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7日 星期三

20140506論文寫作課程記錄-IRT、MID

I.      寫作技巧
         A.    段落層級
1.     字句
a.      句子提到的概念須對等:
反例:外在指標法常使用個案自陳能力改變程度之評估工具做為外在指標,以評估個案自覺醫療人員判斷有意義之改變。
→醫療人員判斷並不屬於個案自陳。
b.     結尾句不適合提出另一個議題。
2.     結構
a.      以提綱挈領的方式撰寫為佳:例如評論目前病歷涵蓋之面向不足,則應先定義完整之面向包含那些。
3.     思考判斷
a.      需判斷論文內容於整體架構的層級與重要性再決定是否增加該部分的內容:論文的內容應該有重要性的層次之分。例如主題為「中風病人職能治療之病歷資料分析與改良」,最重要的應該是目前病例分析的現況,撰寫病歷所使用的評估工具之信效度介紹則較不重要。
b.     投稿期刊論文時,需視標的期刊增減背景知識的說明:若是投稿主題明確的期刊(例如神經醫學),就不需要太過詳細淺顯的說明,直接切入重點即可。

        B.    文章層級:無。

II.    其它
          A.    IRT
1.     reverse/ disordered 概念澄清:以PCM分析資料時,可以看到各題各選項的閾值。若閾值的排序與選項難度的排序不同,一般稱作reverse/ disordered。然而選項難度不可能錯置,因為「很困難」一定比「有點困難」更為困難。因此當此現象發生時,不宜稱作難度錯置,而應解釋為某一選項很少人選擇(選擇時傾向選擇其它選項),因此不易準確估計此選項之閾值。此外,也不宜把特定題目的此選項與其它選項合併,因為這會造成量表各題的選項數目不一致,不利於臨床人員使用量表。
2.     樣本數大,每個能力階層的人數都差不多,估計的結果才會準確。
3.     選擇分析模式時應交代:
a.      PCMRSM
b.     選用PCM時,有disordered/ reversed 現象時會如何處理:例如刪題、合併選項並重新驗證。
4.     應交代不fit時是不要刪題、刪或不刪的原因為何(從數據和概念上解釋)
5.     解釋 person–item map時,應看一下題目涵蓋的範圍,人數的分布是否均勻。例如將所有個案依程度分成幾個區間,看一下每個區間的人數是否差不多。若差異很大,則人數較少的區間的估計誤差就會比較大。
         B.    撰寫Minimal detectable change (MID)論文的注意事項:
1.     應註明外在指標/李克氏量尺的每一個量尺詞。
2.     應說明自評為退步的結果應如何處理與解釋。
         C.    預期觀眾可能看不懂投影片的圖示時,應增加文字說明以輔助理解。

         D.    研究計畫可以盡可能寫得完整,甚至圖文並茂,未來就可把這些內容做為教學材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