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9日 星期一

「確定OT療效、提升療效、全面發展CAT」課後感想

今天聽老師提到IBM建立的龐大醫學資料庫、「如果個案的OT參與度、滿意度不佳,結果卻有進步,則不應該歸功於OT」、臨床OT不容易改變現狀(因為沒有時間讀書、做研究)。
有些感觸,簡單記錄於下。 

建立預測預後模型
老師提到IBM建立的醫學資料庫未來可能可用於瞭解各專業對於病人復原的貢獻、以及醫療人員的治療成效,
想起大學時擅長治療手傷的老師曾說:手傷個案的預後如何,受傷的嚴重程度與醫師開刀的技術影響了大部分(我忘記確切比例了),剩下的才是OT和個案可以努力的部分。
不禁想到:如果有完整的醫療資料,我們應該可以建立判斷預後的數學模型。
只要輸入足夠的參數資料,即可預測個案有多少機率恢復到什麼程度。
此模式將有助於提升病人的病識感以及醫病間達成治療共識,提升治療參與度與治療成效。

中文論文摘要讓接收新知變得容易
個人認為不是所有的臨床OT下班後都不願意讀書或做研究。
只要是對自己的施為清清楚楚的人,大概就會知道自己處理那些問題有效、那些沒效。
也因此會想要瞭解其他治療師在處理相同問題的時候,是否遭遇類似的困難、又都怎麼解決。
事實上,自己認識好幾位會在下班時間查閱OT相關資料或是對研究懷有興趣的臨床OT,
只是他們的資源或訓練不足,因此在閱讀外文期刊有些吃力。
我因而想到:如果學會或公會能夠提供最新的OT相關之評估工具發展、RCT研究成果之中文摘要,
對於臨床OT接收新知應該很有幫助。

然而全職臨床人員參與研究則需考量環境、時間與資源分配的因素。
目前個人認為臨床治療師只能以少量參與其他研究計畫的方式接觸研究,
投入半數以上的時間恐怕難以實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