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二討論文獻評析時,
發現他們很常被專有名詞或統計概念困住。
回想自己過去讀文獻也是類似的狀況。
但現在漸漸養成挑著看的習慣:
先看完摘要,接著看研究目的、達成研究目的的手段、結果好不好。
至於看不懂的名詞,知道他的使用目的即可。
中間複雜的運作過程就不深入了!
如此,反而可以較清楚地掌握文章的脈絡。
與碩班同學討論搜尋策略與文獻選擇,
也發現他們不知道如何選擇文獻,因此總是提供以下三個評斷依據:
1.與主題的關連性(至少有一半以上是自己需要的)
2.方法學的完整度
3.結果的完整度(是否回應研究目的的所有問題)
記下上述兩件事,並不是要說明自己的進步,
而是要強調:就算知道這些方法,還是要自己實際用過、區分種種異同,
才比較知道如何運用這些方法。
此外,由於真正花時間去摸索、練習(含犯錯),
才知道之前都卡在哪裡、現在又弄懂了什麼。
總而言之:所有的收穫,都要花時間投入,並且在練習中找出最有效率的方法解決問題。
目前還有許多待改善的空間,就繼續努力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