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0日 星期四

好險有寫部落格!



寫部落格對許多人而言可以抒發情緒,也可能發表見解。對我而言,更多時候是備忘以便日後快速引用。最近就享受到寫部落格的好處,真想對過去的自己說謝謝!以下分享最近引用過去的部落格文的例子吧!

2021年12月28日 星期二

騎車會撞到蝴蝶的季節

圖一、油菜花特寫

近日學校附近的農田收割完畢,改種短期綠肥作物以增加下一季稻田的養分。最常見的綠肥是油菜花,近年也有人種波斯菊和向日葵。目前附近長得最快的是油菜花。油菜花田常有白色的蝴蝶翩翩飛舞,騎車經過田中小徑常會不小心撞到蝴蝶。文字描述很浪漫吧?然而實情卻不是這樣......

2021年12月27日 星期一

不同人眼中的大學教師


大學教師這份工作在許多人眼中似乎高高在上,但與大學老師密切互動人並不多。來看看不同人眼中的大學老師是什麼模樣吧!

  1. 大學生
    • 不太在意老師的大學生:「大學老師一週只要上九堂課,其他時間都可以自由運用。日子也太輕鬆了吧?」
    • 跟老師比較熟悉的大學生:「大學老師除了上課,備課要備這麼久(註1),每次期中考都考這麼久還要改問答題,同時做自己的研究 (註2)、帶學生做研究、還得跟我們導談、被家長煩/照顧學生,還要開這麼多會。老師有在睡覺嗎?」

2021年12月26日 星期日

IRB審查文件準備攻略(新案申請)


凡是進行人體相關研究,不論是問卷訪談、採集人體血液尿液、新藥/疫苗測試,或其他治療介入,都需接受審查才能執行。審查單位的名稱是執行研究的醫院的人體試驗委員會 (The 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IRB),又稱倫理委員會 (Ethics Committee, EC)。他們的功能是確保研究參與者的權利、安全與福祉。簡單來說,就是確保研究沒有違背研究倫理(註1)。IRB的立意良善,但是對準備這些審查資料的人來說就得花不少時間。任一家醫院的IRB新案送審清單上都有十幾項必須準備的文件。

有沒有方法可以提升準備IRB文件的效率呢?

療癒又有產能的活動,是什麼呢?


近年來很流行「療癒系」這個詞。這個詞可以冠在許多人事物之前。例如:療癒系可愛寵物、療癒系暖男、療癒系溫熱甜點、療癒系手做羊毛氈。似乎這個時代有許多人的日子千瘡百孔,必須找各種讓自己開心的東西以安慰受傷的身心靈。我相信每個人的生活都有各自的難處,如果能夠時常在生活中找到讓自己不自覺就嘴角上揚15度的人事物,真是相當幸運。

既然多數人是負重前行而非享受歲月靜好,如何找到方法讓自己每天幫自己充電呢?

2021年12月25日 星期六

互送禮物的日子,什麼禮物讓你會心一笑呢?


 圖片說明:今天下班時收到住處的管理人員掛在每一房的聖誕小禮物。

12/24在月曆上不是國訂假日,卻因為西風東漸加上商業炒作,平安夜/聖誕節有了濃厚的節慶感。這段時間,不少人玩著交換天堂禮物和地獄禮物的遊戲,增進朋友間的交流。天堂禮物故名思義就是對方收到會開心的禮物,地獄禮物則是偏惡搞型的。例如:送一盒速食店的調味包、衛生紙、電線。我不能明白的是:既然要送禮物,為什麼要送一個對方收到會哭笑不得,自己還要花錢的禮物?純粹是讓周遭其他人樂呵一下,有必要嗎?

