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9日 星期五

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

自從開始學樂器,就發現有些樂器容易上手,但不容易表達它的內涵。
例如彈鋼琴,好像一下子就可以彈出一首歌,
但是不容易在短時間內把技巧提升、把情感融入音樂。有些樂器不容易上手,但是一旦上手,只要投入時間認真練,就會看得到較為明顯的進步。
例如拉大提琴,一開始雙手又酸又痛,還長繭,卻連一首小星星都拉不好。
但是漸漸掌握拿弓、按弦的角度、力道、繭也長得差不多了,練習的成就感就會明顯累積了!

現在進入研究所,也有類似的感觸。
某些技術性的知識,只要重複操作多次,就容易感受到明顯的進步。例如:Endnote的使用,一般常用的功能會用,但是不是所有人都會使用到全部的功能。
然而概念性的彙整,就要花很多時間搜尋、閱讀、比較文獻。但是一旦架構建立,看相近領域的文獻,就會豁然開朗:喔!原來是在討論這個啊!
例如:發展量表與信效度驗證的文章(我當然還沒到一看就知道哪裡好、哪裡不好,但是可以知道作者大概在做什麼、會用哪些方法、以及簡單的資料解讀)。
當然,也有入門不易、深入也不容易的學科,
可是,如果真的很想鑽研,投入心力也是必要的!

所以,結論是: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

2010年10月28日 星期四

網路問卷的驚人效用

最近心理測驗課程要把問卷發給大學生填寫。
一開始想到最原始的方法就是印製問卷,再手工輸入、分析。
因為要進行因素分析,必須要有300份以上的資料,因此每個人至少要發35份問卷。

其中有一位組員把我們的問卷用google doc做了一份線上版,並且張貼在ptt的版上,
結果非常神速地,就收到近200份數據了!
而且完全不用浪費紙張、人力去印製、發放問卷。
更讓人驚喜的是:數據會在填表人填好之後立即匯入建立好的excel檔,完全不需要手動輸入。
這樣的收案方式,大大減少了人力、金錢、時間成本!

這次的收案經驗,讓我對於架設網路的人存有更大的敬意。
也對於自己沒有學以致用(雖然知道這個方式,但沒有使用)感到慚愧。
謝謝優秀的組員做了這麼好的示範。

接下來,就是因素分析了!期待 :)

2010年10月27日 星期三

快速提升英文字彙量的方法!

昨天上英文寫作時,老師問了一個大家都想知道答案的問題:
要怎麼樣才能快速提升英文字彙量?
每天背單字嗎?   不是。
大量閱讀嗎?   有點接近了!
大量閱讀專業期刊論文?  對很多人可能沒有用。
大量閱讀新聞?   很可能看過、單字查過,就忘了!
所以是?

老師建議的作法是:閱讀有興趣的刊物,不論是小說、漫畫、廣告,都可以。
因為自己有興趣的東西,才能促使我們去看、去猜。

可是,我想破頭,也想不出自己是否曾經有讀英文讀物讀到欲罷不能的經驗  
以前看英文讀物或小說,都是被逼著要考試才讀的(像是China Post、秘密花園、小王子等)。
唯一讀英文讀到很高興的經驗是終於找到非常適合專題報告的文獻了!
那種眾裡尋他千百度的驚喜,可能不會天天出現!
我也還沒養成看專業論文如此一舉數得的嗜好(或許之後會有,但現在還沒)。
所以,我得考慮把喜歡看的書籍內容,少部分換成英文的。
希望這樣可以提升英文字彙的理解與運用......

心理計量課程心得-2:開車與被載的差異

或許會開車的人都有這樣的經驗:
當自己是乘客的時候,對於周遭的路況比較不會費心記憶。
當自己是司機的時候,可能出門前還先查過地圖,在一邊開車,一邊記住街景與路況。
多開幾次,連路邊的攤販、岔路,或是哪裡紅綠燈會等比較久,就不知不覺記住了!
現在學習的情形也是如此。

因為必須要把自己也不甚清楚的統計概念講給對它也沒什麼背景知識的人聽,
必須要自己看懂、吸收之後,用自己的話講出來,
才能讓聽眾安心、順暢地聽講。

在第二次練習報告,
我覺得自己漸漸知道投影片應該要附上哪些內容、刪除哪些增加困擾的細節或不相關的事。
至於理解錯誤的,就當作新手駕駛,總是會有走錯路或繞遠路的時候吧!

