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8日 星期六

臨床老師為什麼總是針對我?

近期聽聞幾位實習不順利的學生共同遇到的問題是:「臨床老師為什麼針對我?」難道臨床治療師真的像美國影集Gray’s Anatomy(實習醫生)第一季第一集說的那樣討厭實習生嗎?(註)

事實上,人都有好惡,都有情緒,臨床教師對於某些學生看不順眼,也不是很難以理解。客觀來說,在實習的初期,實習生對於臨床教師而言確實是負擔多於分攤責任。比方說,看不懂病歷、評估方式不正確、不知道如何解讀評估的數據、訂出來的治療計畫不可行、經常讓病人陷於受傷的險境或無效治療的窘境,讓臨床教師常常得收拾善後,並且心驚膽顫。畢竟病人真的出事了,承擔責任的是他們,不是實習生。更不要說實習生學習態度不佳造成的火上加油。再加原本臨床工作的各方壓力紛湧而至,臨床教師沒有變得急躁、尖銳,真是修養良好了!

2021年8月27日 星期五

頸髓損傷的病人學騎機車、中風病人單腳站立晾衣服,可能嗎?

 在醫療日新月異的現代,在一百年前看起來近乎醫療奇蹟的事,現在已經可以完全治癒。例如:肺結核、白血病。再加媒體報導,「奇蹟似的復原」發生的機率簡直都要比重統一發票還高了!那麼脊髓損傷、中風也可以完全復原嗎?

以完全脊髓損傷為例,過去的醫療知識認為他們的身體的動作功能只到受傷的那一節脊椎能夠功能性使用。像是頸椎第六節完全損傷,上肢的動作就只能做到損傷的那一節、感覺功能頂多部分保留至損傷脊髓以下的一兩節。在腰椎以上損傷的人根本不要想能夠行走。但是義守大學附設醫院的院長杜元坤先生在2019年發明了神經繞道手術,讓臂神經叢損傷的人可以靠肩膀聳動或呼吸來恢復原本的上肢功能。因此,讓頸椎完全損傷的人學騎機車不是完全沒有可能。

2021年8月21日 星期六

聽別人講話,真的不能滑手機嗎?

日前,約了一小群學生會談,想了解他們在學業和生活適應上的狀況。因為除了授課,平常並沒有太多私下閒聊的機會。學生們顯得有些拘謹,場面就處於老師問一句學生答一句的狀況。一開始大家邊吃邊講,沒什麼特殊狀況。但後來發現有些同學不太想聽別人講話,就開始拿出手機滑了!我頗為驚訝,就在我面前不到兩公尺的地方,就可以毫無顧忌地表示自己不想參與。當時,我立刻反省了自己:是否活動太冗長?話題太無趣?會談對學生沒有幫助?

思索片刻,發現這三個原因可能都有,但還有一個原因是不太習慣聽別人談話。只要焦點不在自己身上,就覺得可以置身事外,不需要在意別人

在學校,老師或許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是身處臨床,這樣真的可以嗎?實習生在臨床滑手機會是什麼情況?請想像以下三個畫面。

2021年8月12日 星期四

其實我想逃,其實不想留:當病人並不想做治療

 「阿伯,你怎麼沒有把剛才老師(註)交代的積木疊完?」一位忙完手邊其他工作,繞回病人面前的職能治療師提問。病人無奈地回答:「老師,做這些治療活動真的很沒意思。我都吃這麼多歲了(臺語),還要玩這些小孩的玩具。練習了一年也沒有進步,還是不能拿筷子吃飯……」這個畫面在治療室並不罕見,尤其是在慢性化的病人身上。如果是你,你會勸他努力,還是隨他放棄?

這其實是一個複雜的醫學倫理的問題,其中牽涉到幾個考量:當病人表示不想治療的時候,他真的可以不治療嗎?醫療人員有沒有道義或倫理上的責任,必須苦口婆心地勸病人接受治療嗎?如果治療效果不如病人的預期,我們還要繼續勸說嗎?又如果,病人不想治療,但是家屬堅持要病人治療呢?這些問題像是一團糾纏的毛線,讓人不知道要先回答哪件事情。然而靜下心,回到醫學倫理的幾個基本原則,答案其實很明顯。

最怕空氣突然安靜:治療的時候到底要跟病人聊什麼?

「最怕空氣突然安靜」是近來網路上熱門的哏,出自樂團五月天的一句歌詞。通常被用在眾人突然靜默,場面尷尬的情況。例如:上課的時候老師問:有沒有知道這題的答案?台下的人就開始裝忙或者低頭,現場死寂。在臨床上也有這種狀況嗎?當然有,尤其常發生在害羞內向的實習生身上。不說別人,就說我自己吧!

我算是比較害羞內向的人,面對生人常不知要說什麼。在臨床實習時,最怕接到手外傷來做復健的病人。他們的治療的項目與難度視距離手術後多長時間而訂。他們需要的復健項目並不複雜,在三十分鐘的治療時間內,通常是接受熱敷、按摩、伸展,接著做肌力訓練。聽起來挺輕鬆,但難就難在「太輕鬆了」!手傷的病人半數時間並不需要像其他來接受職能治療的病人主動參與活動,例如練習丟沙包、單手穿脫衣服。他們通常只要伸出受傷的那手,交由治療師進行按摩、被動關節活動度的伸張與屈曲。如果你讀到現在還沒有發現尷尬的點,讓我再更具體地描述那個畫面:一個跟你不算熟悉的病人坐在你前面,相距不到50公分,你得拉著他的手至少15分鐘。你覺得視線應該要放在哪裡?病人的手上?要開啟對話嗎?如果被句點了要靜默還是繼續找新的話題?新的話題要聊什麼?這都是我的困擾。

一個微笑、親切的招呼、短暫的自我介紹,一段關係於焉開始……

 一個微笑、親切的招呼、短暫的自我介紹,一段關係於焉開始……

身為醫學院的教師,通常會定期需要到臨床訪視。除了了解臨床環境與教學品質,也要關心看大四實習學生的適應狀況。在某次臨床訪視,臨床治療師告訴我有一位實習生程度與同儕差異頗大,諸多不足之處讓他過得非常吃力。但是,有一項優點讓她印象深刻。這項優點想必真的很突出,才能讓它沒有泯滅在眾多缺點之中。我在心裡猜測了一下到底是什麼優點,讓簡直「一無是處」的學生得到誇獎。耐操?認真?笑容可掬?永不放棄?沒想到臨床治療師的答案是「他在帶治療活動的時候,一開始就會跟病人打招呼,並且向大家自我介紹,清楚講出自己的名字。其他實習生都沒有做到這件事。」聽到這個優點,我不禁笑了!原來,打招呼和自我介紹是一項這麼重要的優點啊!而且這項優點,還是在學校的時候刻意訓練出來的。為什麼說是在學校刻意訓練出來的呢?這得歸功於臨床技能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