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7日 星期日

精神醫學聽講心得:OT在哪裡?

這兩週跟醫學系大六學生一起上精神醫學(註一),
有溫故知新的感覺。
比起大二、大三上精神科概論與心理OT時的迷惘,
現在比較聽得懂、也比較知道要看什麼。至少,當醫師在投影片裡加入研究的圖表、數據,
也比較能理解他在解釋的是什麼。
例如:昨天看到一個憂鬱、焦慮疾患的因素分析圖,目的為釐清恐慌症(panic disorder)、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憂鬱症的症狀(正好是最近閱讀文獻遇到的困難)。
因為,就臨床的觀點來看,容易覺得兩者某些現象或表徵雷同,然而真正進行科學的驗證,
才能發現兩者確實在本質上不盡相同。
而自己也因為自己稍微瞭解這個因素模型、以及數字的解讀,
更覺得這堂課獲益良多。



下課前向老師請教:如果廣泛性焦慮症的症狀看起來都很「一般」(註二),要如何區辨它是精神疾患,或是其他疾病造成的身體症狀?
老師的回答了兩點:
1.等你到R3 在精神科受訓的時候,就會學到了!(可是我這輩子應該沒有機會到R3...)
2.照會其他專科醫師,尋求建議。
這段回答給我的啟示是:未來如果要持續走這條路,團隊/跨專業合作是必須的!


目前,台大進行精神分裂症個案的基因辨識已有二十多年,也辨識出6個有高度相關的基因。
然而,整個團隊裡面,有臨床醫師、心理學家、研究醫師、生物醫學人員、放射科,就是沒有OT!
可是,OT的培訓過程當中,精神科也是三大重點之一,居然並不屬於精神研究的一員,實在可惜!
如果及早讓大學生瞭解研究可以做的事、讓其他專業瞭解OT可以做的事(註三),
對於專業的發展一定會很有幫助!

註一、周遭坐著的是全台最頂尖的學生,感覺真是奇妙!雖然,他們的行為看起來跟其他大學生還滿像的......
註二、焦慮症的症狀包括感覺到自己心跳、冒汗、四肢發抖、胸痛、胸悶、暈眩、身體有麻木/麻痺感等,容易與其他疾病的症狀混淆(尤其是我的研究對象:中風個案)。此外,焦慮症是一個高共病(comorbidity)的疾病,而且特別容易發生在憂鬱症的早期,所以,要區別這些診斷不是很容易。
所以,我有兩個想法:
1.區辨個案是哪一個疾患/情緒對我來說很重要嗎?我需要做到診斷嗎?或是篩檢即可?
2.如果憤怒、焦慮、憂鬱是一個連續的光譜,題目設計是否需要調整?

註三、這次精神醫學的課程多少有提到精神復健的事,卻對職能治療隻字未提,而臨床精神OT也較少接觸/介入輕症的精神疾患。然而,如果想提供更大的貢獻,發展到社區、提供輕症/預後較佳的精神個案完整的服務與訓練,也是很好的!

2 則留言:

  1. 1. looks great! 看來我建議您旁聽,值回票價了!!
    2. 精神科OT很少從事研究,您查查資料庫就知道了。OT當自強,也就是說,您未來的路途很寬廣。
    3. 有關「如果。。更改題目設計」,若是理論如此,就該依據理論設計題目,不是嗎!?

    回覆刪除
  2. To 老師:
    聽神經醫學的課程,確實是值回票價!
    又,關於疾病光譜的事,
    尚無定論(只有有可能)。
    目前的問卷/診斷,仍傾向於把它們當成不同疾病處理。
    因此未來的問卷設計的背後模式,還要再斟酌。

    此外,中風個案與老年憂鬱症個案有很大的共同性:即身體症狀與記憶力減退,
    因此在區辨上,會有點難度。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