雖然,要報告者想像聽眾的感受、或是要聽眾想像報告者的感受,
還是會有誤差範圍。
但是反覆練習,誤差區間應該會變小!
所以,下次報告一定會比這一次更清楚易懂的!
前提是,自己要有做足功課  :)

心理計量課程學習心得-1:為什麼沒有標準答案?

最近兩次的心理計量課程被要求要盡可能自己找到並整合答案,
顛覆了過去一直以來的想法:老師的問題,一定有標準答案。
但是在搜尋、閱讀的過程中,發現對於同一個詞彙,大家的定義仍然有所出入,
算法也不盡相同,而且各有優缺點。
更讓人困惑的是:大家都說得很合理的樣子!
簡而言之,就是莫衷一是。

不過,還是有一些支持值者比較多、或是比較常見的說法,
因此在報告的時候,就盡量採用較廣為人知的說法。
標準答案,似乎很少出現在研究所的世界!

這也是目前面臨的困難:「不確定哪個答案可信」、與「就算找到可信的答案也沒能完全看懂」。
這樣七折八扣,再講給聽眾聽,
他們或許只掌握了三成。

所幸最後有討論時間,大家會針對聽不懂的提問,老師也可以藉此糾正明顯的錯誤,使我們瞭解得更為深入、並且接近事實。

「自己真正努力去理解」和「直接等別人整理好再告訴我」相比,
前者確實會讓人印象更深刻一些。

希望透過反覆的練習,會讓自己學術功力的養成更為紮實。

2010年10月26日 星期二

摸索中的收穫一連串的問題,一連串的驚奇!

最近一週一直在摸索評估標準誤(standard error of measurement, SEM)的意義與應用,
發現了很多自己不瞭解的問題,包括觀念的澄清、數據的解讀、應用的範圍。
這是我一開始沒有想到的收穫,
因為越是鑽研,越能確定自己知道的是不是接近事實,或只是專家/論文/網路都這麼說,
所以應該是這樣。

一連串的問題,帶來一連串的驚奇!

2010年10月21日 星期四

[問題]優質投影片的必備條件

除了設計美觀、內容可看,還要能快速吸引人注意,
圖片要可以自我解釋、公式的前因後果、縮寫也要交代(當然不能整篇文字敘述)。
使投影片一張至少要有一張的價值,
而不是需要講者講很多話才能補充完整。
如果講者的表達能力很好,當然也可以放一張圖表,就講一個小時,
只是,內容必須調理分明,免得大家聽得一頭霧水。

至於,什麼樣的投影片標題才算吸引人呢?
雖然不用像廣告一樣聳動,卻應該像戲劇中的經典名句或廣告標語一樣令人耳目一新!
例如:
一覺醒來,我已然成名!
Trust me! You can make it!
XXX相信,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Watch, watching with you~
第一次,就改變了世界!

如果只是單純寫成:我愛XX或歡迎XX,或許就不那麼吸引人了!
所以,下次報告最小重要臨床差異值(minimal clinical important difference)的標題或許可以設計成:
Can we believe it? 病人真的因你而改變了嗎?
XD

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沒事別發展量表」的奧義

沒事別發展量表的真諦應該是:有事,還是得發展量表。
怎麼樣算有事呢?就是現在的量表不夠用或不好用。
所以,現在要重新表明心跡  ^^b

我在聽了心測老師的提醒之後,
仍然覺得發展華文版的中風後憂鬱量表是很重要的事。
原因有:
1.目前有越來越多研究顯示:中風後憂鬱會影響個案長期的動作、功能恢復,以及生活品質。
2.現有的量表多以一般憂鬱量表使用在中風個案身上。然而憂鬱症狀容易與中風後個案神經、生理症狀混淆,因此不易釐清。
3.中風後半年內,個案的情緒與神經功能都會有較明顯的波動、變化,因此不容易確診個案是否有憂鬱傾向。
4.憂鬱症個案的想法與表現,都會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需要發展本土題目,才能完整反應個案的想法與感受。例如:台灣的老人憂鬱的時候不一定會想自殺,或直接說自己心情不好,而是會抱怨身體不舒服,或是抱怨記憶力衰退。

所以,發展華文版的中風後憂鬱量表,是相當有價值的!
因為,可以早期發現、早期介入,以提升個案出院後的功能恢復與生活品質。

雖然它看起來一點也不容易,但是,也沒有哪個研究是容易的。
既然覺得它重要,就要投入心力來解決問題!

