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寫作技巧
A.
段落層級
1. 字句
a. 現在式的寫法表示極為肯定,使用時須留意:例如:The intra-rater and inter-rater reliability of the
Self-perceived Difficulty are sufficient for use in clinical and
research settings. 此處的are就不適合。
b. 過去式的寫法表示過去已經發生了。例如:We adjusted p level to 0.01 (0.05/5), because……表示我們之前就已經調整p值的標準,然而情況是審稿者要求之後,我們才調整的。因此應交代是參考審稿者意見之後修改的。
c. 概念若有層級之分,盡量避免在不同層級使用同樣的單字:例如:motor包含了UE、LE和motor,易使讀者困惑。建議將motor改為UE+LE。
2. 結構
a. 整篇文章的立場要一致:例如標題是Comparison the
prediction of motor recovery by different types of stroke classification,包含了比較與預測二種立場。建議擇一,不要換來換去,以便讀者理解。
3. 思考判斷
a. 適用於臨床與研究之判斷標準應有差異:應用於臨床的評估工具,其心理計量特性應該比較好,以呈現個別層次的差異 (individual level)。
b. 應先預想讀者對那部分較有問題,應先解釋那部分。例如:方法的段落寫We used the bootstrap
approach and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to ……。通常讀者對bootstrap較不瞭解,應先解釋。在討論時,可再解釋使用bootstrap的主要目的。
B. 文章層級
1. 方法:
a. 若使用的算式常見且方法的篇幅太長,則無須獨立呈現計算公式。
b. 說明bootstrap的過程時,需說明原本有多少人、每次抽多少人、總共抽幾次。
2. 判斷標準需明確:避免模稜兩可或數值重疊的標準。例如:p>0.05可能符合標準。
3. 結果:
a. 結果的文字順序和表格最好一致,以便讀者閱讀。
b. 使用ANCOVA分析時,建議同時呈現控制前後的p值。因為可比較控制前後受影響的情況以凸顯控制的意義,亦可呈現樣本在起始狀況
(baseline)的可能差異。
c. 呈現圖表時,將欲比較的東西放在「欄」。
4. 討論:
a. 討論的第一段的主要內容:研究目的(主要詞彙與研究目的的用詞應一致)、主要發現(簡要即可)、研究貢獻或獨特之處。即使內容與目的或結論有部分重複亦無妨。若討論的篇幅很多,則第一段可省略。
b. 原因解釋的寫法:此處的原因解釋皆為猜測,因此應完整說明為什麼會這樣猜測的理由。例如:中風病人第一次被詢問ADL自覺困難之後,訪員會提醒病人留意未來一週執行ADL的困難之處,可能會影響二次施測結果之一致性,故再測信度不佳。
5. 回覆審稿者意見:
a. 務必明確回覆審稿者之意見:回覆重點依序如下:要回覆什麼議題、是否接受審稿者的意見。若接受,修改的地方為何、修改結果如何;若不接受,原因與立場為何、補充支持自己立場的參考文獻。
b. 一段只回答一個問題:勿把所有問題放在同一段落討論。
c. 若某個議題是回覆的重點,應獨立一段陳述。
II.
其它
A. 報告時,應思考投影片如何呈現可使聽眾最容易瞭解。例如:用簡單的詞彙、概念說明公式的意義。
B. 驗證練習效應時,ANOVA和effect size那種方法的結果較可信?
→ANOVA容易受樣本數與各組的標準差(差異性)影響,不一定會達統計顯著。Effect size可避免此問題。因此若ANOVA和effect size結果不一致,宜先採用effect size的結果。
→ANOVA容易受樣本數與各組的標準差(差異性)影響,不一定會達統計顯著。Effect size可避免此問題。因此若ANOVA和effect size結果不一致,宜先採用effect size的結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