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0日 星期三

與陳怡妙老師討論OT知識訪談問卷20110809

昨天終於等到陳老師有一點空,因此拿了目前最新的OT知識問卷跟生理OT的臨床治療師討論,
她提了幾個問題,有幾個之前已被問過(可能很多OT都會提類似的問題),有些則是沒有特別想到的問題,因此不是很好回答。
為了讓想法更具體、完整,因此把問題與回答的內容整理如下。

1.有些題目看不出來他潛在的意義為何。例如:詢問個案OT的服務項目、治療媒介、服務對象,對他們的復原、專業區別,背後的概念是什麼?對個案的恢復有幫助嗎?
Ans.詢問受訪者對OT各方面的認識,用意是在瞭解受訪者對OT的基本認識程度。
若不能理解OT的服務內容,則不清楚自己/家人接受治療的目的。
若不知道OT常用的治療媒介(其實是五花八門),則不瞭解OT如何訓練個案。
若不知道服務對象,其實也是間接反應對OT的服務內容不瞭解。
不能理解OT與PT的差別,看似與個案的恢復沒有直接關係,卻反映了臨床OT在治療著重的層面與盲點。也可看出一些與OT很相近的專業最近的發展。例如:ICF的推行,使得PT越來越重視生活參與、功能性訓練與全人服務。
整份問卷的設計,就是希望藉由由每個題目(對個案而言,算是比較容易觀察得知的OT概念)的回答,組成個案/家屬所認識的OT。
除了瞭解他們對OT的認識,也可與OT心目中的OT互相對照,作為日後服務或調整服務的參考。


2.為什麼有些題目涵蓋了OT大部分的範圍,有些卻只有特定領域,或是特定對象?
Ans.本問卷設計時,涵蓋了共通題與各別題。共通題是指適用於所有OT個案/家屬的題目,各別題則是針對中風個案設計的題目。
這樣的分類方式有助於未來將問卷應用在其他領域的個案/家屬。

3.這份問卷的結果要怎麼應用?是作衛教嗎?
使用這份問卷的目的是想初步瞭解個案/家屬對於OT的認識程度與需求。評估結果將作為未來發展OT知識問卷與教材的參考。
本研究的假設(理論)是:提升個案/家屬對OT和疾病的瞭解,可提升治療順從度,促進治療成效。因此本研究從瞭解個案/家屬的程度著手,再發展問卷與教材,希望之後可藉由提供適當衛教,提升個案的治療順從度,也可推廣OT。

4.為什麼在OT與PT的區別時,有將認知功能訓練列入,在服務項目中卻沒有?
本問卷的選項最初是由個案最常回答的答案整理出來,再慢慢增刪而產生的。
之所以沒有將認知功能列入服務項目,有一大部分的原因是因為受訪者從未提過。
在專業區別的題目中,認知功能訓練也很少被選到。
推測可能是因為OT的活動通常結合多個目的,個案在訓練動作時,就合併訓練認知能力了,
但個案本身不知道(可能治療師也沒有說明),因此沒有選這個項目。

至於是否會有選項影響作答的問題,多少可能會有影響,
但整個訪談結束之後,會詢問受訪者是否想知道答案,再完整跟他們說明,
因此較不需擔心受訪者對OT的認識有偏差。
不過,既然認知功能是OT的一大特色,因此會將認知功能訓練加入選項,
使服務項目盡可能包含生理、心理、社會與環境,又不會與現實的服務狀況差太多。

5.為什麼在治療器材當中,沒有列入幾種常用的工具,例如:套杯。
OT的治療器材五花八門,詢問個案治療器材的目的是想瞭解個案對OT常用的器材是否有基本概念(例如:至少可以講三個),而非要他們全部都講出來。
此外,若題本提供太多選項,可能會增加作答者的負擔,
因此沒有列入所有可能的選項。

2 則留言:

  1. looks great!
    有些題材未來可在稿件之「方法」與「討論」address 之。
    資料收集/討論的過程中,留意相關議題,可做為論文撰寫以及未來的研究題材。

    回覆刪除
  2. To 老師:
    感謝您的的建議。
    等OT知識相關的文章數量較多之後,也會將內容作更細的分類,以便日後撰寫論文。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