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6日 星期日

養不教,誰之過?

最近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看見家長對孩子的態度,不由得納悶起來。
到底是自己標準太高了,還是教育方式改變了?

場景A:在台北的公車上
出場人物:母與子
(母與子提著早餐衝上公車)
子:媽,我要吃蛋餅。
母:不可以,公車上不可以吃東西。
子:(拿出筷子互刮,打開早餐包裝,認真用鼻子吸著早餐的香味)
.......~1分鐘後~
子:我要吃早餐。
母:不可以。
此後這樣的對話,每間隔30秒出現一次,並且可以看到子一直盯著早餐,蠢蠢欲動。
子在「天人交戰」5分鐘後(請自行換算以上對話出現的次數),決定享受美味的早餐。
母視若無睹,不再阻止。
或許母已經覺得自己已經善盡告知的義務,他不遵守規範是他的錯!

場景B:在火車上(自強號)
出場人物:祖孫四人(祖父祖母與一個小班的孫子和一個看起來三個月大的小孫子)

祖父抱著小孫子走來走去,使盡拍打搖晃他,雖然小孫子完全沒有哭鬧。
孫子走在約10公分寬的窗台上,手拉著上方放行李的橫桿走來走去。
祖母多次以窗外風景吸引孫子回到位子上,未果。
忍不住罵了一句,孫子就生氣地踹前方的椅子(有人坐喔!),但未被制止。

終於,孫子手痠了,就開始在座位、走道、窗台上輪替著各種遊戲。
大人不斷以言語制止但從未奏效。
台北到豐原約兩小時的車程,就這樣無限重複上述劇情。
在孫子體力不支睡著15分鐘後,祖孫四口下車,全車的人也鬆了一口氣。
隔代教養或許是雙薪家庭不得以的決定,但是在這樣的環境裡長大的孩子會是什麼樣子呢?
等他上學,再責怪學校老師沒教好嗎?
他就是我們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嗎?


場景C:火車上(莒光號)
出場人物:母與女

連續三天三更就寢,在晨曦前起床準備課業,
一上車只想快快入睡。
不到一小時,被小孩的吵鬧聲和用力拍打椅背的震動吵醒。
以疲倦但溫和的語氣向母說:「請小朋友小聲一點好嗎?」
然後就聽到母告誡女:「你再吵,阿姨罵罵喔!」
突然覺得莫名其妙,要求小孩安靜並不是基於尊重車上其他乘客有權享受舒適的乘車環境,而是不想被罵?
那跟恐嚇小孩「你不乖,叫警察把你抓走喔!」有什麼不同?
帶小小孩出門確實不容易,但是還是有方法可以讓他們心甘情願、快快樂樂地坐在位子上的。
忍不住想起兩千年前孔子的名句:「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場景D:在國道客運上
出場人物:父、母、女(約4歲)

一家三口大概適應力非常強,很快就把車子當自己家。
女從容自在地跟媽媽玩炒蘿蔔、切菜、拍手、搔癢等可能在家常玩的遊戲。
父閉目養神,未加入遊戲。
我非常有幸坐在幸福的一家人旁邊,極度疲倦卻被吵得無法入睡。
於是很雞婆地客氣詢問:「請問,可以請小朋友小聲一點嗎?(我沒有說安靜,因為這是苛求)」
父看了我一眼,沒說什麼,也沒有出言勸告小孩。
玩耍了一陣之後,母也想休息,小孩就自顧自的唱起英文歌來(從他們大量的對話中,得知之前住過加拿大),兼帶動作。
不久,女一個人玩膩了,把大人喚醒,重複上述遊戲直到南投__整整三個半小時,完全沒有停止!

這期間不斷聽到女沙啞的童音:「爸爸,眼睛張開,張開啦!不要睡覺」
「爸爸,切我切我。切腳、切手、切肚子......」
「爸爸,你都不認真拍手。」
「不要抓我,我要坐在你面前的小椅子(腳踏板)上!啊啊啊!不要抓我啦!我要坐地上!」
「那裡有個位子耶!我要去坐那裡。....啊啊啊!不要抓我啦!我要坐那裡......」
「媽媽,撞到了,親一下才會好。......你親的沒有用。媽媽沒用、媽媽沒用。......換爸爸親一下,也沒有用。爸爸沒用、爸爸沒用......」
(母也加入喧鬧的行列,但偶而會良心發現,用大聲的氣音說:你小聲點啦!)

臨下車前,大人開始找車票。
女大聲嚷嚷:「呴......爸爸找不到車票,不能下車了!(奇怪,四歲有這麼多字彙和知識唷?)」
「找不到車票,爸爸完蛋了!」
「下不了車了啦!」

怎麼會有這麼自在的一家人呢?
當作全車的乘客都是空氣還是南瓜嗎?

看來下次搭車,得準備高品質的耳塞才行。

寫下這篇的目的,是告誡自己未來不要犯相同的錯誤。

2 則留言:

  1. 我覺得叫你「阿姨」比較過份...

    回覆刪除
  2. To Antonio:
    現在已經不奢望小朋友叫我姊姊了!
    自從開始工作之後,已經很習慣小朋友喊我老師,也很習慣對於來做副木的小朋友說:「你的手可以借阿姨看一下嗎?我們要幫它做漂亮的架子喔!」

    倒是現在搭公車,司機會問:學生嗎?(到底是穿著樸素或是看起來像學生我也不知道)
    我可以很高興的回答是,然後享受85折優惠!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