怕麻煩的我,光想到要處理不想要的禮物,就覺得困擾。所幸今年收到了幾份一看到就會打從心裡微笑的禮物。一個是乾燥植物盤成的小型聖誕花圈,正好掛在辦公室的門上應景。另一個是本來打算購買的211餐盤(註),而收到的禮物比預想的餐盤精美許多。還有一個是裝在可愛袋子裡的小零食,雖然不貴,但光看就覺得很喜慶。

送禮就是送心意。送禮的人和收禮的人都開心,才算圓滿吧?在這個互送禮物的日子,希望你也收到了讓你會心一笑的天堂禮物 :)

註:211餐盤是目前許多營養師推薦的食物攝取比例,蔬菜:蛋白質:原型澱粉的量依序是2:1:1。如此,可以避免攝取過多醣份,降低身體負擔。

2021年12月24日 星期五

不知道刀在哪裡,要怎麼磨刀?淺談自己提問之路(2021/12/24更新)

自從擔任教職,常提醒自己每教一個段落,就得預留一點時間讓學生提問。然而通常只會有二種情況發生:一是全班靜默,另一種是提出關於作業和考試的問題。例如:下次小考的範圍、作業規範與繳交日期等。鮮少有人針對教授內容提問。其實這也不意外,畢竟從小沒有系統性地學習如何提問,只知道5W1H或許是個切入點。

會問問題,很重要嗎?

2021年12月23日 星期四

番茄鐘工作法最難執行之處,竟然不是開始工作?

圖片出處:The Pomodoro Technique: You Can Tackle Any Task 25 Minutes at a Time | HowStuffWorks

番茄鐘工作法 (Pomodoro Technique)是由義大利人Francesco Cirillo於1980年代提出的時間管理法。它的基本概念是:工作25分鐘,休息5分鐘。每完成25分鐘的工作就當作獲得一顆番茄。每完成4顆番茄,可獲得15-30分鐘的長休息。通常會被這個工作法吸引的人可能有堆積如山的事而引發了「拖延症」,或是覺得自己靜不下心工作,認為必須縮短專注的時間長度以降低起始任務的難度。

究竟,開始做一件事為什麼這麼困難? 

2021年12月21日 星期二

報告太長抓不到重點?因為你漏掉了這個......

昨天和一位朋友聚會,他提到以前在研究所有一位老師要求修課學生每堂課報告,並且從不安排報告順序。上課的時候抽到誰就是誰報告,持續一學期。我聽到之後立刻浮現二個想法:一是這樣上課好刺激啊!但是這樣的學習環境會使學生的學習很紮實。畢竟只有在教導別人的時候才會深入紮實學習。另一個想法則是:這位老師不愧是頂尖國立大學的教授,如果在其他學校這樣規劃課程,應該會被學生/家長投訴到爆炸(例如:老師上課偷懶、學生準備報告壓力山大)。

這種「人人有機會」的教法恐怕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不過,這位老師同時還有一個有趣的課程規畫,讓我眼睛為之一亮!

這個部落格的文章發佈多久之後就沒人看了?

圖片解釋:本部落格過去30天瀏覽人次最高的前6篇文章


自從重啟部落格之後,發現多年前寫的文章直至今日還有人點閱,而近期所寫的文章點閱數卻沒有多少。一般來說,工具型文章屬於長青型文章,發表了十年還是有人看。我於是開始好奇:一篇部落格文章大概多久之後就再也不會有人看了?

2021年12月19日 星期日

手工果醬憑甚麼這麼貴?

為響應學校提振學生的品德、品質及品味,這學期安排了二堂特別的課。一堂教學生做黑糖暖薑手工皂,另一堂教學生做伯爵紅茶手工果醬與豐收葡萄手工果醬。據說這兩堂課頗為搶手,不知道是不是「手工」二字看起來特別「高級」?或是覺得肥皂和果醬可以自己做似乎挺厲害?

到底,手工的「高級感」是怎麼來的呢?

可以送尿布當禮物嗎?

