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7日 星期五

測試OTK教材的情況記錄

以下為最近一個月測試OTK教材的情況記錄。
總括個案與家屬的反應,可分為態度與教材二部分。
態度
1.認為已知的或一知半解的資訊不重要:當受測者看到熟悉的治療器材或治療方式,就容易認為他們已經知道這些事了!但是請他們不看教材就解釋或舉例,他們不一定講得出來或講得正確。
2.全心信任醫療人員,未獲得OTK也沒關係: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下的家屬與個案傾向於信任醫療人,認為醫師/治療師沒有說就是還用不到或是不重要。然而他們有疑問的內容,醫療人員未必會主動告知。例如:職能和物理有甚麼不同?出院之後要怎麼安排復健?居家環境要怎麼調整比較適合?輪椅和拐杖是不是應該盡快去買?

3.
很少提供投影片修改建議:可能原因有三:1)已進行二回合認知訪談,因此教材的可讀性已經不錯了!2)圖片較多,很容易就看完。3)不習慣看電腦介面,一下子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僅有少數習慣使用投影片的家屬與個案曾提供具體的投影片修改建議。)

4.個別差異很大:有受測者非常喜歡OTK教材,會想拍照、要紙本或是千恩萬謝地想請我吃飯(這是寫實,不是誇飾)。有受測者覺得內容都是已經知道的,或是用不到的,所以沒有興趣。但是這些受測者本身或家人的中風後嚴重程度、年齡並不一致,受測者本身的教育程度也不一致,因此難以判斷為何受測者對於OTK的態度差異如此之大。

教材
1.想知道更個別化的教材內容:尤其是治療器材和治療方式。受測者容易覺得與病情無關的內容就不重要,閱讀時較無耐心。雖然教材內如已盡量符合大眾的需求,但對於症狀較輕微的病人而言似乎幫助有限。
2.目標/理論太空泛:治療目標對個案而言似乎過於空泛。例如可以盡可能獨立、提升生活品質,對病人而言不切實際。但若如果把目標改為手可以舉高、腳可以走路,他們就容易認同。



2 則留言:

  1. looks interesting.
    若有些數據,可更明確。
    對於個案/家屬的反應,教材方面,您有修改想法(方向)嗎?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老師的提問。
      數據的部分,我會在本週整理有記錄的部分。
      關於教材方面,我的想法如下:
      1.我認為教材若太個別化,反而容易限制適用對象。因此想在舉例的部分多增加不同障礙程度或年齡層的例子。

      2.關於目標/理論太空泛的問題:
      我認為有部分的內容可透過增加實例說明以改善。例如:「盡可能獨立/參與生活」,像是病人在使用長柄刷之後,可以自己洗澡;加強雙手的動作協調,可以自己吃飯,不用別人餵。
      然而,有2種狀況我目前仍覺得不易修改:
      (1)有些目標太抽象,即使改變用詞仍然不易描述。例如:生活品質、安適感。
      (2)對於程度較差的個案,家屬容易覺得治療目標過於好高騖遠(可能永遠做不到)或是過於低微(只能恢復到這樣嗎?)。因此,在說明中,需補上:並非所有列出來的內容都是這位個案的治療目標。個案本身的治療目標需跟治療師討論才能確定。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