分類書目資料
d.      修改書目格式
II.      工作分配__教學部落格之文章撰寫
A.      佳苓:Endnote介面介紹
B.      雅珍:如何建立library
C.      姿誼:如何建立書目資料、建立教學部落格
III.    下次會議時間2011/5/26

2011年5月7日 星期六

20110506會談記錄-PHQ-9研究主題修改


I.        確定研究主題
A.     重新選擇適合的研究主題,使內容較為豐富。未必要放棄這筆資料,或寫成short report
B.     應綜合所學,回顧前人在這類型的量表都做了哪些研究,才能使內容豐富。
→應加強學以致用、想像力與開創力之訓練!
II.     論文撰寫與編排技巧
A.     文章中的時態要一致。
B.     表格的設計與配置請參考相關文獻。模仿為學習的基礎,若要與眾不同,則應設計出更好的格式。
III.   其他:
A.     討論時要提出自己的想法,說錯沒有關係,不要只問是否,至少列出同意、不同意,或是列出自己的解決方式的優缺點。
IV.  下次討論時間W3 900

本日金句:失敗或沒有完成的經驗未必不好,只要能夠從中學習到、能夠因此成長,就是好的。

2011年5月5日 星期四

因素分析報告重點整理:使用因素分析的注意事項

前天因素分析課程分享了四篇期刊論文,
雖然每篇內容詳略不一,說明方式不盡相同,
有些文章以前人研究為例,也有以自己的資料分析結果為例,也有彙整前人的建議的文獻,
但可簡單歸納為下列幾項:

1.個案人數的多寡未必是建立於題數與個案的比例,應視題目的共同性、構念被定義的清楚程度而定。如果共同性高、構念的定義清楚,即使100為個案可能也是足夠的。如果共同性低,構念不清楚,500名個案仍不足夠。至於如何抉擇,則看作者的判斷。

2.決定因素數目時,最好不要採用特徵值大於1的法則,因為容易取過多因素。(以陡坡圖、平行分析方式萃取因素數目為佳)

3.盡量不要以主成分分析法(PCA)進行因素分析,因為PCA在初始的相關矩陣中,對角線的共同性全部設定為1(亦即不考慮測量誤差的影響),因此容易使最後估計的因素負荷量偏高,而取過多的因素數目。

4.轉軸前的因素負荷量以及使用正交轉軸方式的因素分析結果可能不足採信。因為轉軸後因素負荷量會大幅改變(共同因素可能會消失),正交轉軸則是假設因素之間無相關,而此假設與現實狀況不符。

雖然上述概念在近20年已有不少計量學家達成共識,
但是由於電腦預設,以及同一方法用於不同領域目的不同,易造成混淆的情形,
因此這些問題還是普遍出現。
所以在課堂上,老師特地讓我們閱讀這幾篇文獻,釐清想法。

後記
在瞭解每一種因素分析的背後概念之後再看這些注意事項,
會覺得他們的建議很合理,也很清楚。
但是自己之前找資料慢慢摸索的時候,總是陷入一團迷霧。
儘管自己曾簡單報告過因素分析,但是當時對因素分析的概念仍不瞭解。
因此,也難怪這些概念為什麼到現在還一直被舊事重提了!

2011年5月4日 星期三

20110504會談記錄-OT知識


I.        研究流程
階段
時間
Delphi method(專家小組)
認知訪談(非專家小組)
後續工作
工作內容
目標
工作內容
目標
工作內容
目標
前置
4
編寫題目、增刪題目內容
建立題目初稿


彙整專家提供的題目,自行編寫相關的題目
使題數增加至300題以上
第一階段
(暑假前完成)
3
1.由題目討論面向增刪
2.提供可能的題目
3.討論目標題數
1.確認OT知識面向
2.擴充題目至300題以上
20-30位(北部地區)個案或家屬等非專業人員進行認知訪談,瞭解個案與家屬想瞭解的OT知識面向
確認個案或家屬想瞭解的OT知識面向
比較專家與非專家之討論結果,進行整合
合併專家與非專家在意的面向
第二階段(於暑假進行)
6
修改題目內容、選項、指導語
使題目具備可讀性、適切性
1.找北中南地區之個案或家屬測試修改後的題目兩回,並依據測試結果修改題目
2.請國中國文教師提供可讀性之建議
3.30位非專業的大學生、30位個案或家屬填寫問卷,進行項目分析
確認所有題目、選項指導語之可讀性與適切性、瞭解試題特性
(但個案不一定需要填完所有題目)
整合專家建議與非專家之使用後建議,進行來回修改
使題目具備可讀性、適切性。修改至題目大致沒有問題。
第三階段
6
討論各面向的比重分配、計分方式
使題目具備適當題數、解釋方法
找北中南地區非專業人員測試挑選出來的題目,瞭解個案對整份問卷的看法
建立表面效度、瞭解個案對整份問卷的看法


備註
1.認知訪談的可能需要較長時間才能確定是否到達飽和(saturation),亦即個案沒有提出新的概念與想法。而且,雖然個案與家屬可以同時受訪,但因為來自同一個家庭,因此想法差異可能不大,只能算為一個單位。
→應考量進行認知訪談的效益與價值,例如:個案與家屬是否真能提供專家無法想到的面向?能提出不同看法的機率多高?想透過訪談找出不同的面向至少需要20-30位個案,而非少數訪談可得。因此應思考是否值得進行?如果決定要做,就好好完成。
2.
中部地區之收案可找中山醫學大學協助。
3.
目前之試題發展以建置題庫為先,再從題庫中挑選出題目作為傳統試題,才不需因應試題未來的應用而做多次重複的測試。
4.
問卷施測結果的解釋需要大量施測才能進行分析,短期內暫時無法達成。

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20110427會議記錄-OT知識、PHQ-9研究、學習方式


I.        OT知識
A.      人數確定:合併資淺教師與研究人員,目前共有17位。(缺精神科資深教師、研究人員、資深臨床治療師)
→可找施以諾老師、黃旭章老師、李柏森老師、吳益芳、李恭賢老師詢問。
B.      專家小組流程目標
階段
預計時間長度
Delphi method
認知訪談
工作內容
目標
工作內容
第一階段
3
題目增刪、面向增刪
確認題目面向

第二階段
6
修改題目內容與指導語
使題目具備可讀性、適切性
1.需找非專業人員進行施測兩回,作為修改題目的依據
2.請國中國文教師提供可讀性之建議
第三階段
4
確認各面向的比重分配、計分方式、解釋結果
同左

2/3專家沒有異議,就算達成此階段目標。若1/3專家認為必須回到上一階段,則回到上一階段重複進行。
→應將Delphi study(任務取向)與認知訪談的目的、階段性任務區隔開,內容也需連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