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3日 星期四

評估OT參與度的一些想法(6/13更新)

I.      如何驗證參與度量表之預測效度?
A.      原本的困難:由治療師評估參與度量表,可能造成治療師於評估後改變介入方式。因此原本參與度低的個案可能因為治療師調整介入方式而改善其參與度與預後。所以一開始評估所測得的參與度可能與預後之相關不高。
B.      可能的解決方法:治療師能提高的參與度有限,因為影響參與度的因素多元。若請治療師連續三週評估個案之治療參與度,再看參與度量表每次得分是否相近。若得分相近則表示參與度已趨穩定。研究者以個案第三次參與度的得分計算預測效度,則無須擔心治療師調整介入對個案預後之影響。
C.      可能衍生的問題:
1.      治療師是否應瞭解評估目的?
→若治療師瞭解研究目的,可能會不自覺地使分數相近。
→若治療師不瞭解研究目的,可能會不自覺地使分數越來越高,因為評量個案的參與度也間接評量治療師的介入成效。
2.      個案是否需要知道自己正在被評估參與度?
→若個案知道自己正在被評估參與度,可能會刻意配合,而與原本的表現不同。(但是如果假久了變成真的,好像也沒什麼不好)
→若個案不知道自己正在評估參與度,則不符合研究倫理。因為個案的參與度屬於個人資料,若需取得個案的個人資料,皆須經由個案本人或法定代理人同意。



II.      如何驗證參與度量表之施測者間信度?
A.      原本的問題:參與度量表由個案之負責治療師評估,若個案的治療師只有固定一位,則無法評估施測者間信度。
B.      可能的解決方法與可能的困難:
1.      由訪員在旁觀察個案與治療師的互動:造成個案與治療師互動不自然、耗費人力與時間。
2.      錄影個案與治療師的互動:難以找到合適的環境、造成個案與治療師互動不自然。
3.      由治療師與實習生共同評估一位個案:
         (1)個案對於不同治療人員的治療參與度可能不同。
         (2)治療師與實習生對於同一位個案的介入與熟悉狀況可能因為實習的階段而有不同。例如:實習一開始可能治療師介入比較多,而實習生還不瞭解個案的狀況。實習中後期可能實習生介入比較多,治療師比較不瞭解個案詳細的參與情形,而以過去的印象評分。因此治療師和實習生的評分會有些許差異。


C.      我的想法:個人認為可能解決的方法3.最可行。因為當治療師觀察實習生與個案的互動時,比其它方式自然且可行。

2 則留言:

  1. 「若個案不知道自己正在評估參與度,則不符合研究倫理。」
    可補充理由。

    「如何驗證參與度量表之施測者間信度?」之中,「由治療師與實習生共同評估一位個案」,也有缺點,請補充之。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