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日 星期三

人生沒有單純的選擇題,只有問答題

 

每次大考,學生總會先問二個問題:
「這次有沒有考手寫題(問答題)?」
「問答題佔幾分?」
聽到問答題比重超過30%,學生瞬時哀鴻遍野。

問答題到底為難了誰?

大學生不喜歡寫長篇文字不令人意外,但他們真正在意的是問答題最難得分。選擇、配合、填空題都有一定程度的作答線索,其中以選擇、配合最容易。只要不是複選又倒扣,四選一的考題至少有25%的答對機率,配合題也可以用刪去法逐一排除最不可能的答案或已經被選走的答案。填空題通常分數不重,錯一兩題也還好。簡答題答案明確,只有問答題的作答範圍最廣,不確定自己到底有沒有寫到老師想看的答案、會不會寫了很多字卻沒有拿到多少分?

然而,問答題為難的不只是學生,還有閱卷者。

試想:如果閱卷的時候看到似是而非、模稜兩可的答案,要怎麼給分呢?除了一開始就定好的評分標準,通常是先改幾份,再看大家的作答狀況,整體調整分數,以免發生前後標準不一致的狀況。簡單來說,批改問答題就是費時又燒腦的過程。既然如此,為什麼有些老師如此「損人不利己」,硬要出問答題呢?每位老師的原因不同,讓我來分享自己堅持考問答題的緣由。

不考不知道,一考嚇一跳

某年期末考,我請學生依據液體食物容易吞嚥(不嗆咳)的難易程度排序,再舉出一個適合吞嚥困難的病人吃的食物。由於這一題我在考前已經明示暗示這是必考題,預計多數同學可正確作答。沒想到我只猜對一半。多數同學可以正確回答食物排序,但是舉例的部分就零零落落了!

液體食物為從難到易的順序依據為清水、稀薄但有味道的液體、花蜜般濃稠的液體(例如:優酪乳)、蜂蜜般濃稠的液體、完全不會流動但含水量很高的食物(例如:布丁)。(註)

如果是你,會提出哪些符合這些吞嚥難度的食物呢?如果是熱愛生活、享受美食的人,很可能覺得是送分題。然而學生的作答從不讓人失望!我發現花蜜般濃稠的液體和蜂蜜般濃稠的液體兩項的舉例最為困難。

花蜜般濃稠的液體,僅少數人寫出講義上提供的例子。也有腦筋動很快的學生寫出:玉米濃湯去玉米、大腸麵線去麵線。

蜂蜜般濃稠的液體的答案就五花八門了!歷年來看過最奇特的答案大概就是建議病人吃蜂蜜與醬油膏了!
而且不只一個人寫建議病人吃蜂蜜。
改了幾張考卷之後,實在很想在考卷上批注:「你的病人是小熊維尼嗎?」
「你確定醬油膏可以直接倒來吃嗎?你有聽見腎臟哭泣的聲音嗎?」
面對整題空白的考卷,我更想留言:「孩子,你平常都吃什麼東西?你是怎麼長大的?」
生活經驗匱乏以及聯想力不足,全部都在問答題的檢視下一一現形。沒有問答題,就看不出思考歷程的缺失。

儘管每次閱卷的時候總是深刻地懷疑自己是教錯了或記錯了,又被學生抱怨評分主觀、作答太累,看到他們作答的狀況還是像警鐘一樣提醒我:在相對單純的作答情境都想不出合理的作答,面對複雜許多的臨床情境,甚至人生,難道可以順利理出頭緒、妥善應對嗎?

高中升大學的學測與指考增加素養題已經是趨勢,目的是想增加學生閱讀理解與思辨的能力,但許多大學生遇到沒有標準答案的問答題還是抱怨連連,認為選擇題最為公平。難道大學生的程度反而不如高中生嗎?

破除三個迷思,早日認清只有問答題的人生

1.選擇題沒有比較公平。只要有選項就有猜對的機率。如果兩個人能力差不多,但是運氣好的人猜對了就得分,甚至是死背答案得分,分數就無法真實反映能力高低了!另外,題目如果出得太簡單,導致大家都拿了高分,對於認真準備的人不是很不公平嗎?

2.病人不會提供治療選項讓你選。考試的時候可以看到四個選項,在面對病人的時候,如果腦中沒有清楚的知識架構,很難提出具體的評估與治療方案。病人絕對不會像角色扮演遊戲的人物一樣,自己提出四個選項讓醫療人員選。就算有些自行上網搜尋疾病的人會帶著他們的選項就醫,但要怎麼知道正確答案就在他們提出的選項中呢?

3.重點不是寫出老師想看的答案,而是你心裡面有沒有病人的模樣?如果心中只有知識點,沒有具體設想病人的困擾,容易設計出理論上可行但實際上沒有人這麼做的治療計畫。

真實臨床情境,病人不會幫你想好選項。真實人生中,難道總是有選項可以選?或許怎麼選都對,也可能都錯,很多時候沒有明確的選項。但如果講不出來為什麼對、為什麼錯,就是沒有徹底學會。

趁早從選擇題心態提升到問答題心態,才能讓自己誠實面對生活。

註、液體吞嚥的難易程度是依據液體的流動性排序。流動性高則吞嚥難度高,主要是因為有吞嚥困難的人在控制會厭軟骨有困難,如果液體流動速度太快,會厭軟骨來不及把氣管蓋住,液體容易流入氣管而造成嗆咳,嚴重的話可能造成吸入性肺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