我的願景(遠望):與其他領域的專業合作,使中風後憂鬱量表可以普遍使用於中風後的個案。甚至,量表還可以分成共通題與本土題(像WHOQOL一樣),讓量表可以跨文化使用。

2010年10月19日 星期二

心理測驗之題目設計-漫長又痛苦的過程?

最近,心理測驗(註)的課程進入編寫題目的程序。
為了使題目內容豐富,每人在每個面向都貢獻6題,
集結起來共有126題。
再經過漫長的五個小時討論,刪掉了約一半的題目,剩下的題目也多少有修改。

這週題目給助教看過之後,就要開始找人試填問卷了!
然後分析個題得分的平均數、標準差、偏態等描述統計分數,以及試題困難度、鑑別力、因素分析,
再繼續修改題目。

看來,又是個繁複的過程,
不過,也因為可以親手操作,對於日後問卷信效度的驗證,一定有更深刻的體會。

註、此處的心理測驗不是指網路上的「心理測驗遊戲」,而是心理學界用來測量「潛在概念、特質」的測驗。而一個好的心理測驗要有良好的心理計量特性驗證,因此,是個漫長又痛苦的過程。所以老師諄諄囑咐:沒事千萬不要發展測量工具......(But it's too late for me to know that...)

2010年10月18日 星期一

精神醫學聽講心得-2:早期中風憂鬱的診斷與介入,困難重重?

以下為今天老人醫學的重點速記。詳細內容於週末補上。

1.診斷時,只參照DSM-IV並不夠,必須特別加上:無助、無用、無望感等心理的感受,以及對喜歡的東西失去興趣,等高風險的因子,才比較能協助診斷。此外,中風後有很多神經、情緒上的變化,在復原初期的變化很大,因此要中風後一年較能夠確診。

2.中風後憂鬱的用藥:除非情緒表現非常明顯,家屬要求開藥,才會用藥。但是療效非常兩極,如果只計算平均值,幾乎是沒有療效!

3.中風後憂鬱的治療方式:藥物搭配心理治療。由於中風後、心臟疾病的憂鬱有較高比例是心因性的,因為安慰劑的效果高達50%,也因此抗憂鬱藥物的效果必須有70%,才算有真正的療效。所以醫師一般會建議以其他方式輔助治療會有較佳的效果。例如:親友陪伴。但是以看護為主要照顧者的比例越來越高,個案的情緒實在不容易調適。(OT的機會來了!除了一般的復健,搭配支持團體,應有不錯的療效)

4.有些憂鬱症的症狀容易被誤以為是失智!例如:記憶力衰退。

2010年10月17日 星期日

精神醫學聽講心得:OT在哪裡?

這兩週跟醫學系大六學生一起上精神醫學(註一),
有溫故知新的感覺。
比起大二、大三上精神科概論與心理OT時的迷惘,
現在比較聽得懂、也比較知道要看什麼。至少,當醫師在投影片裡加入研究的圖表、數據,
也比較能理解他在解釋的是什麼。
例如:昨天看到一個憂鬱、焦慮疾患的因素分析圖,目的為釐清恐慌症(panic disorder)、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憂鬱症的症狀(正好是最近閱讀文獻遇到的困難)。
因為,就臨床的觀點來看,容易覺得兩者某些現象或表徵雷同,然而真正進行科學的驗證,
才能發現兩者確實在本質上不盡相同。
而自己也因為自己稍微瞭解這個因素模型、以及數字的解讀,
更覺得這堂課獲益良多。

2010年10月15日 星期五

開學一個月的心得

開學一個月了,有些心得益發明顯......

