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1日 星期三

990811會談記錄-論文閱讀重點

為了加強自己的思考、批判能力,
改以自己的想法和老師的想法交錯呈現,作為對照。




1.前言重點彙整
閱讀重點前言(二版)
I. 研究背景:目前尚無適合中風後輕度憂鬱症的篩檢量表
A. 中風造成嚴重身心問題,憂鬱症為中風後常見之心理問題,而且影響中風後功能恢復。(太遠)
B. 身體症狀相關的題目會影響憂鬱症量表的效度
II. 待解決的問題:
A. 老人憂鬱量表很有潛力(老年憂鬱量表雖已排除身體症狀相關題目),但尚未驗證此量表用於中風後輕度憂鬱個案的信效度。
III. 研究的重要性:驗證老年憂鬱量表是否適用於中風後輕度憂鬱個案,以提升診斷/篩檢的精準性,進而提供適當的醫療服務。
IV. 研究目的:驗證老年憂鬱量表用於中風後輕度憂鬱個案的區辨效度與敏感性

2.研究結果列出與研究目的不很相關的內容
我的想法:提出來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這個議題在其他研究當中很常被提到,或是作者本身很感興趣。如果能夠在資料分析的時候簡單說明主要結果與次要結果,會使讀者較易接受。
老師的建議:應想想作者把他列出來的意義為何。如果作者沒有寫出來,自己也要能看得出來。如果不確定,可向作者求證。

3.討論的重點
我的想法:雖然都是相關的主題,但是有些議題在前言有提到,討論時又再度詳述,或是說明自己與其他研究不同而造成的結果不同,但是與研究目的不是非常相關的,應可考慮刪除。
老師的建議:不重要的東西,當然不要全部看完,否則只是被作者牽著鼻子走。應該瞭解閱讀這個段落,想要知道的是什麼在去看,才有判斷力。

4.研究限制的描述過於含蓄
我的想法:也有其他論文以過於含蓄的方式書寫研究的限制,而且提出的限制不是很關鍵或嚴重的缺陷。這也是一種寫法嗎?但是這篇驗證的是篩檢工具,如果切截分數不明顯,是很大的缺陷。可是作者的解釋,好像沒有辦法真正替這個限制找出解決之道。或者,考慮發展為測量程度差異的工具,是否較為恰當?
老師的建議:如果作者沒寫好,抱怨也沒用。如果覺得很重要、很想知道,也可以寄信跟作者澄清。又,本篇的研究方法與研究目的是不對等的,因為「輕度憂鬱」未必是真正的憂鬱,而且無法看出憂鬱持續的時間。此外,既是要篩檢,個案的同質性太高也會造成切截點不明顯。所以,本篇的研究目的是不太恰當的。若想瞭解更多篩檢工具的發展,可請教官琳。

5.驗證測量的工具的信效度,哪些是最必要的?
我的想法:先看評估工具的使用目的為何。除了基本的再測信度、內部一致性、內容效度、效標效度、可行性,區辨效度、可行性、敏感性、專一性或許在一開始是不需要驗證的。
老師的建議:試著將評估工具分類,再找出驗證此種評估工具需要的基本、和關鍵心理計量特性。可有可無的就不用寫了!這三種是有層次差別的。

6.看不懂CIMT後設分析的文章。
老師的建議:目前只要看懂結論就好了,要會看懂後設分析的數據,至少要一學期的學習。

本日金句:1.自己找答案,才會有想法。
2.不要硬背答案,而是找出根據來證實自己說的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