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0日 星期一

只會讀書不會玩?小心實習總卡關



前年初冬,我收到臨床實習單位的指導老師通知:學生J的實習狀況不妙,希望我盡快到院與學生談談。於是我跨過半個台灣,與J約在醫院的會談室碰面。
「怎麼啦?在臨床過得還好嗎?」我盡量以溫和的語氣提問。
J還沒開口眼眶就紅了。
他忍住淚水,深呼吸幾次後終於說:「我不會設計治療活動。」
「我想到的活動病人沒興趣參加,老師也說不有趣。」
「可是我換了活動,老師又說治療活動的目標不明確。」
看他滿臉挫折的表情,真是很心疼。

乖乖讀書,竟然無法通過實習?

J是一位認真用功的學生,上課認真聽講抄筆記,下課在宿舍認真複習並統整筆記,僅偶而與好友約著在校園散步或吃飯,生活非常單純。學校老師勸他多參加課外活動、培養多元嗜好,但他不為所動。想不出治療活動真是意料之中的事!一個不會玩的人,要怎麼設計出有趣的治療活動呢?

對於實習生而言,想不到治療活動很痛苦也很常見。客觀計算各領域實習所需設計的治療活動數量,大概如下:
在生理領域,通常每半小時換一位個案,一天安排治療活動7小時(註一),每位個案需要換2-3個活動。一週上班五天,就得預備7*2*3*5=210個活動。
在小兒領域,假設一天有5個治療團體、4堂個別課,每堂課換3個治療活動,一週得預備(5+4)*3*5=135個治療活動。
在精神領域,假設一週有10個治療團體,就得設計十種活動,並且每種活動需要規劃出簡單、中度、困難三種難度,以便依據不同病人或活動近程調整。

每一個領域實習12週,難道每個實習生三個月得設計上千種治療活動嗎?
當然不是!

治療室的器材有限,就算常備有兩百多種治療器材(在小兒職能治療是玩具、心理職能治療則是現有的工具和定期依據活動採買的用具),天天玩也會膩,所以要換著玩。

五個方法,讓你瞬間想出上百種治療活動

怎麼換著玩呢?推薦從五個方面下手:

1.玩法:在了解治療室或單位裡有多少可以應用的器材之後,至少為每種治療器材想出10種玩法。以兒童職能治療室常見的積木為例,可以是堆高、左手交給右手、從A處移到B處、依顏色形狀分類、按照圖案堆積木、堆出指定造型(像是小橋、球門、房子、蹺蹺板)、蓋公路、當成骨牌玩、當成其他遊戲的籌碼使用、當成樂器使用。

2.難度:所有的職能表現因子都可以當作難易分級的依據,例如:姿勢轉換、精細動作或粗大動作、速度快慢、費力程度、器材的大小、複雜程度。再進一步說,姿勢可有多種難度變化:趴、仰躺、側臥、盤腿坐、坐椅子、坐滑車、坐鞦韆(鞦韆又有很多種類)、走平面、走平衡木、走上/下斜坡、走上/下樓梯、攀爬等。同樣是拍球,坐著拍球和站著拍球難度就很不同。

3.混搭:一個治療活動可以使用一種治療器材,也可以二種以上的治療器材混搭。只要確定訓練目標、想好治療方法(遊戲流程),就可以做出許多變化。複習一下高中所學的排列組合:三種器材,可以有幾種搭配呢?答案是6種。(3!=1*2*3。1、2、3、12、13、23、123。)治療活動數量瞬間增加!

4.個人或團體:除了安排一個人就能進行的治療活動,也可以兩兩合作或競爭,甚至分隊進行。操作得當,團體動力會讓活動更為有趣。

5.分類歸納:發散想出許多玩法之後,還需要收斂。如果把病人的需求與程度分類,可能會發現適用於A病人的治療活動說不定也適合BCD等人,只是難度需要調整。做完這個步驟,就會發現其實不需要規劃太多治療活動!

甚至,還可以超前部署!建立活動資料庫之後,不妨觀察整週的病人重複程度(註二),依據病人的進步程度調整難度,再參考上述五種方法配對適合的活動,即可大幅減少需要新想的活動數目。

最後,治療活動本身是否好玩(playful)或有意思也很重要。

有時候花了很大力氣,終於想出適合病人的治療活動,但是治療活動對病人沒有意義或不好玩,病人參與度低落怎麼辦?這時,不妨看一下綜藝節目、Youtube、逛夜市或是參考幼教、手作或活動設計的書籍,觀摩別人怎麼包裝活動,讓自己的治療活動變得好趣!只是得小心不要把適用於小孩活動直接搬到成人,需要做些微調,免得讓成人覺得不受尊重

設計有趣又有效的治療活動是一種專業。如果總是想不到治療活動,看書又看不出個所以然來,表示你該多花點時間玩耍了!

註一、通常每天會預留一小時開會或寫病歷、跟老師或同學討論,不會八小時全部安排治療活動。

註二、接受職能治療的病人通常會規律回診一段時間。有些人每週來一次,有些每週來2-3次。僅住院病人每天報到。如果是每週來超過一次的病人,治療活動不一定會每次都跟上次完全不一樣,可能會保留一兩項重複的項目,依據病人的程度做一些內容或難易程度的調整,就是一個新活動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