首先,是研究室的生活機能越來越好。如果公衛大樓能提供沐浴空間,差不多就可以直接睡在學校了!(床嘛,瑜珈墊兩張應該夠軟...)

其次,必須在忙碌的時候想著事情結束後的平靜,或是要用什麼犒賞自己。
不過,通常望梅就已止渴,因為之後未必真的會想這麼做/買/吃。
可是,經典電影《真善美》當中的「喜愛的事物」(Favorite things)一曲,總是在忙碌或是想睡卻要工作的時候迴盪耳際!

再其次,必須誠實又勇敢地面對自己的不足,又要鼓勵自己不能妄自菲薄。因此要提醒自己:我這次沒有做好,下次做好了,就進步了!務必要秉持著「雖覆一簣,進,吾往也!」的態度,繼續努力。

總之,開學之後,生活形態不同於忙碌的暑假。
儘管時常往返總區和醫學院,卻有比較多時間思考(註)。
希望這學期,能夠潛心修學,厚植研究功力。

註、暑假因為要上英語會話,又有一些外務,
三個月的時間比學期間還匆忙許多。
某次會話課時,練習「如果」的造句,主題是:「如果我有多一點時間,我會......」。
我毫不猶豫地就說:「如果我有多一點時間,我會待在家裡或辦公室,一動也不動。」
以及「如果我有多一點時間,我會好好吃一頓10分鐘以上的早餐/晚餐。」
聽起來,一整個頹廢啊......

2010年10月14日 星期四

我所學到的事-第一次心理計量特性課程的收穫

這週是第一次在課堂上向大家介紹心理計量特性的概念,
由於自己並沒有深入瞭解ICC的概念,也沒有完整的準備,因此上台前還在倉促地修改投影片。
這也讓我更加瞭解:重要的事情,應該更早準備。
此外,深刻體會到「有做、做完、做對、做好」的層次差異。
這次,我只有達到「有做」,連「做完」還很勉強,後面兩者就還差得遠了,當然不能期待自己的報告能夠讓聽眾清楚聽懂。
所以,希望下週能早點開始製作投影片,
每次往對的方向前進一點點,持續地夠久,就會有成果了!



2010年10月13日 星期三

情緒課程障礙課程之聽課想法

1.不同族群的憂鬱表現與特徵是否不同?
.....-青少年的憂鬱時常以悶悶不樂或易怒表現,老人的憂鬱常以身體化的症狀(somatic symptoms),例如:頭痛、疲倦等形式出現,但不一定會表示自己心情不好。因此中風個案的憂鬱應該有一些憂鬱的特質與其他族群不同。

2.如何詢問個案負向情緒,才能使個案誠實或放心作答?
.....-之前觀摩老師的助理評估,雖然大家都會盡可能委婉且平靜地詢問個案負向情緒,但是基於東方人不善於/習慣表達情緒的文化背景,因此收案所得資料可能有些誤差。儘管我們預期個案在面對醫療時會盡可能告知,然而因為憂鬱導致的無法專注與記憶力減退,也可能造成施測上的困難。

3.中風後憂鬱症個案的腦部是否與一般憂鬱症個案的腦部有同樣損傷?
.....-雖然我始終搞不清楚腦部的結構與已知的功能,但是因為憂鬱症有部分成因是大腦衍生神經滋養因子(BDNF)減少,導致部分細胞受損或死亡,因此中風後憂鬱受損的區域可能與憂鬱症個案的受損區域相近。

第一次心理計量特性報告準備心得

這學期新增了一門刺激的課:OT心理計量特性之概念與驗證。
每次閱讀2-4篇文獻,再就文獻中提到的重要心理計量特性作報告。
這週是Jenny和我第一次報告,主題為ICC和Cronbach's α。
對於沒有真正著手做研究的人而言,這兩個數值通常是參考用,不具重要意義(雖然後來老師說Cronbach's α 因為「身份」界定模糊,而且容易受到題目數、題目間的相關性影響,確實是參考用)。
但是要把ICC和Cronbach's α的概念與應用說明清楚,就不太容易了!
一方面是統計概念較為複雜,另一方面是不太能理解它的沿革、優點與限制,
報告的時候就有點零零落落。
雖然後來老師說之後還有機會深入報告,
但經過這次經驗,才知道之前學過、聽懂、甚至搞懂過的知識,
是多麼容易流失!
但是經過自己穩紮穩打搞懂的學問,流失的時間或許會慢一些。
不過,因為是靠自己查資料和彙整,累積得也特別慢,
有時候會很煩躁,因為自己花了這麼多時間,還是弄不清一個應該沒有困難到無法理解的東西!
如果老師覺得不適合給直接的答覆,看到我們卡在哪裡,
能不能多給一些思考的線索呢?