送禮物是個大學問。既要符合對方心意又要有所避忌,才不會造成彼此的困擾。近幾年最常被問的是:要送什麼禮物給新生兒(含家長)?送紅包當然很好運用,但是好像只有親友才會送紅包?一般常見的新生兒禮物像是口水巾、小被子、玩具、媽媽包、洗澡書、防踢被、爬行地墊、保潔墊。也有人覺得送不會消失的禮物有時候對收禮的人而言很難處理,可能已經有重複的物品或是小孩長大就用不到了,因此選擇送消耗品。例如:尿布、沐浴用品。

2021年12月18日 星期六

同學的示範不看沒關係?繼續這麼想,就虧大了!

圖片出處:Therapy Putty Resistive Hand Exercise Kit

最近教到手部損傷後的復健運動,就訂了五盒硬度不同的治療黏土(therapeutic putty,以下簡稱黏土)給學生體驗,同時練習設計治療活動。原本靜靜聽課的學生,在拿到黏土後瞬間變得雀躍,紛紛在桌上做起各種勞作。有人把黏土搓成幾個圓球做成小雪人,有人用黏土做出星形裝飾,還有人純粹就想把黏土搓成長條,看可以搓得多細多長而不斷掉。作為熟悉黏土材質的過程,這些玩耍沒什麼不可以。

但是,如何從玩耍中摸索出有效的治療活動呢?

2021年12月17日 星期五

不選海報發表的五個理由


這學期幾位學生想投稿國內研討會摘要。在決定發表形式時,幾個人對於要選海報發表或口頭發表猶豫了許久。W就是其中一員。我問他在猶豫什麼?他說:「海報發表感覺比較簡單,但是口頭發表好像比較厲害。」聽起來是很有「上進心」的回答。「可是面對一群有經驗的治療師報告,壓力好大。而且如果無法回答現場提問怎麼辦?」他一臉苦惱地說。

關於「如何妥善回答現場提問」這個議題,很值得另外開一篇部落格文分享。然而如果問我會選口頭報告或海報張貼,我一定會選前者。為什麼呢?

2021年12月16日 星期四

篤信勤能補拙?小心劃錯重點,愈補愈拙


勤能補拙是華人文化普遍認同的道理。還記得小時候去才藝班,樓梯轉角的平台掛著大大的蒲葵扇,上面正是寫得「勤能補拙」。大人常告訴小孩得要努力,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幾千之。總一天滴水穿石、鐵杵磨成繡花針。我也沒懷疑過這個道理,直到年紀漸長,開始有些異議:滴水穿石可以解釋為物理現象,但是鐵杵到底為什麼要用人工磨成繡花針?一支鐵杵的體積不知道可以融成多少繡花針,究竟為什麼要曠日廢時地磨出一堆鐵屑,最後得到一根針?

勤能補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嗎?探討這個議題之前,讓我來說個小故事吧!

2021年12月15日 星期三

老師,這個沒有教過


平時在系務會議總會交流一下實習生的狀態。有一回,一位教學認真的老師氣急敗壞地說:「大四某同學在實習站要報告一個評估工具,他竟然寄信回來問我有沒有教過這個評估工具?」在場其他老師追問:「所以,有教過嗎?」那位老師無奈地說:「有啊!講義不是都上傳教學平台了嗎?搜尋一下就可以看到了!」過不久,換另一位老師接到臨床老師抱怨說學生沒有學過某個疾病。接到抱怨的老師很無奈地說:「教了。講義明明有寫,但不知道學生為什麼說學校沒有教?」
為什麼問學生有沒有學過什麼,常得到「這個沒有教過」的回覆呢?

2021年12月14日 星期二

從實習開始懷疑自己、懷疑人生?別擔心,你只是跟大家一樣。

圖片出處:工具:走出舒適區 (jamesakinsmith.co.uk)

臨床實習前,L哭著打電話跟我說:「老師,我好焦慮。去臨床實習如果不知道怎麼治療病人怎麼辦?」臨床實習開始後,陸續又有幾位學生私下告訴我:「我很擔心自己比梯友差。」「我想到要去臨床,就焦慮得睡不著。」「我好擔心治療活動又被退。」通常找我表達焦慮的是很有責任感、對自己滿有期待的學生。到底為什麼有這麼多焦慮呢?

