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5日 星期一

第30屆學會研討會參加心得-關於口頭報告

昨天到高醫參加學術研討會,聽到幾場有趣的演講。
1.成大團隊的職災諮詢門診經驗分享
   心得:成大的老師們確實幫OT在醫院又多爭取到一席之地,但是目前的掛號量確實不足。
  關於門診量的問題,建議可到容易發生職災的的工作環境提供的評估篩檢(可能需免費或極低額),找出有諮詢需求的人(註一),並且與業主溝通,讓業主瞭解:擁有健康的員工對他們而言獲利較大。或許可增加門診量。
  另外,如果職災的人種類各異,所需衛教也不相同,或許可以仿照目前的SK/OTK電腦適性測驗與教育,發展職災的電腦適性評估與教育。

(註一)有些有職業傷害的人並不求醫,或是不想讓人知道,是因為擔心因此失業(而且治療師總是要他們暫時休息、不要過度使用受傷的部位,但是他們無法做到)。尤其是薪資低或薪資極高的兩群人。薪資低的人可能比較容易找到可以替代他的人;薪資高的人則可能有許多人等著要取代他(例如:樂團首席)。因此因職災就診人數遠低於實際有職業災害的人數。

2.老師的本土OT研究議題之選擇與突破
  心得:雖然是平常在老師部落格或課程中提過的概念,但是組合起來一口氣講述,讓人覺得更有說服力,而且滿漓淋盡至的。關於提高知識到達成治療共識、治療順從度的這一段,我想到一個問題:提高知識之後,即使治療目標一致,治療師想給的和個案想要的不同,又該如何?例如:同樣都是訓練上肢肌肉力量,治療師受限於本身能力、時間或環境,只能提供A、B、C三種治療方式,而個案獨愛C治療方式,我們應該讓個案自己選擇治療活動嗎?(註二)如果不是,那是不是也沒有達成以個案為中心的治療?

(註二)之前在臨床有碰過幾次個案想選自己喜歡的治療活動(有時是適當的活動,有時則否),然而因為有其他個案等著要使用,或是擔心他過度練習反而不好(總不可能讓個案連續推sanding box半小時吧),因此都婉言拒絕。這樣是不是沒有尊重他的想法呢?


3.草療精神疾患個案的工作訓練進階、退階的研究
  心得:能夠有十一年的大量個案觀察資料確實不容易,如果對於每一階的程度差異、能力需求以及OT介入的內容作明確區分,臨床價值或許更大。因此建議可以發展適合的評估工具與教材(或工作媒合及建議OT介入內容的資料庫),可更清楚反應個案的能力改變。

後記:口頭報告的時間控制似乎只是流於形式,只有少數場次的主持人與講者有嚴格遵守時間,其他場次則是讓講者講完為止。如果確實有這麼多內容要分享,要不要考慮延長報告時間,減少報告人數?不然制訂一個只有極少數人可以/願意遵守的規則,不是形同虛設嗎?

最後是給學會的一點建議
1.得獎海報可不可以在頒獎後多放20分鐘。或是放在學會網頁上展示1個月?(演講內容是不是也可以上傳學會網頁,讓有興趣聽講的人去補聽?)
   這樣可以讓大家觀摩學習,知道報告要怎麼樣才算是好、海報要做什麼樣子,才容易得獎。

2.可否提供置物處的服務?
   不管研討會辦在哪裡,一定有半數以上的人是遠道而來,並且帶著一些隨身行李。如果還要提著學會贈送的一大袋禮物穿梭會場實在不太方便。因此希望學會研討會未來可提供寄物服務。

3.可否公開評分標準?
能夠在研討會上得獎是一件很光榮的事,而得獎者一定有值得大家學習的長處。不知道能不能請主辦單位公佈評分標準以及對得獎演講、海報的評語?例如:海報上有很多表格與數據,看起來很專業、研究主題對OT發展很有價值、研究設計嚴謹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