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0日 星期五

「台灣早產兒的早期介入」專題演講聽講心得

這週一系上邀請物理治療系的老師來演講「台灣早產兒的早期介入」的專題。
關於演講內容,有三件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1.講者的研究很有延續性:她從自己有興趣的領域開始著手,先驗證評估工具的心理計量特性,再發展治療方式,然後以自己驗證過的工具確認療效。由於每個階段都有許多事要做,所以做到退休都不用擔心沒有研究主題。

2.講者發展了一套標準化介入方式:她規劃的介入方式為定期幫早產兒上課,課程內容與順序都是固定的。個人認為在驗證療效的階段,確實可以完全依據課程內容上課,以便找到最適合接受這項課程的個案。但是在實際應用的時候,可能不需要所有的課程都上,或者視個案需求,有些課程要重複多上幾次。針對個案的情形調整課程內容,才不會花了很多時間提供治療又效果不彰。

3.講者提到應該同時探討影響早產兒危險因子與恢復因子(resiliency):對於預後影響因子的探討,通常是找出危險因子或影響因子。講者提出的想法讓研究結果的解釋更為直接:某些因子可以促進早產兒良好發展,某些因子可能造成早產兒發展遲緩。這樣的解釋,對臨床人員也比較容易理解。

整體而言,我覺得這場專題演講脈絡清楚,講者對於報告的熟悉與準備值得學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