2021年12月12日 星期日

稿費最高的作文比賽:科技部專題計畫


昨日遇見來自二位不同學校的大學教師,正好聊到年底撰寫科技部計畫的事。
A老師說:「我很幸運,正好有兩年期計畫,今年可以pass。」
B老師表示:「我剛好今年通過隨到隨審,就不參加年底的作文比賽了!」
而我則是明年計畫到期,今年必須參加作文比賽。
說完,三人眉宇間都有一絲無奈。
身為大學教師,申請研究計畫、撰寫論文似乎才是本業。其他都是其次?

2021年12月11日 星期六

善用降臨曆,日日是好日

圖片出處:House Advent Calendar | West Elm

一年將盡,你想到的是年初許下的願望沒有實現,想要抓著2021的尾巴奮力拚一場呢?或者,覺得努力了一年,最後一個月應該放鬆一下?不管是想努力或放鬆,都很推薦搭配「降臨曆」的節日精神(過節氣氛),讓2021有個完美的結束!

2021年12月10日 星期五

老師,這樣不公平

圖片出處: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 

某次大考之後,幾個學生氣呼呼地跑來找我:「老師,我們覺得這樣的考試不公平。」我摸不著頭緒,只能好奇地問:「發生什麼事了?」其中一位平時還算認真的男孩說:「這次考試的內容都是考古題。有讀考古題、死背答案的人就容易得分。其他認真讀書的同學還沒有他們高分。」哦!原來如此。
「考古題有多少題?」我問。
「十年份的考古題......應該是一千六百題。」學生算了一下回答道。
「考前有公告考試的題目會從考古題裡面抽題嗎?」我再問。
「有。」學生回答,但旋即又說「但是背考古題不是真正的學習,要看書、了解概念才是真正的學習。」
真正的學習確實是很高尚的理想。朝著理想走去,難道錯了嗎?

珍惜得到批評的機會,否則就要付費了

在擔任研究員期間常參與醫療團隊會議。有一次,報告者是一位希望早點畢業的研究生,他的研究議題是某項介入的成效探討。為了快速收案,他不想分組驗證成效,只打算作同一群人的前後測比較。

台下的聽眾們聽了之後,針對臨床病人的特質、收案的可行性、研究的價值、研究設計的嚴謹程度紛紛提問。那位研究生愈聽臉色愈青,覺得如果真的照著大家的建議這麼做,不知何年才能畢業。這時,坐在我身旁的C醫師彷彿沒看到那位研究生的臉色,仍舉手表示他要發言......

麥克風終於傳到他手中,而他開口的第一句話就讓我怔住了。

2021年12月8日 星期三

大四專題報告攻略(下)


想把專題報告擠進忙碌的臨床實習生活,像是在裝滿大石頭與小沙粒的瓶子中再灌進水,常令人感覺時間被填滿。心神無法放鬆。
然而有很多時間覺得心有罣礙,是因為沒有弄清楚到底有多少事要做、預留多少時間完成它,以及要做到什麼程度才算好。
在這篇攻略「大四專題報告攻略(下)」將告訴你如何順利把專題報告的後半完美收尾。

能力是比較出來的


自從到了偏鄉教書,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原本在醫學院分數不特別高的職能治療系,竟然是一個「倍受尊敬」的系。
到底發生什麼事呢?

2021年12月6日 星期一

大四專題報告攻略(上)

對於職能治療大四學生最具挑戰任務大概就是一邊適應初到臨床的緊湊步調,一邊大量搜尋/閱讀英文期刊以進行專題報告了!

沒有參加過大專生研究計畫(註)訓練的你,是否很擔心在實習與專題報告的夾攻之下,難以存活呢?
別擔心,我彙整了過去幾年帶專題報告的時程規劃供你參考。照著執行,做出有內容的專題報告應該不難囉!

