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1日 星期日

家有病人,大學個人申請入學比較容易上醫學院?(2022/9/17更新)

圖片出處:Rehabilitation 照片、圖片免費下載 - photoAC (photo-ac.com)

近年大學的入學管道以個人申請入學為大宗,意即多數考生需要準備書面審查資料和面試。到底要呈現哪些資料比較有利?家中有人生病,算是申請醫學院的有利就讀動機嗎?

高中生會以為家中有人生病可以列入就讀動機,或許其來有自。

在某次研習中,一位外校的前輩分享道:「我最喜歡審查法學院的個人申請入學的書審資料了!因為理由通常很明確,像是曾被家暴或遭遇某些不公平的待遇。」確實很少人會捏造自己被家暴或詐騙。反觀自身,在多年書面審查申請就讀職能治療系的就讀動機,倒是有不少人寫到家人或同學生病,因此想多了解疾病的治療方法/相處模式。然而他們親友生病的盛行率太高(也可能是取樣偏差?),高到我以為周遭有病人是申請醫學院的標準配備……

復健領域書面審查常見的親友疾病
到底哪些疾病在書面審查資料較常見呢?

我以職能治療常見的三大領域是生理、心理、小兒作為區分。生理領域最常見的是阿公阿嬤中風,其次是爸爸車禍。心理部分曾有學生很坦然地說他曾罹患躁鬱症而中斷學業,但現在已痊癒,也有人提及朋友罹患憂鬱症的歷程。小兒最常見的是手足或同學罹患自閉症、過動症、學習障礙、腦性麻痺(註一),導致他們和別人不一樣。

老實說,從簡短書面審查不太容易判斷那些疾病是真正的就讀動機或藉口,但從陪伴生病的人的描述、實際口試就會知道了!

如果真的在意這些疾病/人,申請者很可能會上網查資料或到圖書館借書,對照書中描述的症狀和眼前的病人的差異,並多了解一些治療方法、在家可以怎麼做或是如何跟他們相處,同時說出陪伴病人的經驗、挫折或成就。這種功課有沒有認真做,一問就知道。

以下分享二個穿幫的案例。

案例一

口試老師:請問你是從什麼地方知道職能治療的呢?

考生:我阿公中風後需要復健,職能治療是復健的一部分,所以就知道了!

口試老師:你有陪阿公做復健嗎?

考生:沒有。

口試老師:你知道阿公中風之後,生活上有哪些不方便嗎?

考生:(愣了一下)不知道,我們沒有住在一起。

口試老師心裡話:聽起來你阿公生病只是個幌子……


案例二

口試老師:請問你最早是怎麼知道職能治療的?

學生:小時候有陪哥哥去做物理治療的時候,看到隔壁間就是職能治療。

口試老師:你那時候有過去看職能治療在做什麼嗎?

學生:有。有很多玩具。

口試老師:了解。你知道通常是誰會去做兒童職能治療嗎? 

學生:不知道。就是在路上看到。

口試老師:你後來有去查職能治療是在做什麼的嗎? 

學生:(心虛貌)沒有。

口試老師心裡話:你其實想讀物裡治療吧?畢竟陪哥哥去做了那麼多次治療,應該更熟悉。口試職能治療只是順便報考?

如果自己和家人都健康怎麼辦?

