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8日 星期六

參與第21屆健康促進醫院國際研討會的經過與心得


以下是我參與21屆健康促進醫院國際研討會 (The 2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ealth Promoting Hospitals and Health Services, 21st International HPH Conference) 的經過與心得。

一、參加會議經過
我在一拿到大會手冊之後,立刻快速掃瞄所有報告者的報告主題,並以便利貼標註欲參與的主題。因為我希望可以在研討會便得知與自己專長相符的最新資訊,也可與相關學者討論。

      研討會第一天的開幕演講提到的身心連結以及心理神經免疫學都與我的專業背景職能治療有關,因為身心與社會健康才能有良好的職能表現,生活才能平衡。若身、心、社會任一部分受到影響,其生活的平衡必須重新調適,否則就會影響免疫力與全面的健康情形。

第二天的研討會的全體演講 (plenary session)則是進一步討論心理神經免疫學對於健康促進的貢獻、在不同文化中如何應用以降低壓力。全體演講之後,我聆聽了與個案自陳結果及提升健康識能相關的主題式口頭報告。其中,Dr. Pelikan的研究最讓我印象深刻。他的研究結果顯示:最近一年內使用醫療服務頻率越高的人,健康識能越低。這與大家原先的假設相反:我認為越常使用醫療服務,應該越瞭解醫療服務的內容,因此這場演講引起廣大的討論。我自己的口頭報告是在這天下午,我自覺準備得還算充分,但因為報告時必須背對投影片講解,完全看不到電腦螢幕與投影螢幕,因此有些不自在。此外,因為被分配到不是很相關的主題場次,因此參與的聽眾對我的報告內容不是很有興趣。個人覺得有些可惜。

        第三天的研討會的全體演講與我的專長最為相符:個案自陳結果測量。雖然有些是已知的概念,但聽見其他學者以不同的角度說明並將概念整合起來,仍覺得頗有收穫。全體演講後的主題式口頭報告,我選擇了個案自陳結果測量和健康識能相關的主題聆聽。我發現這次兩場的口頭報告的內容著重於如何發展、驗證並於臨床實際應用病人自陳結果測量工具。其中,最引起我注意的是一位報告者 (Stephen Gill)的報告內容跟我非常相似,都是探討醫療人員和病人對於健康識能的看法,只是他研究的結果顯示醫病間的一致程度高,我的研究顯示醫病間的一致程度低。因此會後我們又針對這個議題交換了心得,並討論應如何解決病人擔心填寫結果不佳影響醫病關係的方法。(之後的部落格會補上)

整體而言,我認為參與這場研討會有助於我瞭解其他學者在相似研究領域的成果,並且可以交換彼此面臨的問題與解決方式。

二、與會心得
參加研討會時,我發現自己的研究主題(健康識能[health literacy]與個案自陳結果[patient-reported outcomes])為研討會報告的主軸。然而因為未曾參與此研討會,未能在投稿的標題與摘要中好好「行銷」自己的研究,因此被分配到主題比較不相關的報告場次,覺得有些可惜。所幸在研討會中可以自行選擇聆聽的場次,仍可從其他報告者的內容獲得不少啟發,並且在報告後的討論得到有助於改善研究限制的方法,對未來的研究頗有幫助。

參與國際研討會讓我體會到英語能力的重要。在研討會過程中,聆聽別人報告、提出問題、自己報告、回答別人的提問都需要良好的英語理解與表達能力。在休息時間,與其他學者交換訊息時,英文能力與可以交換的資訊的深度與廣度大有相關。此次參與研討會的經驗讓我覺得自己的英語能力比想像中得好,但仍須多加練習,以更準確地掌握別人要表達的重點,並且用簡單的方式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