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30日 星期五

舊酒裝新瓶:新手上路的第十一個月

前情提要:十幾年前,我是一位大學剛畢業的菜鳥職能治療師,也是整個職能治療室的第一位職能治療師。就職後二週才有另一位資深同事加入。整個治療空間與器材是我們共同規劃、歸置之後才誕生的。由於一畢業就獲得建置部門的權利太過少見,我每月寫一篇新手上路的心得作為紀念。簡單說,就是一個從零開始的故事......(更多文章請參考舊酒裝新瓶:新手上路的第一 ~十個月)。

*假日充電的好方法:在職教育

這個月我排了兩場職能治療學會和公會的課程。透過在職教育,讓平時只接觸病人和書本的我,得以從聽講、寫筆記、思考講者所談的內容,讓大腦加速運轉。每次上完課,都覺得很快樂,儘管不一定得到新知識,但透過講者的詮釋,常得到新的啟發,也在工作上得到了共鳴。

這次演講中,講者以從精神分析的角度看過動現象。他提到的涵容 (containment, 註)的概念,並特別強調要涵容家長的情緒和壓力。對於新來的個案家長,有時誇獎一下小朋友,或是體貼地說:「要配合治療時間和小朋友的作息,真是辛苦了!」他們感受到自己的被理解和接納,會更樂於分享一些心情或是想法。

想想也是。有誰會喜歡每週花錢到治療室聽別人數落自己的小孩能力跟不上、行為不當?明明他們已經很辛苦地養育身心障礙的小孩了!如果只跟家長說小朋友做不好的地方,在要求家長要做一堆回家練習 (home program),家長就會顯得過於防衛或是顯得疏懶。反而是放鬆態度,跟家長聊聊小朋友最近一週的表現,跟家長漸漸熟了,就比較能夠深入討論一些小朋友的教養議題。

此外,大人的情緒沒有處理好也會導致孩子出現問題行為,例如:大人的期許過高、過於嚴格的要求,導致孩子出現打岔、憤怒、自卑和情緒衝動。但這都不是短時間可以解決的,需要時間慢慢和家長聊、讓家長瞭解現況並接受。遇到這種親子關係的糾纏,最佳的作法是採取家族治療,但在台灣目前還很少。

總而言之,小朋友的問題往往不是單一名治療師可以圓滿處理的。我也逐漸體會資深的職能治療同事告訴我的:他對小兒職能治療的興趣並不像對生理疾病職能治療這麼高,因為小朋友的發展與進步,有太多事情不能操之在己,難有成就感。無論如何,我們至少盡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其他的只有祝福了

演講者也提到:「過動現象是一種以行動表達情緒方式的行為,反映個案無法涵容自己的情緒及無法思考的困難。」為了紓解這種無法言述或難以釋放的情緒壓力,人們會採取各種行為,例如:打掃環境、運動、東摸西摸以避免自己去面對這些人事物(包括自己)。只是小朋友或個案較少採取有效的行為策略,因此累積了愈來多的情緒壓力。

聽到演講者這麼說,我好像更能夠同理過動者的困難了。原來情緒的影響這麼大!

從人事異動看見自己的無能為力
最近一位復健部的同仁離職,醫院高層決定招募新人接替職缺。然而地處鄉下,來應徵的新人僅有專科學歷,無法接手離職同仁的輔具中心業務。如果真要聘用專科學歷的治療師,勢必要讓一位同仁調去輔具中心,或是大家輪流支援輔具中心業務,以便讓新人做常規臨床業務。

醫院的決定引起了同事們的廣泛討論。濃縮成一句話,就是「為何不直接招符合條件的人接手輔具業務?」原本的常規業務人力已經吃緊,把熟悉業務的人調去承辦其他業務,讓新手適應培訓,部門中就會有至少兩人需執行不熟悉的業務。而且輔具中心為定期契約,若契約終止,人員去留問題將如何解決?

諸多疑問只得到醫院高層的回覆:先把今年的輔具中心計畫經費拿到再說。

然而,事多變。那位專科學歷的職能治療師沒有到職。醫院的下一步規劃是現有的兩名職能治療師派一人掛名。儘管還沒定論,我和另一位資深職能治療同事還是希望專人專任、符合輔具中心的要求比較好。

身為基層職能治療師,面對人事異動,竟然是如此無能為力。不知道到什麼階層,才能夠離開復健科醫師的掌控,有決策管理的權力呢?

-----------------------------------------------------------------------------------

後記:時隔近二十年,職能治療師法修改到可以不用醫師轉介還是遭遇重重困難。或許我們需要更多其他面向的質量提升,才能夠成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