放養

不知道你是否曾在花市看到可愛的花草,滿心歡喜買回家種不到一個月就面目全非,結果偶然在路邊看到相同的植物,卻發現它們欣欣向榮?如果有,你大概跟我一樣,從幼稚園開始就是黑手指了......

2021年12月4日 星期六

臨床實習選站,到底在選什麼?


這週下課,分別有兩群學生找我討論班級成績排序的依據。
第一群學生說:「老師對待學習的態度是鼓勵學生修正錯誤,所以計算班級排名的時候應該要採用重修後的分數計算。」
第二群學生則完全相反:「我們覺得應該重視第一次上課就很努力的學生的付出。重修有第二次機會,又已經知道出題方向了,用重修後的分數計算對一開始就認真的人不公平。」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本來求過就好的學生對班級成績排序這麼重視呢?

2021年12月3日 星期五

不夠專業,限制了你的想像!


上個月邀請資深臨床職能治療師張瑞昆老師到校指導學生製作特製鞋墊,並示範一些副木。張老師臨床經驗豐富,副木在他手裡總是很聽話。他製作給早產兒適用的後側踝足副木(註),與預裁的成人後側踝足副木擺在一起,就像是拿嬰兒的小鞋與身高180公分的爸爸的大鞋放在一起,對比強烈。
上課當天並沒有早產兒到現場,也沒有早產兒的石膏腳模當作塑形對象。那麼小的後側踝足副木是怎麼做出來的呢?

2021年12月2日 星期四

只有擺拍,才能完美

近日為了拍攝系所特色影片,必須準備一些專業領域的實習成果,例如副木、特製鞋墊。為求美觀,拍攝時常需清場,以便凸顯成品。於是,在手機調好拍攝角度之後,常需東挪西移,把其他雜物移出鏡頭對焦的畫面。
終於拍完幾張完美的成品照之後,再對照實際的工作檯面,竟有一股不真實的感覺。
真實的手做,必定有許多工具、剪裁或打磨下來的碎屑。怎麼可能乾淨亮麗?真實的大學教師生活,難免有許多雜務瑣事,不是只有整理成冊的論文、精美的教學資料。
只是這真實,只有身處其中的人才能體會,並從中找到自己珍視的心動之處。

如果在各種媒體上看到各種美麗的手做畫面與成品,多數是擺拍的。別懷疑,只有擺拍,才能完美。

不當學生的老師才是好老師?


近日完成期中考成績輸入,發現有些班級處於生活品質過於良好的狀態,即使是已知的考題,作答仍不理想。H正是那一班的學生。她在得知有接近半數同學跟自己一樣不及格之後,憂欣摻半地問我:「老師應該不會當這麼多人吧?」我實在很難告訴她答案。期中考表現不佳,期末猶有可為。但如果是期末考考這樣的成績,應該當掉不及格的學生嗎?

2021年10月29日 星期五

關於備課,我想說的其實是……

圖、日常備課現場

擔任教職前,常聽到有人說新進教師的前二三年很辛苦,需要備課又要做研究。度過前三年,就會輕鬆許多,因為要教的課已經備過一輪。然而今年我已第四次教同樣的課,卻沒有覺得輕鬆多少。到底發生什麼事了?

2021年9月26日 星期日

庭中有奇樹_雞蛋花

日前到學校的行政大樓送公文,經過正門的兩株高大的緬梔(俗稱雞蛋花),發現它們正燦燦然開了滿樹花朵,頗有他鄉遇故知的欣喜。

2021年9月20日 星期一

只會讀書不會玩?小心實習總卡關



前年初冬,我收到臨床實習單位的指導老師通知:學生J的實習狀況不妙,希望我盡快到院與學生談談。於是我跨過半個台灣,與J約在醫院的會談室碰面。
「怎麼啦?在臨床過得還好嗎?」我盡量以溫和的語氣提問。
J還沒開口眼眶就紅了。
他忍住淚水,深呼吸幾次後終於說:「我不會設計治療活動。」
「我想到的活動病人沒興趣參加,老師也說不有趣。」
「可是我換了活動,老師又說治療活動的目標不明確。」
看他滿臉挫折的表情,真是很心疼。

