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31日 星期二

老師,口頭報告為什麼要計時?

前幾週,一位同事傳訊息給我:「請問可以借用您課堂時間約20分鐘嗎?」我很好奇借用時間的原因,畢竟那是一門沒有太多進度壓力的課。他無奈地說:「上週讓學生報告,他們準備得太豐富了,一直到下課都報不完,只好來借課。」我聽了覺得很有趣。以往聽到要報告,學生們總是擔心時間太長,不知道要準備什麼。現在竟覺時間太少?

仔細想想,大概明白反差何來。擔心報告時間太長,通常是因為不知道要報告什麼,尤其是在主題比較開放的報告,例如:自我介紹、即席演講。沒人規定自我介紹一定得包含哪些元素、也沒有規範即席演講的範疇。

然而多數時候,學校老師們會指定報告必須包含的內容。以「影集當中的醫學倫理」口頭報告為例,就必須包含以下內容:

A. 寫出美國影集Good doctor或New Amsterdam 1-2段與醫學倫理相關的情節。
B. 註明出自第幾季、第幾集與時間。
C. 指出每一段劇情與醫學倫理哪些理論/原則有關。需簡單說明這個醫學倫理/原則的概念,並且涵蓋至少三次上課內容的主題。
D. 說明影集劇情是符合或違反醫學倫理,並解釋原因。
E. 你認為劇中人物的應對方式是否合理?為什麼?
F. 你認為未來要如何避免此類糾紛?
G. 完成這份作業的心得

除此之外,我一定會加上時間限制:報告時間需維持在12 ± 1分鐘之內,超過或不足皆會扣分(註1)。

曾有學生來問:「老師,口頭報告為什麼要計時?這樣報告的人壓力很大耶!」當時我只回答:「這樣才能準時下課。」現在想想,發現時間限制對提升報告者的能力大有幫助

時間限制對報告者而言至少有三大好處:

  1. 決定報告的深度和廣度:除了考量聽眾的背景與需求,時間限制也是決定報告深廣的重要線索。以介紹中風這個疾病為例,如果只有五分鐘,通常只會簡單介紹疾病的盛行率、定義、成因、徵兆、緊急醫療處置(範例:What happens during a stroke? )。如果用八小時介紹中風,導致中風的機制、各條腦血管在不同大腦半球受損導致的各種後遺症、評估中風嚴重程度的各項工具、短中長期的治療方法與相關成效、案例討論、模擬中風的體驗都可以列入。
  2. 幫助(強迫?)報告者去蕪存菁:若無時間規範,報告者在有充足參考資料(例如:教科書、論文)的情況下,很可能會認為把所有內容都介紹完才完整。然而事實上,講得愈多,聽眾愈可能分神。報告者必須剪裁收集到的資料,刪除較不重要或不相關的內容,於重要內容多加著墨,聽眾更容易順著報告脈絡掌握重點。
  3. 幫助(強迫?)報告者思考未盡之意應如何處理:如同每堂課有固定時數,不能因為內容豐富就無限加課。因此,老師們常以不同形式提供補充資料,例如:提供講義、把補充資料寫在投影片備忘稿、指定閱讀教材、錄製課前/課後影片或提供Youtube連結等。報告者也可在報告最後提供補充資料給聽眾。

不過,凡事總有意外。就算依據預定時間準備報告,仍有各種突發狀況使我們不得不增減時間。普遍來說,縮減報告時間比延長報告時間更常見,例如:前一位報告者超時而壓縮了後一位報告者的時間(註2)、為配合長官行程而縮短時間。我目前遇過差別最大的時間異動為從一小時減為15分鐘。當時,我立刻接刪除中間的案例介紹,只留頭尾。偶而,報告者也會遇到臨時延長報告時間或討論時間有剩的情況,主持人會請報告者多補充一些。建議報告者多預備2-3張自覺值得分享的投影片作為備用,臨場會從容一些。

報告這件事,不是報告者自己講得開心就好,也不是非得把每張投影片都講完才是盡責。聽眾能夠歡喜信受才是終極目標。如同學生討厭老師延後下課,輪到自己上台報告時,換位思考一下可好?

註1、不限定在12分鐘,而是12 ± 1分鐘是為了讓學生有緩衝,準備時壓力也會小一些。

註2、研討會中很常遇到前一位報告者超時而壓縮後一場時間的情況。有些人堅持一定要把自己準備好的內容全部講完才算了事,但這會讓負責場控的主持人非常焦慮,因為後面還有其他議程。如果每個人都超時,報告要何時才能結束?建議報告者還是預留可以伸縮的時間為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