有人可能會問:如果自己和家人都健康、周遭的人也挺平安,要怎麼和醫學院拉上關係?個人的建議是這得早點開始接觸。很少人從小立定志向未來一定要當職能治療師,多數人在填寫大學科系的時候可能才第一次聽說這個系,或略微了解這個領域。趁一切還來得及,除了上網查資料(例如:學系網頁、Collego),還可考慮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 擔任志工:不少身心障礙團體、社會服務團體或醫院會有志工需求,通常有機會讓你與生病的人/弱勢族群相處,同時讓你有機會認識服務身心障礙者/弱勢族群的專業人員。因此擔任志工不但可以實地觀察、累積相處經驗,也可以詢問專業人員的想法與建議。(註二)
  • 閱讀書籍、觀賞戲劇:書籍的內容五花八門,建議選讀的時候文法商、理工、生物醫藥、農業都嘗試涉獵,再從中慢慢聚焦。聚焦後,找尋相關戲劇觀賞可使人物的生活背景與喜怒哀樂更為鮮明。在無法擔任志工的情況下,透過影片觀賞也是很不錯的選擇。
  • 參與大學營隊:欲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雖然大學營隊的辦理者通常才大一、大二,對於學系了解有限,但也算是比高中生了解得多一點的前輩。如果有機會向該系所的教師多請教就讀該系的問題,想必更有收穫。

說到底,身旁有病人或許真的佔了一點「地利之便」。但看到這些身受病苦考驗的人,除了好奇、憐憫,申請者還有沒有下一步行動才是關鍵。例如:上網查資料、去翻書、去請教專業人員,甚至特意尋找與他們互動的機會,設法為他們做點什麼。如果沒有採取行動,再多親友生病都是幌子!我只能認為:你是剛好分數到了,就來申請看看。為了有就讀動機,因此硬要找一個理由說明自己為什麼要讀職能治療。

生活的脈絡在一開始很難清晰明瞭,通常是回頭看才會有跡可尋。如果生活過於單調,重心只放在課業與社團,要蒐集出符合某些科系的軌跡就很勉強。建議家長讓國高中生預留一些時間參與課外活動、閱讀課外書籍與影片,才有可能在回頭時,找到能夠串成項鍊的珠寶。

------------------------------------------------------------------------------------------------

後記:

有朋友看完這篇之後問我:「如果是一開始就立定目標的同學,又該如何準備呢?」我認為可從換個方式思考:依據學生們對於學群目標的明確程度和能力分類,可分成四類:

  1. 目標明確、能力與所選科系匹配:通常這類學生會比較早開始涉獵與科系相關的知識或活動。佐證資料準備好就行。
  2. 目標明確、能力與所選科系不匹配:這個情況可能發生在把目標設定在較為高分的科系,例如:醫學系、電機系、法律系,但個人學科能力不足。遇到這種情況,通常在個人申請的第一關(看學測成績)就會被篩掉,接著就去拚分科測驗。如果分科測驗結果不理想,只能按照分數就讀大學、繼續重考或選擇學士後XX系。理論上,學生可以選擇一直考下去,但這可能不是最好的選擇。
  3. 目標不明確、學科能力還不錯:這個族群可能佔多數,因為大學的許多科系和高中的基礎學科沒有直接關連,造成學生不知道未來有什麼選擇。這類學生適合參考我前面提到的方式多方嘗試、累積學習成果和各項活動參與作為佐證。
  4. 目標不明確、學科能力不特別好:這個族群很可能到學測後才開始準備各種備審資料,同時心虛地發現欠缺各種成果作為連結。這種時候不妨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人格特質去挖掘。有些校系看重的是人格特質、應對進退和潛力,專業能力可以入學後再深造。

按照無限賽局的想法,人生很長,所有的事件都是生命中的里程碑,並不是終點。大學申請入學就是生命中的里程碑。如果很幸運地在這個階段找到適合自己的科系當然最好,如果入學後發現不喜歡,就趕快探索其他可能適合的領域,也沒關係。只要找到願意持續走下去的路就行了!祝福所有考生都能走出自己的路。

註一、聽到大學個人申請者提及車禍、腦性麻痺、運動傷害,容易讓口試委員判斷他們是想就讀物理治療,而非職能治療。

註二、擔任志工或服務學習是許多高中對學生的要求。但有些學生為求輕省,選擇擔任離家近或沒有太多專業性的志工。個人建議擔任志工不要只想著賺時數,更重要的是實地訪查、與人接觸。這是看書、看影片難以企及的深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