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8日 星期二

20110628迴歸分析讀書會記錄-待續

從上週五開始,跟千瑀一起進行每週一次的迴歸分析讀書會。
使用的教材為上學期的教科書Applied Linear Statistical Model (5th ed.)
本次進度為第1-2章。
討論的問題如下:

Q1.在迴歸分析中,X不需常態分配?
Q2.在迴歸分析中,X被假設為沒有測量誤差。那迴歸式當中的誤差所代表的意義為何?
Q3.把迴歸係數標準化的意義為何?
Q4.在迴歸模型中,計算power的意義為何?
Q5.p.57 加入新的個案進入原有的迴歸模型時,可將迴歸係數(參數)分為已知和未知。但是要如何區分已知與未知?為何不重新進行一次迴歸分析就好?
Q6.加入新觀察值的使用建議1、4、6 內容看不懂 ><
Q7.mean squares 的期望值的隱含意義為何?(看不懂課本的敘述)
Q8.何謂迴歸模型的預測力?與評估工具的預測效度是同樣的意涵嗎?
Q9.在哪些研究中適合使用normal correlation model?

2011年6月24日 星期五

民國97-100年臺灣OT教師申請國科會研究計畫清單

最近研發會的工作任務剛好需彙整臺灣OT教師近三年的研究計畫主題,
覺得結果滿有意思的:生理OT為較多人研究的領域,心理OT近三年內則沒有相關的研究計畫。
此外,也有為數不少(6篇)的研究計畫是OT較少涉獵的領域,例如:生理學、基因研究。
研究內容,則是以描述型研究(例如探討機制、影響因子)為多數,評估工具的信效度驗證次之,治療介入方式的療效研究則不到兩成。
至於是不是未來的研究趨勢是否也是如此,就要長期觀察了!


研究計畫分類表

描述型研究(21)
評估工具(13)
治療介入(6)
生理(30)
以人因工程方法分析為銀髮族設計之健身器材-以液壓式腿部推蹬訓練機為例(I)
物品放置距離、方向與重量對成年人與老年人執行取物動作之影響
中風患者手部訓練設備的使用性評估與再設計之個案研究
糖尿病併視網膜病變患者的對比知覺之研究
中風復健對動作表現、功能狀態、與生活品質的改善成效、重塑機制、與影響因素分析
從老人的觀點探討老年獨立與依賴
以人體動作分析與生理負荷分析對橢圓滑步機作人因分析
災後失能老人的生活援助與照顧
神經系統與肌肉骨骼系統損傷患者直立姿勢與平衡控制之感覺動作整合機制之研究
時序視知覺的特性與腦功能機制以及其可能的臨床意義
教師職業倦怠感與慢性累積型損傷病變的現況探討及健康促進方案(I)
功能性伸手取物對中風患者姿勢控制的影響
虛擬實境中之外在線索對巴金森病人動作表現的影響
輪椅前輪翹起之生物力學分析及研發新式防後傾倒桿與應用之研究
老年人、學齡與學齡前兒童足底壓力前進中心模式之建立
大提琴演奏之手腕運動學--特性探討及教學應用(I)
慣用腳對於不同平衡能力之老年人在執行障礙物跨越以及上下台階時動態姿勢控制的特性
鋼琴演奏之手部生物力學分析
上肢復健產品的現況調查與設計評估(I)
中風病人上肢功能生物力學評估系統之開發及其與臨床測量工具之結構關係模式分析
中風病人行動功能電腦適性測驗系統之發展
重新認識扳機指:病因學探索、功能性評估開發及新手術技術的訓練(子計畫四)(2/3)
重新認識扳機指:病因學探索、功能性評估開發及新手術技術的訓練(子計畫四)(1/3)
四種注意力測驗應用於中風患者所評量之注意力類別與實用功能
子計畫二:腦傷成人之拼寫、輸入及數位參與能力:評量暨改善方案之研究
建立中風病人疾病專屬健康相關生活品質量表之臨床重要變化指標
子計畫二:以傳統與數位模式探究成人之寫字障礙:評量與改善方案之研究
Hooper 視覺整合測驗的簡短版之發展與心理計量特性的建立
結合行為介入手法與功能性電刺激療法於中風復健:在動作控制、動作損傷、日常功能及社區再整合上之效應
脊髓損傷患者使用手動輪椅之副作用
當代中風患者上肢訓練方案相對效應之探究及其預測模型的建立:醫院與居家治療模式
小兒(10)
自閉症兒童生活品質、家庭暨學校參與之預測因子追蹤研究(I)
唐氏症兒童視知覺功能之探討磁振造影腦功能研究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任務轉移能力與書寫能力
電腦自動閱讀系統對學障高中生之效益研究
年紀與任務需求對正常發展與唐氏症兒童全身性穩定及動作協調之影響
發展遲緩兒童成效評量工具:「中文版兒童生活功能評估量表」之發展及心理計量特性
本土化寫字功能障礙電腦評估之效標建立與常模參照評量之開發與身心障礙學童臨床應用研究
以動作學習理論為基礎發展一電腦輔助學習的寫字困難介入系統與傳統治療性練習進行療效比較
運動介入對ADHD過高活動量與感覺調節障礙之影響
探討ADHD兒童平衡與感覺調節能力及運動介入之影響

