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6日 星期六

20110415會議紀錄-跟官琳學姐、宇佑討論FIFE量表修改

進入問卷內容之前:滿意度包含結構(個人背景、環境特質)、程序(醫病互動過程)與結果(治療成效、是否願意推薦其他人至此就醫)三部分。FIFE問卷目前已包含結果的部分,宇佑的問卷醫療品質問卷則包含結構與程序部分,合起來應可作為完整的滿意度調查。
-----------------------------------------------------------------------------------------------------------------------------------
FIFE問卷

1.參考架構:參考Stewart等學者於2003年提出的以個案為中心的參考架構所提出的概念。但書中描述的較為質性,問卷則是期待以量性測量方式瞭解個案的主觀感受與需求。

2.用途:
現有版本為給大學生訪談個案的精簡版,作為瞭解個案需求、與生病後的情緒、功能改變,作為提供醫療服務的參考。完整版則希望每個面向都發展成一個電腦化適性測驗, 達成提供個人化醫療的終極目標。
3.適用對象:接受職能治療服務的個案。
4.使用時機:對於新個案,情緒的部分或許很難問(註),而且波動很大。
→未來預計與教材合併使用,也可提升醫療需求與滿意度測量結果的效度。
5.建議先發展成人版問卷,再修改為兒童版問卷,提升問卷發展效率。

Feeling

建議
1.建議移除滿意度。因為詢問個案是否滿意,個案沒有想到立即的參考標準(例如:治療師的態度、治療成效),不易作答。而且會有礙於環境而全部填答時分的可能。
2.建議確認feeling應包含哪些主要元素。
3.與其擔心身體症狀題目會造成分數解釋的困難,不如將題目分成生理面向與心理面向。因為兩者都與憂鬱焦慮有關,在臨床上也有意義。
→生理症狀未必會造成憂鬱,因此如果真的將生理題目放入,或許要考慮減少加權。

疑問
1.除了頻率詞之外,是否有其他更好的量尺詞?
2.現有題目的參考資料為何?是否考慮以現有工具取代此部分題目?(例如:HADS測量憂鬱與焦慮、MFI測疲倦)

Ideas
疑問
1.是否有現有量表  → 有,但題目有文化差異。

Functions

建議
1.增加生病後至今的恢復程度,作為滿意度的成效參考指標。
2.可增加社交功能的選項提供個案選擇。

釐清
此處的功能與「表現」的概念較接近。因此詢問個案時,要避免與「能力」混淆。

Expectations
評論:此部分的問卷內容較接近調查性問卷,瞭解個案的服務需求。雖不能計算心理計量特性,在臨床上仍有實質意義。

VAS

1.建議將符合程度,改成恢復程度。例如:你覺得跟生病之前比起來,現在恢復幾成了?
2.建議改由電腦化施測,僅提供兩端的量尺詞。原因有三:
(1)量尺詞容易影響個案判斷。每個人對量尺詞的理解不同,可能造成認知的差異。
(2)同時提供量尺詞與VAS,個案可能是參考量尺詞作答,也可能是參考兩者後作答,結果會不太一樣。
(3)個案自己由VAS選擇適當的程度會比較接近真實狀況。尤其是feeling的部分,個案自填會比較可信。(但對於年紀較長的中風個案未必適合閱讀文字敘述後自行作答)

小結:FIFE問卷與薛老師主持的PRO研究主題多有呼應,或許可負責其他部分的成員討論,分工合作,提升效率。

註、宇佑的顧慮是:臨床心理師需要建立3個月以上的治療關係,才比較能跟個案深談情緒的問題。但是在職能治療,可能不需要深度剖析個案情緒的來龍去脈或完整的心路歷程,而是發現問題、提供個案迫切需要的協助。因此只要在前半部份的訪談建立平穩的關係,在進入feeling前,提供適當的說明,並給予個案不作答的權力,應該還是可行的。至於由各種因素引發的情緒糾結,需要深入諮商輔導的部分,還是有賴專業團隊的合作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