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9日 星期四

OTK衛教初步結果出爐(持續更新中)

OTK衛教之後的成效指標有三:OTK測驗、OTES(治療參與度)與ADL CAT。

1. OTK測驗的效果值:皆有大效果。

題目面向
效果值 (Effect Size dcorr)
問答題
核心價值
1.74
生理OT
1.34
長期照護 
3.03
選擇題
核心價值
0.93
生理OT
1.25
長期照護
1.12

OTK測驗原本包含五個面向:OT核心價值、生理OT、輔具中心、長期照顧、職業重建,然而輔具中心與職業重建後測填寫的人數過少(分別為5人與2人),故未分析效果值。
長期照護後測的填寫人數為10人,仍試分析效果值。

2.治療參與度的效果值為0.85,大效果。
3.ADL CAT 追蹤當中,預計12/31完成追蹤。
計算效果值的網頁:http://www.psychometrica.de/effect_size.html

OTK測驗評分方式(簡述)

OTK測驗的評分者只有我一人,為避免因為知道個案組別而評分不公,我採取以下作法。

簡答題
步驟一、匿名、將個案以亂數編號之後排序
將所有作答結果輸入excel,請另一位未參與研究也不知道分組的人將編號隱藏並且以亂數排列。再將檔案寄給我。
因此,我並不知道某一列的分數屬於那一組,也不知道是前測或後測的結果。

步驟二、同一題目一起評分
評分的時候統一改每個人的第某題,再改每個人的下一題。
如此,可避免對同一位個案的前後作答內容有印象分數。

選擇題
在Excel輸入個案的作答選項,再於評分欄寫公式,告訴Excel什麼狀況會得01分、1分或2分。
就可以避免人為評分的誤判或以印象評分。
公式的範例如下:
=IF(DE50="ABDE",2,IF(OR(DE50="N",DE50="C"),0,IF(DE50="NN","NN",1)))

這表示DE50這個儲存格的正確答案應該是ABDE
回答ABDE得2分,回答N(不知道)或C得0分,NN表示這題不需作答故維持原本標記,其餘作答情況給1分。
2分表全對,1分表部分對,0分表全錯。

2015年11月4日 星期三

預計之博論與OTES論文撰寫進度(先規畫7週的任務進度)


日期
博論
OTES
2015/11/2-6
l   OTK紙本資料整理
l   OTK資料輸入

l   OTES資料整理與輸入
2015/11/9-13
l   OTK評分
l   OTK資料分析
l   確認結果的解釋方向
l   修改研究一~三的方法
l   資料校對
l   資料分析
l   確認資料分析的結果與對結果的解釋
2015/11/16-20
l   撰寫研究一~三的結果
l   撰寫期刊論文的方法
l   整理結果的圖與表
2015/11/23-27
l   撰寫研究一~二的討論
l   撰寫結果與討論大綱
l   撰寫討論
2015/11/30-12/4
l   撰寫研究三的討論
l   撰寫前言
2015/12/7-11
l   撰寫結論
l   統整整篇論文、確認連貫
2015/12/14-18
l   修改前言
l   請共同作者確認文章內容

除了第一週之外,之後每一週的任務還包含修改前一週的內容。

提供OTK有助於安撫病人/家屬的焦慮情緒

中風對多數病人與家屬都是很突然的意外事件。
一夕之間,他們所熟悉的生活方式都被打亂,而病人與家屬時常顯得焦慮。
病人與家屬的焦慮來自於他們擔心很多事情,卻不知道怎麼開口問,或是看治療師很忙不好意思多問,或是那些念頭盤旋不去卻不知道要問誰,或是問了沒有得到解答。

透過OTK衛教,他們可以了解OT在那些地方可以幫得上忙,未來的復健要怎麼安排,出院前要準備什麼,出院之後要怎麼適應生活環境。
部分病人和家屬的焦慮情緒獲得明顯改善。
此外,在講解OTK衛教的內容時,遇到有相關的議題,他們就會比較勇於提出。

但是,目前的OTK衛教是研究的形式,研究人員可以花比較多時間跟病人討論以釐清問題。
一般治療師沒有這麼多時間跟病人與家屬討論。
只提供衛教教材他們也不見得會看。
未來如果要繼續提倡臨床的OTK衛教,可能得另外想辦法了!

個案/家屬想要的衛教與資訊跟我們不一樣?

最近密集提供OTK衛教,發現有時候個案想要的得到的衛教或資訊跟我們想得很不一樣。
而且,一整份OTK教材,吸引人的點常常因人而異。
我以為他需要更瞭解ADL盡量獨立對日後適應生活的影響(因為他的能力已經很好了),他想知道的卻是在家要買那些治療器材繼續做訓練。(OT預期的治療效果 vs.OT治療器材)
我以為她需要的是盡早在病房進行ADL練習的好處,從而促進其功能恢復;她的家人卻覺得她有中風後憂鬱。所以她的家人聽到復健醫療團隊包含心理師,立刻覺得很實用!(OT預期的治療效果 vs.與生理疾病職能治療 相關的醫療人員)
我以為他可能對OTK興趣缺缺,沒想到他和家人都對OT的輔具服務非常感興趣。
我以為他需要的是長期照護(他的認知和動作都嚴重受損),沒想到他的家人只想不斷轉院,所以對PAC非常積極瞭解。(都是出院後的安排,但在意的事情不同)
我以為他需要的是正確的居家練習與OT原則,沒想到他的家人認為頭腦清醒就好,其它無所謂。

有時候甚至覺得,真正需要接受衛教的病人/家屬不願接受衛教,
觀念還滿清楚或是配合度高的病人/家屬卻樂於接受衛教,有點可惜。
不過,做研究本來就是願者上鉤的事。
如果他們願意聽,而我剛好也能幫得上一些忙,就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