不然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概念是不是對的,
說不定還會一直錯到下次又剝了一層皮,才搞懂一點點...

2010年10月11日 星期一

撥開研究的迷霧

近日聽了幾堂專題報告,發現幾位講者喜歡以自己的研究作為演講內容。
演講者對於自己的研究熟悉、偏愛,這都可以理解,
但是因為研究量甚豐,每篇研究都重複以「引言、方法、結果、討論、結論」進行,
連續聽五篇以上,就使聽眾困惑了!
到底,講者最想呈現的是什麼呢?
是研究量或是研究結果?
還是研究架構的建立?

看到別人的報告風格,再想想自己的功力,
目前還是期待自己可以精巧取勝吧!

不過,能在一場報告中提出自己針對同一主題的9篇研究,
他的研究架構,確實很令人欽佩呢!

附帶一提,在今天專題聽到一句滿具震撼效果的話:
臨床醫師如果不做研究,診斷就不容易精確!
這段話套用到職能治療領域,或許也很適用!

2010年10月8日 星期五

991006、08會議記錄-專題報告之題目訂定

這學期的專題報告以中風後憂鬱(post stroke depression, PSD)之相關量表評析為主,以下為會議與研究內容的圖表化流程。
本日金句:使報告內容深刻的要點:有層次且全面。
...................想想未來可能面臨的問題與解決方法,有助於研究之拓展。  

◎ 插入簡報的方法:http://at.u41.tw/2009/09/power-pointblogger.html


PSD專題報告題目發展



View more presentations from Nancy Wu.

2010年10月6日 星期三

與躁鬱症和憂鬱症相關的問題

今天上完躁鬱症與憂鬱症的診斷,有一些想法想留著之後慢慢澄清。
先記錄下來:
1. 不同階段的憂鬱症/憂鬱傾向有何特徵?
2.憂鬱量表是否也可發展成像WHOQOL的模式一樣,有共通的題目,也有本土/疾病共通的題目?如此,可以檢少發展量表的人力物力與時間,也容易廣泛應用。
3.憂鬱通常伴隨著焦慮,但是焦慮疾患在DSM-IV是另一個診斷項目,當症狀尚未嚴重到符合診斷時,應如何區別?
4.憂鬱症包括輕鬱與重鬱,若要發展篩檢量表,是否需要區別二者?或是以切截分數判定是否有憂鬱傾向,但超過那個分數,並不代表症狀的程度即可?

英文寫作-常見的台灣學術英文寫作的錯誤、如何寫定義

上寫作課時,老師提到幾個台灣學者撰寫英文論文常犯的錯誤(error),
他表示:因為有些自字翻譯成中文,會以為是一樣的意思,因此容易誤用。
或是因為語言的「思考邏輯不同」,像是有單複數的差別的字,也很容易搞混。

此外,這次課程也提到如何依文章的需求來撰寫定義,使詳略互現。
而且,定義關係著整篇文章探討的核心與脈絡(尤其是要發展量表時),
因此必須要能使人一眼看出它的概念,而且要盡量中立,減少主觀感受的解釋。
例如:美麗的、正面的、好的、負向的、不良的,都有比較明顯的好壞之分。
就不太適合使用。

為了方便自己記憶,也提供給需要寫英文論文的讀者參考,
以下簡單記錄上課的要點。

I. Typical Taiwaness error
1.researches
2.a concerned problem →  significant
3.Besides → Additionally  因為besides是指除此之外,有另闢蹊徑的意思,所以是指跟之前主題不那麼相關的其他。
4.though→ Even though, althought 較為正式

