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8日 星期一

201403-04期刊報告上課記錄


I.        期刊報告注意事項
A.      挑重點報告。
B.      練習評論:未來作相關的研究時,可保留此文章之優點,改善其缺點(尤其是研究方法),即可投稿於相關領域更好的期刊。
II.      提問的方式
A.      問題需明確且特定。
B.      若有重要問題需釐清,需先詢問作者。
C.      需先提出自己的看法,請同學提供想法。
D.     勿期待同學深入閱讀本文,提供特定的意見:例如:某研究法的使用注意事項。
E.      可進一步探討相關議題的省思:
例一:若將健康識能範圍縮小為特定疾病的識能,是否需再將疾病識能再細分為疾病亞型的識能?(癌症識能→肺炎識能、肝癌識能……
例二、OTK架構和癌症識能的架構有那些相似處?為何有些相同、有些不同?

III.    特定研究議題
A.      OTK
1.      因為是組成型的結構,因此因素分析結果可能不佳。故目前需先把OTK核心、基本的組成弄清楚,未來仍須大量測試題目才能驗證結構。
2.      德菲法的應用:當專家群的意見和作者群的預期有落差,應如何調整結果?
→彙整專家群的意見後,需有另一群委員決定最後結果是否採納或修改。
B.      評估工具的發展、驗證與選擇
1.      心理計量特性相關議題
a.      計算完成時間與正確率,何種計分方式為佳?
→列出選擇的依據:依據學理或經驗判斷、提出實證研究的結果支持。
b.      敏感性與特異性屬於區辨效度,亦涵蓋於廣義的建構效度中。
c.       認知測驗之MID不易驗證:因為不易找到認知功能正在變化的個案(進步的個案少見,退步的個案則需長期追蹤)。
d.      最小重要差異 (minimal important difference, MID)值屬於團體層級或個別層級?
→屬於團體層級,只能應用於研究。因為是計算一群人認為最小重要差異的分數平均。就臨床上,難將團體平均個人化,因此難以應用。只需直接詢問個案主觀認為差多少才算有差即可。
MDC可分為團體和個人層級的原因是MDC為客觀評量而得。就古典測驗理論而言,所有人的SE皆相同,因此可套用。就IRT而言,可計算出每個人的個別誤差,因此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MDC
e.      相關弱化之修正(Correction for Attenuation):計算二個量表分數之相關時,若測量誤差大,二者間的相關易被低估。例如:客觀認知功能評估工具與自陳式認知功能評估工具相關甚低,可能是因為能夠接受自陳式測驗的個案程度偏高,而客觀的評估工具通常不易區辨能力很高/低的個案,因此造成二者結果的相關偏低。故應發展好的評估工具,才能計算二者間的相關。


2.      評估工具之發展
a.      應以理論為基礎或是蒐集專家意見 (validity-driven approach)為佳?
→應視此概念發展的成熟度而言。若概念發展較成熟,有現成的理論可應用則用理論。若概念發展仍屬初階,則以專家意見為基礎。
b.      一般先發展客觀評估工具,再發展自陳式評估工具、家屬代填式評估工具。
3.      適合病房使用和治療室使用的評估工具有何差別?
→適合病房使用的需攜帶方便、測驗所需物品少。
4.      若短版測驗已經夠精準了,為什麼還需要長版測驗?
→長版的題目可以得到比較多資訊。若選擇使用長版測驗,應先知道我們需要多瞭解那些重要資訊。

C.      RCT研究
1.      若無真正的對照組 (shame control),則難以排除自然恢復造成的影響,也難以做到blind
2.      ANOVA的結果呈現組間差異並不足夠:應呈現各組的平均、95%CI或標準誤,讓讀者瞭解測量結果是否穩定,才能知道true effect(實際上各組差多少)與病人的變異情形。若個案量夠大、變化量不大、p顯著,未來研究應著重於探討遺漏的重要因子。


D.     判斷文章品質的方法:研究方法是否達成研究目的、期刊排名如何、作者在這個領域是否資深、參考文獻是否包含作者群的著作(表示作者已經有一系列的相關研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