2021年9月19日 星期日

晚上九點之後傳訊息催別人盡快看自己的報告並且給建議?小心已經踩了五條職場禁忌線


晚上九點多,收到學生用Line傳來檔案與訊息,希望我看一下她的報告並提供建議。我回訊息告知明天上班處理。學生不屈不撓,再度傳訊息來:「老師,這個不會花你很多時間。可以先看一下嗎?」原本在晚上收到訊息的無奈瞬間變成火氣!

一句話,至少踩了五條職場禁忌線

2021年9月10日 星期五

新手也能建立看起來很專業的部落格「下拉式多層選單」導覽列

最近參加研習,學到在部落格的首頁橫幅下方新增標籤的功能(此為Blogger內建的小工具:「連結清單」),使讀者可以一眼看到這個部落格的主要內容,感覺很專業。

然而我發現有些部落格的標籤似乎更炫,可以有多層次清單,更能呈現文章架構,覺得應該好好效法(如下圖)。


2021年9月9日 星期四

找不到時間向臨床老師請教?給實習新手的忠告:搞懂臨床作息,精準提問

U是一個認真學習的學生,也常在下課時間找老師請益。某次閒聊,我問他在臨床實習過得如何?他很困擾地說:「臨床老師都好忙,我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問問題。」
我困惑地問:「如果剛好沒有病人的時候趕快問一下呢?或是寫信約個時間討論?」
U還是很糾結地說:「但是老師好像總是有下一件事情要忙,我不好意思打擾他們。而且我有空的時候老師沒空,我沒空的時候老師有空,報告一直無法討論……」

2021年9月8日 星期三

到診所打工不為了賺錢?學生想要的其實是......

暑假期間不少大學生選擇打工賺點零用錢。認真好學的S沒有選擇進入門檻低的餐飲服務業,而是需要長時間站立,並且工作到晚上十點的復健科診所。我問他為什麼選擇去診所?

他回答:「老師上課提到的21種醫病互動困難,我做不好。所以想提早練習。」
我好奇地問:「上課提到的狀況真的發生了嗎?」
S睜大眼睛,很肯定地說:「發生了!我一直被病人問有沒有女朋友。」

他歷劫歸來的表情,讓我印象深刻。

2021年9月3日 星期五

這個部落格,哪些文章最多人瀏覽?

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朝直播主之路邁進,但是COVID-19疫情一發生,去年和今年各進行了兩個月的線上授課,不得不轉型為直播主。上課的同時,還要定時安插討論或其他教學活動、看學生的留言,確保學習成效。

開始寫部落格之初,我也不覺得自己會往知識型網紅邁進。儘管現在並不算網紅,網友對於知識的的需求卻讓我大吃一驚。

臨床實習禁忌:為什麼不該用Line隨時聯絡指導老師

某日深夜十一點半,正當我準備將手機開成飛航模式的時候,LINE語音通話突然響了!來電者是學生Y。深夜打電話給學校老師,想必有很緊急的事吧?該不會是又出車禍了?(註1)
我猶豫了一下,按下接聽鍵,故做鎮定地說:「Y,這麼晚打電話來,怎麼啦?」
「老師,我有一題作業不會寫,想問老師答案是什麼。」

我楞了一下,心想:半夜打語音通話來問作業,是想嚇死誰?