II. 選詞以意義單純、明顯地為佳
1.due to:(1) because of  (2) the attribute for the ... 因此直接使用because , because of , or own into為佳
2.meanwhile:發生在不同地區的相同事件,於學術寫作較少見。
3.can:含有機率、能力、不確定的含意,因此不易使句子肯定、明確,不建議常用。
4.will & would:
-will:較肯定的陳述方式。例如:本研究可解決某些問題。
-would:理論上,假設如此。例如:本研究估計有XXX人有此問題。

寫作的過程:error(未知的錯誤)→ mistake(已知的錯誤,但可能是不小心犯錯)→ correction

III定義的書寫方式
1.Extended definition:為初學者或複雜的事件做較完整的定義。格式:專由名詞→分類→描述
範例:杏仁核→為腦中的重要結構→在害怕或焦慮時,可調節防禦行為
2.Short definition:可提供集中主題的效果,也可以短句說明自己的定義與其他作者的定義之異同。
3.interpretive definition:解釋可能會混淆的詞彙,所以會使用 "  ",把要討論的字標舉出來。

2010年10月4日 星期一

問題意識與批判性思考

今天下午去聽了學習策略工作坊的課程,主題是問題意識的培養。
問題意識主要是指:對問題的本身或問題的呈現有一套看法。
這套看法可以是自己的見解,也可以是依據別人的研究或說法。
而問題意識最好能夠以mapping或equationalization的方式呈現,
也就是以圖像化或是方程式化的方式,簡略地說明自己的想法。

雖然演講方式比較像對一般民眾,且例子過多,反而有喧賓奪主之感。
講到重點時,又只是念投影片,實在可惜。
不過,還是提供了我一些想法:
1.問題意識與批判性思考有何不同?
  (批判性思考:專門找出自己與別人的思考與論證錯誤的一門技巧﹐目的在於建構更有說服力的論證以及提昇自己的思考能力。而非一種詭辯術
2.擔心給學生投影片之後,學生就會不聽課的老師,是否該想想:如果看了投影片就完全可以知道上課的內容,何須上課?

參考網頁:http://www.hfu.edu.tw/~cchi/critical%20thinking%20web/

2010年10月2日 星期六

結束了!解剖

這週五結束解剖課的助教,鬆了一口氣,那段學習記憶實在是太遙遠又太模糊了!
看著學弟妹努力對照圖譜想弄懂塑膠模型和大體老師身上的構造,
好像看到自己過去的孜孜矻矻,甚至,還有那麼點驚惶。

那份驚惶,不僅是課業量(一週16堂課,共6學分),或是和醫學系共學的壓力,
還加上那是我第一次如此完整地閱讀原文書,上面記載著我向來不擅長的人體地理,以及大量的生字。在搞不清楚狀況下(之前的學長姐,也很少人搞得清楚的感覺),把整本課本生吞活剝地看了又看,
整本書好像都是重點,又好像不應該有這麼多重點
可是,所有身體構造的單字都可能出現在考題上,Lecture部分還可以勉強猜一下,
Lab考跑台,單字拼錯一點點,可是整題都沒分數的!
於是,日夜抱著兩大本黑亮的Moore和Neiter,出入在個個閱讀空間。
連作夢都夢到自己在讀書、或是大體老師醒過來,甚至拿著心臟追著人丟(註一),
始終沒能搞懂肌肉、血管、神經的走向,或是很快記住,又很快遺忘。

2010年10月1日 星期五

英文寫作-引言

書寫引言時要考慮聽眾(讀者)、文章定位(nache)、段落(move)、與前人研究的差異(gap)

段落一、建立領土
1.聲明自己的要探討著中心思想、或特別的主題
2.針對主題作一般性的討論
3.回顧前人的相關研究

段落二、建立文章定位
1.提出別人的不足或批判前人的錯誤(counter-claim)
2.說明與前人研究的差異:避免過於負向的詞彙,一方面不理性,另一方面,學術的世界是很小的......
3.提出研究問題
4.延伸相關主題的知識

段落三、佔據文章定位
1.列出研究目的、簡述本篇的研究方法
2.描述主要發現(通常是結果非常重要或令人意外時)
3.說明本篇論文的架構(通常用於不是IMRED格式的文獻)

動動腦:為什麼要用漏斗式的書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