2011年6月23日 星期四

迴歸分析期末報告筆記-3

聽完第二梯次的迴歸分析報告,發現大學生有一點點為了作報告而作分析的傾向,
卻不管資料特質是否適合進行迴歸分析。

例一、以過去收案的資料,作了一個15人、8個X的模型,然後宣稱解釋量很高。

例二、探討青少年偏差行為的預測因子:偏差行為量表為學生自填,老師收集。結果發現多數人聚集於無偏差行為,只有0.8%的受測者有明顯偏差行為。然而少數的「界外值」可能也反映了青少年的真實情況,不宜刪除。
→個人認為學生的偏差行為本來就不是常態,自填偏差行為量表,很難確保受測者是否誠實作答、以及誠實作答會不會有不良影響、也很難由兩極的填答結果判斷有沒有人亂填。因此,這個報告的三個主要挑戰為:
1.若欲研究偏差行為,是否應找保護管束或教養機構的青少年作研究?
2.此類社會期許很明顯的問卷的測量結果可能不太可信
3.此資料的型態不太適合一般線性迴歸


對於這兩週的報告,老師的評語是:這學期教了很多東西,但是大家都只用了少部分。
因此,可以再想想有沒有哪些分析也應該納入。
又,既然花時間寫了報告,應該嘗試投稿,既可累積經歷,也不浪費時間。

2011年6月22日 星期三

迴歸分析期末報告筆記-2

線性迴歸的期末團體報告分成兩梯次,我們這組是第二梯次報告,主題是探討腦性麻痺孩童的主要照顧者親職壓力之影響因子。
在這次的準備過程中,發現了一些上課沒有留意到的問題,
大家討論的結果整理如下:

1.只有列出所有X之間與XY之間的Pearson' r,但因為X有包含次序或類別變項,是否需要新增點列相關?
→如果可以放當然可以,只是SPSS似乎不能執行點列相關或點二分相關。此外,r 與點二分相關的數值似乎不宜直接比較。因此,一起列出來,可能會讓讀者誤解。

2.如果X和Y的相關不高,對於迴歸模型是否有影響?
→目前作法:直接讓SAS作stepwise選出適當的X,有顯著就保留。

3.變異數同質與資料為常態分配,是同一件事情嗎?
→變異數同質是指同一個X的資料,是否同質。資料是否為常態,則是指所有的X是否為常態。因此,資料為常態,變異數未必為同質。變異數同質,資料未必是常態。

4.資料是小樣本、中樣本、大樣本,有參考的判斷標準嗎?
→無      
5.我們的研究結果還滿「可想而知」的(孩童的情緒問題行為為親職壓力的重要影響因子),研究的價值何在?
→驗證前人的說法。而且,本研究也有前人沒有的發現:孩童的精細動作是親職壓力的重要影響因子,但粗大動作不是。家長的壓力因應策略(含逃避、認知、問題導向),只有認知導向的因應模式(加強自我信念,例如:我相信一切都會好轉)為主要的影響因子。