「謝天謝地,在學校的時候有嚴格考實作跑台!」實習後才明白的道理:壓力或助力,只是一念之隔

在某次臨床實習訪視,我跟正在實習的學生聊聊實習心得、回顧大學三年所學的實用價值。學生S感慨地表示:「以前考實作覺得老師很嚴格,但現在在實習,才發現這麼做是對的。」
跟他同梯實習的J跟著附和:「以前在學校被嚇習慣了,現在看到梯友(註1)考實作那麼緊張,我突然有點得意,覺得自己好像還滿厲害的。還好在學校的時候有嚴格考實作跑台!」

看學生們成熟懂事的樣子,讓我忍不住回想起一年前他們對於實作考試的強烈反應……

2021年9月1日 星期三

人生沒有單純的選擇題,只有問答題

 

每次大考,學生總會先問二個問題:
「這次有沒有考手寫題(問答題)?」
「問答題佔幾分?」
聽到問答題比重超過30%,學生瞬時哀鴻遍野。

問答題到底為難了誰?

別傻了!只讀完教科書根本無法提供有效衛教

某日,小盈問我:「學姐,醫學院畢業這麼久,該有的醫學知識我都具備,我也從研究所畢業了!為什麼我衛教完病人,他們總是有聽沒有懂?」我看著小盈的臉上,露出無比的自我懷疑。我也很為她心疼!

2021年8月28日 星期六

臨床老師為什麼總是針對我?

近期聽聞幾位實習不順利的學生共同遇到的問題是:「臨床老師為什麼針對我?」難道臨床治療師真的像美國影集Gray’s Anatomy(實習醫生)第一季第一集說的那樣討厭實習生嗎?(註)

事實上,人都有好惡,都有情緒,臨床教師對於某些學生看不順眼,也不是很難以理解。客觀來說,在實習的初期,實習生對於臨床教師而言確實是負擔多於分攤責任。比方說,看不懂病歷、評估方式不正確、不知道如何解讀評估的數據、訂出來的治療計畫不可行、經常讓病人陷於受傷的險境或無效治療的窘境,讓臨床教師常常得收拾善後,並且心驚膽顫。畢竟病人真的出事了,承擔責任的是他們,不是實習生。更不要說實習生學習態度不佳造成的火上加油。再加原本臨床工作的各方壓力紛湧而至,臨床教師沒有變得急躁、尖銳,真是修養良好了!

2021年8月27日 星期五

頸髓損傷的病人學騎機車、中風病人單腳站立晾衣服,可能嗎?

 在醫療日新月異的現代,在一百年前看起來近乎醫療奇蹟的事,現在已經可以完全治癒。例如:肺結核、白血病。再加媒體報導,「奇蹟似的復原」發生的機率簡直都要比重統一發票還高了!那麼脊髓損傷、中風也可以完全復原嗎?

以完全脊髓損傷為例,過去的醫療知識認為他們的身體的動作功能只到受傷的那一節脊椎能夠功能性使用。像是頸椎第六節完全損傷,上肢的動作就只能做到損傷的那一節、感覺功能頂多部分保留至損傷脊髓以下的一兩節。在腰椎以上損傷的人根本不要想能夠行走。但是義守大學附設醫院的院長杜元坤先生在2019年發明了神經繞道手術,讓臂神經叢損傷的人可以靠肩膀聳動或呼吸來恢復原本的上肢功能。因此,讓頸椎完全損傷的人學騎機車不是完全沒有可能。

2021年8月21日 星期六

聽別人講話,真的不能滑手機嗎?

日前,約了一小群學生會談,想了解他們在學業和生活適應上的狀況。因為除了授課,平常並沒有太多私下閒聊的機會。學生們顯得有些拘謹,場面就處於老師問一句學生答一句的狀況。一開始大家邊吃邊講,沒什麼特殊狀況。但後來發現有些同學不太想聽別人講話,就開始拿出手機滑了!我頗為驚訝,就在我面前不到兩公尺的地方,就可以毫無顧忌地表示自己不想參與。當時,我立刻反省了自己:是否活動太冗長?話題太無趣?會談對學生沒有幫助?

