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4日 星期五

期末創意作答大賞(2/6更新)

對考生而言,最害怕的考題莫過於問答題/申論題。如果回答的方向不是閱卷者期待的方向,寫再多都可能一分不值。但是,臨床相關的考題線索真的這麼少嗎?

臨床相關考題的情境線索其實不少,甚至通常還給太多。然而學生還是很擔心:儘管已經知道必須列出治療目標、所需工具/物品、物品擺放位置、活動進行方式、協助程度、進行次數或時間等項目,還是很難拿分。因為他們生活經驗不足,也沒有真正與病人相處過,常設計出「理論上可行,實際上沒人這麼做」的治療活動(註),例如:「建議吞嚥困難的人吃蜂蜜」、「訓練站姿平衡不佳的中風者單腳站晾衣服20件」、「訓練頸椎第五節完全損傷的人繼續擔任餐點外送人員」。

今年的髖關節置換後的治療方案,毫不意外地增加了許多閱卷的樂趣!一起來看看考題與學生的創意作答吧!

題目:蔡女士,70歲。是退休的國中老師。目前與丈夫同住。興趣是西點烘焙,平常也會準備三餐和整理家務。前陣子在家中跌倒而右側股骨頭骨折,因為骨骼癒合狀況不佳,於六週前接受右側髖關節置換手術。她目前已可坐在椅子上、患側腳也可以腳尖點地的方式 (touch-down weight bearing )協助維持站姿平衡。

問題(1):請問她下一階段的下肢承重訓練是什麼?

問題(2):請依據蔡女士的職能,提出一項適合蔡女士程度的職能治療項目(需說明治療目標、列出明確的工具、物品擺放位置、活動進行方式、協助程度、進行次數或時間等)。

-------------------------------------------------------------------------------------------------

問題(1)只要記得治療時程表 (protocol),就知道答案是部分承重 (partial weight-bearing) 。這題的答案也暗示了問題(2)的治療訓練方向,可惜只有少數學生掌握到這個線索。多數作答相當別出心裁,以下略舉五個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作答供讀者品評。

學生A:讓病人雙手扶著拖把站起來,再用腳拖地。
學生B:讓病人站在裝水的大盆裡面,把衣服丟入盆中,用腳踩踏(洗衣服)。
學生C:在紙上用白膠畫出簡單線條/圖案,讓病人站在桌前,將鹽灑在塗白膠的地方(模擬灑糖霜)。
學生D:避免讓病人站著,訓練病人坐著做餅乾。
學生E:讓病人腳踝綁沙包走路。

你覺得這五個作答,能不能得分呢?讓我們試著從五個關鍵要素判斷吧!

掌握五個關鍵,設計出好的治療方案

對於初學者而言,就算親眼見過病人、完成評估,設計出好的治療方案仍有一定難度。原因在於沒有掌握五個關鍵:病人需要加強什麼能力、病人想做什麼事、活動分析、安全性、可行性。

1.病人需要加強的能力:病人目前的能力與預計加強的能力可以透過完整的評估得知。以上題為例,蔡女士需要加強的是患側下肢承重、重心轉移與日常生活活動的能力。如果沒有掌握病人目前的能力與需要加強的能力,活動不是太難就是太簡單。例如:讓行動不便的人綁沙包走路(太難)、讓需要練習站立與行走的人一直坐著(太簡單)。

2.病人想做的事:職能治療系的學生通常很能掌握病人的重要職能活動(佔據一個人最多時間的重要事項,例如:自我照顧、工作、睡眠)。透過結構化/半結構化訪談,了解對病人重要職能活動(佔據一個人最多時間的重要事項,例如:自我照顧、工作、睡眠),並將這些活動融入治療內容,病人就會更有動機參與治療活動。以考題而言,題目提示很明顯:烘焙西點、準備三餐、整理家務。因此,只要訓練項目與烘焙、備餐、整理家務有關,方向就對了。

3.活動分析(activity analysis):活動分析的目的是拆解一個活動流程所需的能力,並以生理、認知、心理、人際互動四個層面詳細分析,再進行難易分級 (grading)。尋求職能治療協助的人通常生理、心理或認知功能能力受損,以病前的方式執行職能活動可能困難重重。因此職能治療師必須依評估結果適時調整活動難度、提供協助、調整環境或提供輔具(即「難易分級」),例如縮減站立時間、加裝扶手、提供助行器。

活動分析對生活經驗不足的大學生相當困難,許多事只能靠想像,不清楚確切的進行方式。以拖地為例,從拿水桶裝水到最後曬晾拖把與水桶中間包含十幾個步驟。如果不了解確切步驟以及執行每個步驟所需的能力,治療活動可能太難或太簡單,或是跳過某個步驟而難以執行。

4.安全性:所有的練習都不能使病人產生新的傷害,任何讓病人容易跌倒或是神經、肌肉、骨骼損傷的情況都要避免。例如:扶拖把站起來就屬於非常危險的設計,沒有考慮到病人的安全性(千萬不要認為治療師在旁邊就不會跌倒,有時候病人的體重不是我們撐得住的。也不要讓病人在無人陪同的情況下離開治療師的視線。病人永遠有千百個跌倒/受傷的可能)。

5.可行性:可行性考慮的是在有限的時間、金錢、人力、物力情況下,能否有效達到治療目標。用白話文解釋,就是「一般人會不會這麼做?這個作法有沒有效率」,例如:用腳洗衣服就不是一般現代人會採取的作法,可能只有電視劇才會看到。這種刻意練習就不見得是個好方法。
此外,前置與善後作業很長的治療活動通常也不建議在平常治療室使用。例如:用鹽模擬灑糖霜,就得準備鹽、白膠、篩子等生理疾病職能治療室少見的物品(需要錢與採購時間)。活動後的環境整理也得花時間。對於行程忙碌的臨床治療師而言,可行性不高。

最後三項關鍵:活動分析、安全性、可行性是連結病人「需要加強的能力」和「想做的事」的重要橋樑。身為醫療人員,我相信學生的治療計畫是出自好意。或許多一些生活經驗和臨床經驗,加上臨床老師悉心引導,他們會漸入佳境。

考試,不是為了考倒學生。而是想要透過考試引導學習,以終為始:設計出適合病人、治療師容易執行、治療有效的活動,才是最終目標!

註、「理論上可行,但實際上沒人這麼做」的意思是指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上來說是可行的,但就情、理而言不太實際。舉個極端的例子:生火可以取暖,但現代人在家中鮮少鑽木取火。


2 則留言:

  1. 真心覺得治療師心真的很大!
    不但要具有專業,更需關顧病人需求、能力、意願等等,
    深自慚愧啊~~~

    回覆刪除
    回覆
    1. 許多行業都是這樣的吧?一邊服務別人,一邊提升自我 :)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