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3日 星期五

「謝天謝地,在學校的時候有嚴格考實作跑台!」實習後才明白的道理:壓力或助力,只是一念之隔

在某次臨床實習訪視,我跟正在實習的學生聊聊實習心得、回顧大學三年所學的實用價值。學生S感慨地表示:「以前考實作覺得老師很嚴格,但現在在實習,才發現這麼做是對的。」
跟他同梯實習的J跟著附和:「以前在學校被嚇習慣了,現在看到梯友(註1)考實作那麼緊張,我突然有點得意,覺得自己好像還滿厲害的。還好在學校的時候有嚴格考實作跑台!」

看學生們成熟懂事的樣子,讓我忍不住回想起一年前他們對於實作考試的強烈反應……

初次面對實作考試,學生壓力山大

某次期中考前兩週,我宣布了實作考試的範圍,好幾個學生面露驚訝。即使在開學第一週的課程大綱強調這門課有實作考試,他們仍然像生平第一次知道這門課會考實作。下課後,成績名列前茅的C更是努力壓抑不滿地情緒,勇敢地來跟我說:「老師,你現在才說要考實作,我們根本準備不完。」「而且,我們不知道你上課教的東西是會考試的。我們以為只是練習。」(註2)

我一方面驚訝於學生對於上課所學的內容不在意,另一方面發現學生對於實作考試的壓力如此之大。

果不其然,在考前兩週已經公告考題與評分標準的情況下,實作考試當天狀況百出。有學生太緊張了而忘記重要的操作細節、有學生看錯題目或是一開始就準備錯方向。也有人太擔心自己做不好而崩潰大哭,或是緊張到一句話都說不出來。考後公告成績,分數不好看的學生群情激憤,認為自己應該得到更好的成績,甚至有人揚言應該讓老師「好看」。

為了避免真的發生任何無法挽回的狀況,我緊急通知學生可以統一在一個時段,大家一起看考試的錄影,討論為什麼自己那一個項目沒有得分。還好有錄影,很多現場狀況可以釐清。有些是學生真的表現不佳,有些是模稜兩可的演示,有少數是我漏聽了!總之,多數情況是可以解釋清楚的。但仍有幾位同學堅持自己的作法是可以接受的,就算考前提醒過,他們也不願接受。(例如有同學堅持可以在不跟病人打招呼的狀況下直接推走病人的輪椅。)

我不確定是對分數的執著、選不到喜歡實習站的焦慮、或是對面子的在意,讓這些學生反應如此強烈。但是實作考試真的是一個需要跨越的心理障礙,實際操作的技能反倒是其次。

持續練習,降低焦慮
所幸,時間使人成長。這一批焦慮的學生迎來人生中的第四次實作考,焦慮程度已經遠低於第一次考試了!雖然還是緊張,但是屬於合理的緊張程度。更重要的是:當學生進入臨床實習,赫然發現原來在學校進行的「客觀結構式臨床技能評估」(簡稱OSCE)是臨床單位普遍採用的教學評量方式,常用於確認新手的臨床操作技巧。如果在學校沒有被打磨(驚嚇?)這麼多次,在步調緊湊的臨床實習環境只能欲哭無淚,覺得自己能力太差。

看來,非得到真實環境被磨練,才知道品質來自於克服焦慮,持續練習。那麼,有沒有方法能幫助還沒出去實習的同學調適好心情,不那麼焦慮呢?

有時候,壓力或助力,只是一念之隔。在此,我想提出三個轉念的建議:

1. 接納自己的焦慮,而非急著對抗讓你焦慮的事 凡事總有第一次。面對難以完全掌握的事情就會焦慮,但是哪有這麼多事情可以完全掌握呢? 不如接納自己是新手、有焦慮情緒很正常。同時承認自己是人類,不可能一次就做好不熟悉的事。 多給自己幾次練習的機會(最好是考前練習)。 很多時候,放下對抗、否認的情緒,更能潛心練習。

2. 無法假戲真作,真戲如何演? 在學校的實作練習都是找同學擔任假病人,在臨床實習都是真正的病人。 如果面對假病人無法從容應對,面對真病人難道就突然一切了然於胸、毫不緊張了嗎?

3. 把壓力視為挑戰,而非毒素。
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家Kelly McGonigal在暢銷科普書《輕鬆駕馭壓力》中提到:當你把壓力視為有害的,壓力就會產生不好的影響。當你把壓力視為挑戰,你會有更好的表現。在挑戰自己成功之後,才會有深刻的成就感。否則只是完成例行交辦任務,不是很無趣嗎?

臨床實作考試確實伴隨著壓力,然而品質來自於克服焦慮,持續練習。輕鬆愉快的考試所隱藏的陷阱可能要實習後才知道。長期處於毫不費力的失重狀態,小心回歸地球表面的時候寸步難行啊!

註1、「梯友」意指在同一個實習單位實習的外校同學。
註2、有些學生講話的時候習慣說「很多人覺得」、「我們覺得」、「大家覺得」。但實際去問,很多人可能是班上1/5的人。我們指的是幾個跟他要好的同學。大家通常也沒有超過班上半數。我猜他們不是故意誇大的,只是平日多與同溫層相處,才有這樣的表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