思索片刻,發現這三個原因可能都有,但還有一個原因是不太習慣聽別人談話。只要焦點不在自己身上,就覺得可以置身事外,不需要在意別人

在學校,老師或許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是身處臨床,這樣真的可以嗎?實習生在臨床滑手機會是什麼情況?請想像以下三個畫面。

2021年8月12日 星期四

其實我想逃,其實不想留:當病人並不想做治療

 「阿伯,你怎麼沒有把剛才老師(註)交代的積木疊完?」一位忙完手邊其他工作,繞回病人面前的職能治療師提問。病人無奈地回答:「老師,做這些治療活動真的很沒意思。我都吃這麼多歲了(臺語),還要玩這些小孩的玩具。練習了一年也沒有進步,還是不能拿筷子吃飯……」這個畫面在治療室並不罕見,尤其是在慢性化的病人身上。如果是你,你會勸他努力,還是隨他放棄?

這其實是一個複雜的醫學倫理的問題,其中牽涉到幾個考量:當病人表示不想治療的時候,他真的可以不治療嗎?醫療人員有沒有道義或倫理上的責任,必須苦口婆心地勸病人接受治療嗎?如果治療效果不如病人的預期,我們還要繼續勸說嗎?又如果,病人不想治療,但是家屬堅持要病人治療呢?這些問題像是一團糾纏的毛線,讓人不知道要先回答哪件事情。然而靜下心,回到醫學倫理的幾個基本原則,答案其實很明顯。

最怕空氣突然安靜:治療的時候到底要跟病人聊什麼?

「最怕空氣突然安靜」是近來網路上熱門的哏,出自樂團五月天的一句歌詞。通常被用在眾人突然靜默,場面尷尬的情況。例如:上課的時候老師問:有沒有知道這題的答案?台下的人就開始裝忙或者低頭,現場死寂。在臨床上也有這種狀況嗎?當然有,尤其常發生在害羞內向的實習生身上。不說別人,就說我自己吧!

我算是比較害羞內向的人,面對生人常不知要說什麼。在臨床實習時,最怕接到手外傷來做復健的病人。他們的治療的項目與難度視距離手術後多長時間而訂。他們需要的復健項目並不複雜,在三十分鐘的治療時間內,通常是接受熱敷、按摩、伸展,接著做肌力訓練。聽起來挺輕鬆,但難就難在「太輕鬆了」!手傷的病人半數時間並不需要像其他來接受職能治療的病人主動參與活動,例如練習丟沙包、單手穿脫衣服。他們通常只要伸出受傷的那手,交由治療師進行按摩、被動關節活動度的伸張與屈曲。如果你讀到現在還沒有發現尷尬的點,讓我再更具體地描述那個畫面:一個跟你不算熟悉的病人坐在你前面,相距不到50公分,你得拉著他的手至少15分鐘。你覺得視線應該要放在哪裡?病人的手上?要開啟對話嗎?如果被句點了要靜默還是繼續找新的話題?新的話題要聊什麼?這都是我的困擾。

一個微笑、親切的招呼、短暫的自我介紹,一段關係於焉開始……

 一個微笑、親切的招呼、短暫的自我介紹,一段關係於焉開始……

身為醫學院的教師,通常會定期需要到臨床訪視。除了了解臨床環境與教學品質,也要關心看大四實習學生的適應狀況。在某次臨床訪視,臨床治療師告訴我有一位實習生程度與同儕差異頗大,諸多不足之處讓他過得非常吃力。但是,有一項優點讓她印象深刻。這項優點想必真的很突出,才能讓它沒有泯滅在眾多缺點之中。我在心裡猜測了一下到底是什麼優點,讓簡直「一無是處」的學生得到誇獎。耐操?認真?笑容可掬?永不放棄?沒想到臨床治療師的答案是「他在帶治療活動的時候,一開始就會跟病人打招呼,並且向大家自我介紹,清楚講出自己的名字。其他實習生都沒有做到這件事。」聽到這個優點,我不禁笑了!原來,打招呼和自我介紹是一項這麼重要的優點啊!而且這項優點,還是在學校的時候刻意訓練出來的。為什麼說是在學校刻意訓練出來的呢?這得歸功於臨床技能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