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微笑、親切的招呼、短暫的自我介紹,一段關係於焉開始……
身為醫學院的教師,通常會定期需要到臨床訪視。除了了解臨床環境與教學品質,也要關心看大四實習學生的適應狀況。在某次臨床訪視,臨床治療師告訴我有一位實習生程度與同儕差異頗大,諸多不足之處讓他過得非常吃力。但是,有一項優點讓她印象深刻。這項優點想必真的很突出,才能讓它沒有泯滅在眾多缺點之中。我在心裡猜測了一下到底是什麼優點,讓簡直「一無是處」的學生得到誇獎。耐操?認真?笑容可掬?永不放棄?沒想到臨床治療師的答案是「他在帶治療活動的時候,一開始就會跟病人打招呼,並且向大家自我介紹,清楚講出自己的名字。其他實習生都沒有做到這件事。」聽到這個優點,我不禁笑了!原來,打招呼和自我介紹是一項這麼重要的優點啊!而且這項優點,還是在學校的時候刻意訓練出來的。為什麼說是在學校刻意訓練出來的呢?這得歸功於臨床技能訓練。
在醫學領域,在訓練新手進行臨床技能時,常採用一種稱為客觀結構式臨床技能評估(英文簡稱OSCE)的教學方法。OSCE的實施方式是讓臨床的實習生或新手與標準病人(經過特殊訓練的模擬病人)互動,例如進行訪談、評估,進而做出診斷、訂定治療計畫或提供衛教。整個互動過程會由主考官或標準病人評分。在職能治療領域最常見的OSCE就是從病人踏進治療室的打招呼開始。然而對大三學生來說,打招呼和自我介紹是一件困難的事。明明是很短的幾句話:「伯伯您好。我是今天負責幫您做治療的治療師,我姓O,我叫OOO。您可以叫我O老師。」學生硬是練了許久才顯得自然。到底為什麼打招呼和自我介紹如此困難呢?
我歸納了一下,大約有幾個原因:
1.不知道怎麼稱呼對方(如何界定彼此的關係)
2.不知道如何開場
3.跟對方不熟,覺得不好意思
4.認為沒有必要
5.對於講出自己的全名有莫名的尷尬感
老實說,如何讓這些原因不再困擾學生,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考試。為了通過考試,必須大量練習,自己把開場白唸十次,再對著擔任病人的同學講二十次,講到後來都變成自動反射了!對「設定為」年長的男性就稱伯伯,對年長的女性稱阿姨或阿嬤(這需要真的很年長)。但不可以輕佻地說:美女、姐姐、帥哥。這會讓專業能力尚在培養的實習生更加不專業。而尷尬不見,會不會只剩下敷衍?當然不行,因此考核的項目還有一項:態度親切自然。打招呼和自我介紹的本意就是和人建立關係。在沒有經過任何重大決策或開始治療之前,打招呼和自我介紹就是建立信任關係的開始,也讓病人感到尊重。其實不只是對病人,平常對臨床指導老師、對同學,也是需要打招呼。這表示看見對方了、想要傳達善意。雖然時間短暫,但是一個微笑、親切的招呼、短暫的自我介紹,都是一段關係的開始。
最後,我想以腦神經科學的科普書《困在大腦裡的人》當中,一位被宣判為植物人但奇蹟康復的女士的一段話作結:「(當我從昏迷中清醒,)我每天只有很短的時間能夠感受到外界的事物,之後這個時間才漸漸拉長。我終於能夠保有整天的意識時,我記得當時有一位叫賈姬的職能治療師正在替我進行治療。在我被宣判為植物人的那些日子裡,賈姬是唯一一個跟我自我介紹,告訴我姓名和職稱的人;那時候幾乎沒有人會跟我說他們叫什麼名字。」
打招呼與自我介紹,讓賈姬覺得自己還被當成一個人看待。原來,打招呼與自我介紹,從來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