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9日 星期四

荔枝版拾穗

 

節氣由夏至邁向芒種,正是採收荔枝的好時節。有些比較早熟的品種,例如玉荷包,通常在端午節前採收完畢。上圖正是採收過後的荔枝樹,除了少數葉片,僅剩光禿禿的枝幹。彷彿被雷劈了!難道是農人過河拆橋嗎?

鋸樹是常態,不鋸才奇怪

曾到觀光果園採果的人對於果園的記憶,大概是枝葉繁茂與結實纍纍的綜合。事實上,舅公看顧的荔枝園在二週前確實是一幅紅綠相映的景象。但採收時為了方便,會將樹枝鋸斷,以免爬高爬低地採果。就算採收時不鋸樹,採收後也要將樹鋸矮,免得荔枝愈長愈高,隔年採收得搬更高的梯子來摘。

被鋸過的荔枝樹禿了大半,對比著被梅雨滋潤後瘋長的雜草,顯得有些淒涼。但仍有少數紅綠摻半的果實掛在樹上,想必是採收時還不太熟或是已有蟲害。家人們看著掛果的樹,覺得既然不會再大規模採收,就惜福地摘了一些看起來還可以的荔枝,打算帶回家吃。

驚見荔枝賊

沒想到,走進荔枝園深處竟發現一位陌生男子在摘荔枝吃。他看見我們也毫不躲避,甚至對我們點頭微笑。家父問他是誰,他理直氣壯地說:「就是來摘荔枝吃」。看他熟門熟路的樣子,說不定從荔枝開始成熟吃到都快過季了!由於地處鄉下,沒有更多資金維護荔枝園,如果硬要追究,恐怕引起後續更多麻煩,也只能讓他去了!

家祖父母對此偷竊行為耿耿於懷,覺得那人品行敗壞、不知廉恥。家父便寬慰他們:「反正也沒有要採收了,有人幫忙吃也不浪費。而且站在園子裡吃,又能吃多少呢?」我則是想:這或許就是荔枝版的拾穗?

「拾穗」原是法國畫家Jean-François Millet於1857年所繪的農家景象:三名婦人在農民收割後撿拾遺落在農田中的麥穗(麥粒)以求溫飽。當時的農民有寬大的心量讓窮人撿拾剩餘的稻穗,如今我們效法那些農民的精神,讓陌生人到已經採收完的荔枝園摘些荔枝又何妨?儘管偷摘荔枝的人外表看來並不窮,但他的心想必是貧窮的,才會想要佔別人便宜

晚上回家,家母將荔枝重新挑揀了一遍,只要外殼顏色特別深或是有一個斑點,基本上裡面不是爛了就是有蟲。依據外表篩選完,竟只剩下一半。再剝殼檢查,發現這些荔枝不是蒂頭黑了就是有蟲或蟲卵(註)。真正能吃的比例,五分不及一。我把這個比例告訴其他還很介意荔枝賊的家人。他們一聽,頓時消氣!說不定荔枝賊的肚子裡已經有許多蟲了?

話說回來,如果沒有灑下許多農藥,這些果樹可能顆粒無收。栽種荔枝的同時,不知道是否同時危害了生態和人類的健康呢?

註:如果剝開荔枝殼,發現果肉上有白點,千萬不要心疼,直接丟掉。因為我曾一時好奇想挑掉那個白點,沒想到竟挑破了蟲卵大禮包,流出許多細小的白色小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