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段落層級
1. 思考判斷
a. 邏輯需正確、通順:
反例一:測量執行功能的傳統測驗皆是紙筆測驗 → 錯誤。也有實際操作型的測驗。
反例二:傳統測驗為XXX。表現型測驗為XXX。→錯誤。看起來只有這二種測驗分類方式、傳統測驗也包含表現型測驗。
反例三:之前的評估工具未參考特定的理論架構而發展,因此學者們對於執行功能的評估結果沒有共識。→錯誤。若執行功能的理論架構不只一個,則難有共識。而且二句沒有明確的因果關係。
反例一:測量執行功能的傳統測驗皆是紙筆測驗 → 錯誤。也有實際操作型的測驗。
反例二:傳統測驗為XXX。表現型測驗為XXX。→錯誤。看起來只有這二種測驗分類方式、傳統測驗也包含表現型測驗。
反例三:之前的評估工具未參考特定的理論架構而發展,因此學者們對於執行功能的評估結果沒有共識。→錯誤。若執行功能的理論架構不只一個,則難有共識。而且二句沒有明確的因果關係。
b. 依據結果訂定研究目的可能造成讀者混淆:例如依據群集分析的其中一個變項將樣本分群,並將目的訂為探討此變項與其它變項的關係。
→建議修改方式:將目的訂為探討多個變項的關係。
→建議修改方式:將目的訂為探討多個變項的關係。
B. 文章層級
1.
前言:
a.
需強調本研究發展的工具的價值。例如:疼痛語詞可用於促進醫病溝通……。
b.
發展新工具時,應注意那些內容:
(1)
不評論本研究無法解決的問題:例如本研究未驗證生態效度,則不適合評論之前的工具未驗證生態效度。
(2)
評論其它工具不佳,需要實證資料作為佐證:若只是在論文中提到某類型的評估工具可能不適合用於某種情境,則證據不強。
(3)
應著重於新發展的工具有何價值。
(4)
應評論現有的、特性相似的工具有何不足之處。
2.
方法:
a.
在方法中提到參與者的人數、參與機構的數目可能會使讀者對決定人數與機構數的方法產生疑問,並且想瞭解人數如何分配。
b.
流程:可加上此流程的目的。
c. 增加刪題、選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