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看了一些羅序分析的文章,部分文章的研究目的是把量表的原始分數(通常為序列量尺)轉換為等距量尺 (interval scale)的型態。
然而我有一個疑問:如果量表應用於特定族群的羅序分析的結果只能應用在驗證的族群上(例如:SCI一年以上、中風後半年),
當驗證的族群比較侷限的時候,將量表分數轉為等距量尺的意義是否很有限?
例如:分數只適用於中風後半年的人,而此分數未必適用於中風未滿半年或半年以上的人,因為這些人參數估計的結果未必和中風後剛好半年的人相似。
我的想法是:如果驗證的對象涵蓋範圍比較廣,像是中風後半年以上、慢性思覺失調症,
把量表的原始分數轉換為等距量尺的分數以供後人對照與參考,意義較大。
如果驗證的對象涵蓋範圍較窄,像是職業災害後一個月、中風後三個月,
把量表的原始分數轉換為等距量尺則比較像是附加產品或中間產物,目的是要進行下一步的運算(例如計算反應性)。
不知道這樣的想法是否合理?
再麻煩大家提供意見囉!謝謝。
2015年2月10日 星期二
2015年2月9日 星期一
OTK測試報告
狀況一、衛教時間不易控制
有些受訪者會在衛教過程中問問題,有些完全不問,造成衛教時間長度的差異(二者約差10-15分鐘)。
此外,當受訪者問問題,我會講得更多或更深入,也可能影響受訪者最後的作答情形。
有些受訪者會在衛教過程中問問題,有些完全不問,造成衛教時間長度的差異(二者約差10-15分鐘)。
此外,當受訪者問問題,我會講得更多或更深入,也可能影響受訪者最後的作答情形。
狀況二、個案招募不易
目前以2週的時間僅完成4位家屬的預試(原本預計預試5位個案、5位家屬)。招募家屬人數不如預期的原因可能有二:
1.家屬常為輪流照顧個案,不易約到固定一位家屬接受衛教。
2.家屬有些晚上才會出現,個案白天是由看護照顧,因此我們在治療室遇不到家屬,也難以邀請家屬參與研究。
招募不到中風個案的原因可能有四:
1.要找到認知狀況好又願意參與研究的中風個案頗為困難。
2.一週內參與5次,對個案的負擔太大。降低個案參與的意願。
3.個案的治療行程很滿,其它時間則需要休息、會客與搶浴室,不一定有空參與研究。
4.認知功能好的個案通常一週左右就會出院,無法完成研究。
1.家屬常為輪流照顧個案,不易約到固定一位家屬接受衛教。
2.家屬有些晚上才會出現,個案白天是由看護照顧,因此我們在治療室遇不到家屬,也難以邀請家屬參與研究。
招募不到中風個案的原因可能有四:
1.要找到認知狀況好又願意參與研究的中風個案頗為困難。
2.一週內參與5次,對個案的負擔太大。降低個案參與的意願。
3.個案的治療行程很滿,其它時間則需要休息、會客與搶浴室,不一定有空參與研究。
4.認知功能好的個案通常一週左右就會出院,無法完成研究。
狀況三:受訪者並不想知道太多細節,通常會想知道大標題與少數細節
以本次預試的受訪者為例,他們會想知道接受OT可達成的目標、OT常見的治療方法有那些,然後從中挑較有興趣的細節深入瞭解。
狀況四:受訪者可能精神狀況不佳
參與本研究的家屬通常為長時間陪同個案接受治療的人,而他們甚至還要在照顧病人之餘兼顧工作與照顧其他家人。
因此部分受訪者接受衛教時總是看起來十分疲憊,可能不利於衛教。
狀況五、衛教成效不易比較
每個人選擇要瞭解的衛教內容不同,難以比較成果。
狀況四:受訪者可能精神狀況不佳
參與本研究的家屬通常為長時間陪同個案接受治療的人,而他們甚至還要在照顧病人之餘兼顧工作與照顧其他家人。
因此部分受訪者接受衛教時總是看起來十分疲憊,可能不利於衛教。
狀況五、衛教成效不易比較
每個人選擇要瞭解的衛教內容不同,難以比較成果。
受訪者
編號 |
前_核心價值
|
前_輔具
中心 |
前_生理OT
|
前_長期
照護 |
前_職業
重建 |
後_核心
價值 |
後_輔具
中心 |
後_生理OT
|
後_長期
照護 |
後_職業
重建 |
1
|
5
|
.
|
0
|
.
|
.
|
6
|
.
|
7
|
.
|
.
|
2
|
3
|
6
|
6
|
6
|
0
|
6
|
8
|
6
|
10
|
7
|
3
|
7
|
7
|
6
|
5
|
.
|
7
|
7
|
7
|
8
|
.
|
4
|
4
|
6
|
6
|
6
|
.
|
7
|
8
|
6
|
9
|
.
|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