2011年6月21日 星期二

預計請映汝協助的事項說明

焦點團體的訪談
I.       目的:瞭解個案、家屬對OT的認識與OT知識的需求(瞭解他們主觀認為哪些OT知識對他們是重要的)
II.    時間:
A.    每次訪談時間:30-50分鐘。
B.     預計完成所有訪談的時間:一人收案,至少需60個工作天方可完成 (一天以訪問兩場計)
III. 每次團體人數:3-5
IV. 地點:
A.    台大醫院
1.      生理:工作訓練室、學生辦公室(七月中旬之前)
2.      小兒:治療室外的家長休憩空間
3.      精神:待確定
B.     其他醫院(尚未確定)
V.    訪談題目:請見附錄。
VI. 個案成員
A.    生理
1.      中風個案與家屬各30
2.      手部外傷個案與家屬各30
B.     小兒
1.      自閉症個案的家屬30
2.      腦性麻痺個案的家屬30
C.     精神(日間留院或社區復健)
1.      躁鬱症個案與家屬各30
2.      精神分裂症個案與家屬各30
D.    其他(職業重建)個案與家屬各30
備註若可涵蓋急性、亞急性與慢性個案更佳。
VII.  訪談後資料整理:
A.    將訪談內容打為逐字稿,再進行內容分析。
B.     歸納受訪者的共同需求與特別需求(可依疾病、急性慢性、個案或家屬分類)   
VIII.               注意事項:過程中需錄音,因此需先徵求參與者的同意。

20110620會議記錄-OT知識、暑期規劃

I.        OT知識的進度
A.      行政方面:6位尚未登入、5位尚未回覆  (佔26%
→繼續寄信通知,若無回應,則電話聯繫。
B.      面向調查之初步結果:
1.      建議參考其他專業的知識架構
→可能不易找到,但還是可以再找看看。不過,主要還是要投稿與專家切磋,才能得到更多肯定或修改建議。
2.      建議OT服務內容的區分方式,由次專業改服務地點,以便個案瞭解
a.      困難:改以地點區分,部分業務仍有重疊,或過於瑣碎
→未來將建立題庫,因此分類方式不會是太大的困擾。但可以考慮先建立兩種分類方式,再將兩種分類方式的內容作對照,看是使用者來選擇分類系統。
3.      建議改變整體結構
a.      困難:結構不易討論或達成共識
→結構的修改仍是依據現有架構作修改。若專家建議大幅修改結構,可進一步瞭解他們在意的部分為何,或有無更好的結構。
→雖有專家認為OT的核心價值對個案而言並不重要,但這是OT的理念,因此不論個案是否認為重要,都應列入。或可改變問法,使個案瞭解或更認同OT
C.      請映汝協助的部分
1.      協助訪談
2.      協助製作給專家的網路問卷
→需更明確。請製作較完整的說明檔案給映汝,後天再討論。
6/20已完成說明檔

99-2課程表

為方便選定討論時間,不用回去翻舊文,
因此將這學期的課表置頂至本學期結束。

2011年6月17日 星期五

名詞解釋:共變項、中介變項、干擾變項-待修

由於前幾天迴歸課程與因素分析課程中,都有提到中介變項,
因此想把中介變項與其他幾個常聽到的變項分類也整理出來。

共變項:無法控制,但是會影響研究結果的變項。通常是:年齡、性別、種族等。

中介變項:介於自變項與依變項之間的變項,通常無法直接操縱或看見,但是可以由推論的方式得知它的存在。研究設計中,需控制中介變項,才能呈現自變項與依變項之間的關係。

干擾變項:除了研究者所納入的自變項以外,其他會影響依變項的變項。例如:研究佔某種療法對於中風個案下肢功能恢復的影響,但個案有接受PT的行走訓練,則除了OT以外的治療,都可稱為干擾變項。

2011年6月15日 星期三

迴歸分析期末報告筆記-1

迴歸分析的期末團體報告,老師要求用真實資料(不管是自己收案的或是資料庫的二手資料皆可)撰寫一篇像論文的作業,並上台報告。

在聽報告的時候,覺得大家的想法還滿有創意的,題目種類繁多,
例如:婚姻真的是愛情的墳墓嗎?(探討兩性相處的滿意度的影響因子)
感恩就會幸福?(探討感恩的行為是否能預測幸福感)
親子衝突與盡孝表現,是否可互相預測?
使用音樂的目的與人格特性的關係
也有比較嚴肅的研究(報告者為PT博班生),像是親子互動方式對孩童精熟動機(mastery motivation)的影響。

儘管主題不盡相同,卻都是用到迴歸分析的作法。
在聽同學們報告的同時,也確認自己自己的考慮是否周密、有無誤解之前上課的內容。
除了原本上課的知識,學到了一些實務的操作。
覺得很實用,因此記錄下來。

2011年6月13日 星期一

迴歸作業日

今天幾乎花了所有時間,只寫了迴歸分析的作業。
雖然題目不難,而且很快就把報表跑完了(因為有程式碼可以參考),以為應該可以很快結束。
沒想到,竟卡在看不懂報表,以及如何轉換報表中的數據,為其他參考指標......

