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日 星期三

別傻了!只讀完教科書根本無法提供有效衛教

某日,小盈問我:「學姐,醫學院畢業這麼久,該有的醫學知識我都具備,我也從研究所畢業了!為什麼我衛教完病人,他們總是有聽沒有懂?」我看著小盈的臉上,露出無比的自我懷疑。我也很為她心疼!

以原文書為主的養成教育,讓實習生有口難言

這件事得回到醫學院學生的養成教育來說了!在醫學院的求學過程,鮮少看到中文教科書,多半是近一兩年新出版的英文原文書。即使有中文教科書,多半是較早版本的英文教科書的中譯本,翻譯品質參差不齊。因此,如果老師備課用心,學生通常只會讀老師上課的講義(一樣是全英文),搭配原文書一起看。考試的時候,考卷也是全英文,只有作答可以寫中文或中英夾雜。

多數人以為在學校順利通過知識型測驗、實作型測驗,到臨床應該只是稍微轉換一下情境吧?錯!真的是大錯特錯。尤其是錯在當你要跟病人解釋病情、治療方法和預期恢復狀況的時候,滿腦子想到的是英文單字縮寫、條列得整整齊齊的專業有名詞與概念,開口說出來的卻必須是簡單易懂的白話文,而且時常得講臺語。

於是,新手實習生常發現自己有口難言,或是自認為明明已經教病人要如何進行居家訓練活動了,病人常常有聽沒有懂,甚至實習生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畢竟,從自己了解一門知識到講到讓非專業人士也能聽懂,並且願意配合在家中正確練習,要跨越好幾條鴻溝。

以幫助病人把手抬高,促進關節各個方向的動作為例,轉換能力好一點的可能可以翻譯得比較白話:「阿伯,我等一下要幫你做一下運動,加強你的肩部關節活動度。」(其實實習生心裡最想說的是:加強你的shoulder PROM)

英文-中文-臺語轉換速度比較慢,又忍不住交代太多醫療細節的人可能會說:「阿伯,因為你中風之後肩膀長時間不動,肩膀有一點con……,有點攣縮(英文contracture)。所以要做PROM,就是被動關節活動度,讓你的手可以有功能可以完成自我照顧。」

其實,最簡單的說法是:「阿伯,我等一下要幫你做肩膀的運動,讓你可以手舉高,不會卡住。每個方向的動作都會做到。」

病人不需要知道PROM,說不定他的認知功能根本無法理解攣縮的意思。功能、自我照顧等比較抽象或書面的文字,也很容易讓人有聽沒有懂。


衛教是為了讓人聽懂並照做

就讀研究所之後,因緣際會之下做了職能治療衛教相關的研究。目的就是要幫助中風病人和家屬了解職能治療是什麼意思、職能治療師可以提供什麼服務、什麼時候要找職能治療師、做完職能治療可以獲得哪些改善。在研究的初期,我發現病人和家屬常常在聽完我的衛教說明之後,還是一頭霧水。精心準備的講義他們根本不想帶走。腦海中的知識能傳遞出去的比例或許低於一成。

開始學習如何提供健康傳播 (health communication)之後,我才發現衛教是一門大哉問!衛教的題材、傳播的方法(例如:書面、一對一說明、平面廣告、電視廣告)、傳播的手段(例如:名人宣導或增加罹患疾病的危機感)、用字遣詞配圖舉例,無一不是精心打造。這麼做的原因很簡單:我們希望把健康的概念傳遞出去,讓人採取行動。

在早期試誤與系統性學習之後,我深刻體會到:病人與家屬並不需要讀完職能治療的教科書、不需要具備完整的醫學知識,照樣可以按照醫療人員的建議在家進行練習。只要我們講得夠清楚易懂,甚至提供編排易讀、可照著操作的衛教單就可以了!

而醫療專業人員之所以要學這麼多知識與技能,是為了在面對不同病人與家屬的時候,提供更好的評估、解釋評估結果/診斷、訂定治療目標與計畫並徹底執行。那些醫學知識、中英文專有名詞是為了醫療專業間溝通,減少跨專業合作的障礙,不能直接照搬給病人和家屬,硬要他們理解醫療人員學了4-6年的知識。


衛教的重點,說穿了,不就是比病人快一步想到他們的需要,傳遞訊息的時候讓他們聽得明白、懂得照做,並且恢復得快?

如果不知道怎麼操作,不妨採用三「檢」原則,調整衛教資訊:

1.剪裁:講重點就好。病人通常不需要知道整個章節或整本書的內容,其他與病人沒有直接相關的內容可以省略。

2.簡化:多數就醫的人沒有太多心力聽醫療人員講述複雜的概念,身體不舒服也可能某種程度降低資訊理解力。一般建議將衛教內容簡化至國小畢業程度可理解的難度。例如:避免生難字詞、一句話勿超過20個字。

3.檢查:講解完或示範完畢,務必請病人或家屬再複述重點或實際操作一次給你看。如果發現錯誤,當場即可修正。

別再以為只要讀完專業領域的教科書就能夠提供專業衛教。生冷的醫學專有名詞乍看之下顯得專業,但是沒有發揮用處的衛教,就是不專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