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7日 星期五

頸髓損傷的病人學騎機車、中風病人單腳站立晾衣服,可能嗎?

 在醫療日新月異的現代,在一百年前看起來近乎醫療奇蹟的事,現在已經可以完全治癒。例如:肺結核、白血病。再加媒體報導,「奇蹟似的復原」發生的機率簡直都要比重統一發票還高了!那麼脊髓損傷、中風也可以完全復原嗎?

以完全脊髓損傷為例,過去的醫療知識認為他們的身體的動作功能只到受傷的那一節脊椎能夠功能性使用。像是頸椎第六節完全損傷,上肢的動作就只能做到損傷的那一節、感覺功能頂多部分保留至損傷脊髓以下的一兩節。在腰椎以上損傷的人根本不要想能夠行走。但是義守大學附設醫院的院長杜元坤先生在2019年發明了神經繞道手術,讓臂神經叢損傷的人可以靠肩膀聳動或呼吸來恢復原本的上肢功能。因此,讓頸椎完全損傷的人學騎機車不是完全沒有可能。

再談中風後復健成效,能不能恢復到跟生病之前一樣?答案則是因人而異。一般常見的中風預後影響因子包括年齡、中風後緊急處理的時間、腦血管受損的位置、腦部受損的範圍、有無其他慢性病、有無不利於健康的習慣(例如:菸、酒、檳榔、熬夜)。如果病人夠年輕(例如:二十歲以下)、中風的當下很快處理(例如在栓塞性中風後三小時之內注射血栓溶解藥物rt-PA),對腦部的傷害較小。急性期之後再搭配適當的職能治療、物理治療,中風後一年做到單腳站立、晾衣服的機會也不是沒有。

然而,如果奇蹟很常發生,還能稱作奇蹟嗎?事實上,以目前的醫療技術,神經繞道手術不是人人適用,接受治療也只恢復部分生活自理。中風病人也不是每一位都是栓塞性中風(約八成),即使是栓塞性中風也不一定幸運地在三小時內注射血栓溶解藥物。亦即:度過急性期之後,需要接受漫長的職能治療等復健項目。

在不確定能不能完全恢復(通常不行,但我們無法鐵口直斷可以恢復到什麼程度)的期間,治療師可以做什麼呢?這也是職能治療實習生最常遭遇的難題:想不到治療活動、不知道怎麼訂短、中、長期治療目標、抓不準老師的標準。這看起來是三件事,但說到底其實是一件事。怎麼說呢?

治療活動的目的是要解決病人的困擾,而解決病人的困擾就是我們的治療目標。病歷和報告寫不好,通常就是不知道病人的問題以及不知道如何解決病人的問題。歸根究底,就是明確且充分了解病人的困擾,找出我們能夠協助的內容來處理(定訂治療目標、治療計畫、設計治療活動)。


身為治療師,我們可以做這些事

1. 確認病人的身體、心理、認知功能

脊髓損傷者常有肌肉力量降低、感覺功能喪失、肌肉張力異常等困擾。中風病人更複雜,還包括不同腦區受損造成的認知功能障礙(例如:注意力、記憶力降低)。釐清病人目前可以做到以及預期未來可能可以做到的事是基礎。

2. 確認對病人來說,哪些是重要但他現在做不好的

「重要」的定義因人而異。有些人認為之前常做的事就是重要的事,有些人認為未來需要的能力是重要的事,也有人認為個人特別喜歡或在意的事,就是重要的事。因此,在臨床上通常會詢問病人他們現在最想要加強什麼能力,或是最想要做什麼事但目前還做不到?如果可以透過職能治療改善的,就列入治療目標。如果是職能治療做不到或是目標太高遠(例如:希望跟以前一樣正常走路),就需要進一步溝通。

3. 將治療活動難易分級

針對特定日常活動訓練很重要,但通常很難短時間就達成目標。通常需要拆解練習步驟,逐步練習才能達成。

4. 確定治療活動可行

「可行性」這件事說難不難,說簡單不簡單,但是許多學生在此卡關。原因在於他們生活經驗缺乏、心中沒有病人具體的樣貌,設計出來的活動常有一種奇特的違和感。理論上可行,但實際很少人這麼做。

教頸椎第六節完全損傷的前餐點外送員模擬騎機車,以期有朝一日繼續送餐、訓練中風病人單腳站立晾二十件衣服,訓練病人的平衡和手功能,都是學生在期中期末考提出的治療活動。對照上述四件治療師可以做的事,學生對頸椎損傷的病人的期待過高,而且繼續送餐真的是病人想要的復健目標嗎?至於建議中風病人單腳站立晾二十件衣服,一方面是不了解病人能力(僅單手單腳可正常使用)與安全顧慮,另一方面是:一般人有誰能夠單腳站立、單手晾這麼多件衣服還能保持平衡?至少我做不到。

設計治療活動確實有其挑戰,但是回到原點:病人需要的到底是什麼、你做得到教病人的這些訓練項目嗎?想通這些事,你還會訓練頸椎完全損傷的病人學騎機車、中風病人單腳站立晾衣服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