完全應驗了老師之前說的:跑資料不難,解釋結果才困難!
如果數據解讀錯誤,那這篇研究價值就值得懷疑了!

附帶一提,最近的新聞很喜歡說:「科學研究指出某某東西對心血管疾病很有幫助,可以降低XX百分比的罹病機率。」
或是「某教授發明了一種XX儀器,可以快速測量出食品中的起雲劑的濃度。」
個人總是對這個評論持保留態度,
一方面是不太相信新聞工作者可以正確地理解論文(連研究生都不一定看得懂自己領域論文了),
另一方面是不太確定他們引用的研究是否嚴謹可信、是否有過度解釋數據之嫌。

科學,不是有「作研究」、得到數據就可以了,
必須有好的研究設計、資料蒐集、分析方法與適當的解讀,才能展現研究的價值。
如果新聞記者可以輕易看懂各領域的「科學研究論文」,那我們都在做些什麼呢?

2011年6月10日 星期五

20110610會談記錄-O知識研究之重大變更

整體研究規劃
1.OT知識面向建立後,以知識內容發展優先,而後建立問卷。教材發展改至另一個研究,或延至問卷發展完之後的下一個階段進行。教材的撰寫可參考教案寫作與測試、教學原理原則的文獻。新的研究程序如下圖。


2011年6月8日 星期三

暑期讀書會規劃

這兩天與千瑀討論這學期迴歸分析與因素分析的學習狀況,
發現有必要約時間重整一下上課所學(註),
因此決定從5/24開始,每週五上午進行2小時的迴歸分析讀書會(如果暑假還有餘裕,也考慮安排因素分析讀書會),
內容以上課的講義與教科書為主。
希望透過複習與討論,可以讓所學更紮實。

註.、
以迴歸分析為例,我們目前的印象就是:研究者可以透過各種轉換方式,使資料適合迴歸分析。但是結果好不好解釋,又是另一回事了!
以因素分析為例,對於各種因素萃取方法的根本差異,似乎還是搞不清楚,有必要再整合一下。

OT專家小組開張

今天是OT知識專家小組開張的第一天,
幾乎整天的時間都用來建立部落格的文章、回覆專家們的信件與處理登入部落格要匿名的問題。
但是,把一個東西從無到有建構起來,令人相當振奮期待!

這算是自己動手做的第一個研究,對於規劃研究、向專家們說明種種工作事項、與聯繫專家們,
都考驗著規劃、表達、整合與應變能力。

就邊做邊學囉!
也請老師多給予指導與提醒。

2011年6月3日 星期五

截至學期末的報告與考試

進階OT專題
1.個人書面報告

心理計量特性驗證與應用
1.撰寫「驗證單一面向性最好的方法」的文章

因素分析
1.個人口頭報告:對大學生介紹因素分析
2.團體口頭報告:以真實資料分析並以論文形式報告
3.團體書面報告:以真實資料分析並以論文形式撰寫
4.期末考:帶回家的考試

應用線性統計模式
1.個人作業:以SAS盡可能完整地分析兩組資料。
2.團體口頭報告:以真實資料分析並以論文形式報告
3.團體書面報告:以真實資料分析並以論文形式撰寫

註、已與千瑀商量暑假進行應用線性統計模式的讀書會,以彌補這學期倉促學習的不足。

2011年6月1日 星期三

與官琳學姐討論:用IRT好或是CFA好?

由過去所閱讀的文獻可知:IRT與CFA都有人用來驗證建構效度。
然而要選哪一個比較好呢?
跟官琳學姐討論的結果認為是:看研究目的而定。

如果要驗證單一面向性,IRT會比CFA適合。
因為IRT本來的功能就是用來驗證單一面向性,並且不易受題目多寡、個案能力非常態分配的影響、又適用於各類型的量尺。

如果要驗證因素結構,則應該先由EFA探索因素結構後,再用CFA驗證結構。

而自己之前問的:IRT無法找出問卷的結構,是否遺漏了資料的訊息?
依據目的,如果要驗證因素結構(而且不是單因素),就應該用驗證因素結構的方法,例如:CFA。

最後,有待釐清的是:IRT也有多面向的模型。
不知道能不能讓電腦自己挑選哪些題目放在哪個面向下?
或者是要先做EFA,看一下哪些題目在哪些面向下,再用IRT的多面向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