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7日 星期日

與臨床人員的心得交換

上週學妹來訪,憶及老師的提醒,要和臨床OT多交換意見,
便問了她在臨床最有心得的事以及困難。
然而因為個人不擅於詢問,並沒有問到很清楚的結果。內容大致如下:

1.心得:
(1)對於工作環境熟悉,可發揮的的自由度大,可以做自己想做的活動、練習和研究。例如以新的療法來促進中風個案的感覺恢復、活動中搭配電療強化動作練習的成效。這聽起來都讓人覺得治療師很用心學習、結合不同療法的資源。因此我進一步問:是否希望進一步驗證療效?得到的結果是:不想!因為沒有辦法花這麼多時間做研究,也不覺得這很重要。只期待手上的個案有進步,再進行個案報告就好。然而方法學的的課程中,老師不斷強調研究層級的差異,如果只停留在個案報告,成果的可信度不高、價值有限。可能RCT對臨床人員來說,是個太大的夢(簡而言之就是太過理想化)了吧!
(2)教導SCI進階輪椅操作方式,而且真的學以致用。
(3)與職訓單位配合,積極促進年輕個案就業。
以上兩點都是很認真的治療師才會做的事。醫療服務業,本來就是憑著良心服務,有些不在規範當中的工作,偷懶的人當然是能省則省。如果她能有更多的資源和相關知識,一定能造福更多人。
2.困難:
(1)臨床工作因為個案量極大,不易顧及品質。多半會將較多時間花在新個案身上,老個案則是家屬和看護自行安排要做的活動,並且自行與其他個案協調使用器材的時間順序。治療師只會去看一下,如果沒有問題就會離開去看其他個案。日復一日,沒有太大的改變,也因此容易有職業倦怠。
(2)小兒OT不易有系統地、循序漸進地提供服務,特別是認知功能受損的個案,只能針對個別表現處理。例如:不會寫字救教她寫字、不會數數就教他數數、不會命名顏色就教他命名顏色。ADL只能靠衛教,建議家長讓小朋友自己來。若家屬不配合,成效更難彰顯。
(3)成人OT的成效取決於家屬對個案的態度與期待。若只是抱著「安享晚年」的心態,很早就引進看護,剝奪個案自己練習做的機會,預後多半不佳。又,年輕個案的治療動機會比較強。
(4)輔具中心對於提升個案的功能似乎沒有太大的幫助。時常買一堆很貴、很大的器材擺在那裏,但很少用。
3.未來的規劃:考慮就讀輔具研究所,將所學應用至臨床。但是,又覺得臨床還有些有興趣的「實驗」在進行,終止了很可惜。因此還在猶豫中。

總結:臨床工作當然有他的價值,但是要如何把不會的學會、把不確定的確定、已經會的變得更厲害、發展出無可取代的專業特色,仍需臨床與研究人員的共同努力。

2 則留言:

  1. looks good.

    您有事先準備問題嗎? 問題的廣度與深度,需事先準備。還有許多機會下回試試。

    如: 心得(1):治療師事先有寫研究計畫嗎? 有通過IRB嗎?
    (2)有哪些教學心得與困難?

    回覆刪除
  2. To 老師:
    這次是突然想到,臨時問的,所以沒有把問題設計完整。
    暑假的時候,應該來想想要安排哪些問題,問出最關鍵的答案。
    因為臨床的瓶頸,正是促進研究的動力!
    屆時,會將您的建議,會納入題目當中。

    又,臨床上似乎很少寫研究計畫或IRB耶!
    例如:在活動中電療,因為病人本來就有在做電療,也有做OT的活動,
    在個案眼中可能只是把分開的兩件事改成在同一時間完成而已!

    回想過去自己的臨床經驗,只要是書上或研討會提到說對個案有幫助的,
    我也是都會試試看,並沒有寫過研究計畫,或通過IRB。
    臨床試驗和治療很微妙的區隔就在於:
    臨床試驗是研究者請個案來接受測試,介入未必有成效,說不定有傷害。儘管只是丟接球的活動。
    就治療而言,個案是付錢來的,而醫療單位提供的服務「理論上是有效的」。
    不過,弔詭的是:有些時候我們不容易確認療效到底是誰造成的,而我們也不能說提供的治療沒有療效,因為邏輯上說得通,書上也是這樣寫......

    然而,如果希望臨床治療師的新嘗試(而且嘗試的程度也要分級)都需要寫IRB,那可能大家都不想改變了,
    因為寫IRB還滿花時間的呢!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