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4日 星期日

第13屆職能治療學術研討會問答記錄-OTK架構之發展

昨天參與學系研討會,我認為這是一場講者與聽眾共同成就的學習環境。
因為聽眾的提問可以提供講者重要的思考/研究方向,
個人覺得頗有收穫。
以下為簡單記錄聽眾的提問與建議、講者的回答/我的想法。

1.5-item BI的施測結果是從原版BI施測時獲得,為何屬於研究限制?
   答:因為在同一次施測中,施測結果會比較一致,因此可能低估 5-item BI與原版BI的差異。
   我的想法:原版BI的分數組成中,有一半的分數來自5-item BI的施測結果,因此可能造成5-item BI與原版BI間的相關係數高於分別施測5-item BI與原版BI的相關係數。

2.建議:「中風病人自陳OT需求與滿意度」的研究可探討個案的動作功能變化與滿意度是否有關。
我的想法:可以分析看看。因為FIFE的問卷當中有詢問個案在剛接受治療和目前的自覺功能的分數。

3.在有練習效應的情況下,是否適合驗證再測信度?
我的想法(以下2個想法是相反的,但我不知道那個是對的,所以提出來討論):
(1)不適合。因為練習效應會造成分數變化,確實不適合驗證再測信度。最好等個案都被測到平緩期再驗證再測信度。
(2)適合。驗證再測信度的前提是個案真實能力沒有改變,驗證練習效應的前提也是個案真實能力沒有改變,只是因為多次練習而改變分數。所以,再測信度與練習效應的前提並不互相違背。如果同時驗證再測信度與練習效應,結果發現有練習效應、再測信度不佳,應該解釋為:再測信度不佳的原因是練習效應造成的測量誤差。

4.測驗分數若為電腦評分,何來「施測者間信度」?
   答:其實應該算是不同施測者提供指導語對於分數的影響,而非施測者評分的差異。

5.建議「國小兒童注意力量表之隨機測量誤差及練習效應」在應用時需考量下列議題:個案的固著行為可能影響作答、需考量施測時間、施測順序造成的order effect。

6.為何同時使用分量表總分與各題得分分別跑CFA?(我私下請教的)
    答:因為各題得分之CFA結果不理想,個人推測為量尺數較少,無法符合連續性量尺的要求,因此結果不佳。而分量表的總分的得分範圍比較廣,較接近連續量尺的特性,因此採用分量表總分進行CFA。分析結果也顯示以分量表總分分析的結果較佳。
我的想法:應該合理。又,可考慮用IRT分析以解決此問題。

另外,我請幾位同學針對我的報告給一些回饋,內容記錄如下:
優點:講述內容大致清楚、態度從容。
缺點/建議:
            (1)次面向的產生方式可再交代得更清楚一點。
            (2)可列出一段OTK教材與題目作為範例,以便聽眾提問時可以呈現。
            (3)德菲法流程圖的字太小,且沒有用動畫標示目前講解的流程,一直跳來跳去,聽眾難以立刻跟上。(我其實有用滑鼠指示目前講解的標的,但可能不夠清楚。另外,我沒有使用光筆的原因是我覺得不易平穩控制紅色光點的移動,因此沒有使用)
            (4)德菲法的流程圖可以全部解說完再跳到細節(如何進行單一回合的德菲法)。

謝謝大家提供的建議,下次報告時會留意。


4 則留言:

  1. 國小兒童注意力量表之隨機測量誤差及練習效應驗證的建議還包含:需確認測驗內容之效度(如:持續性注意力測驗的內容好像很偏重visual discrimination)。這邊我也稍作補充:國小兒童注意力量表作過CFA分析,結果還OK。我自己覺得應該是這5個分量表測的內容可以分得出來5個層面,但內容有些真的比較偏視知覺。如果是我自己的話,會想要再用VMI去評個案的視知覺/動作協調/視動整合能力。

    回覆刪除
  2. 3.在有練習效應的情況下,是否適合驗證再測信度?
    我的想法是練習效應和再測信度的驗證並不衝突,可同時檢驗,因為所想要驗證的目的不同。練習效應為檢驗是否因者過去經驗而影響測量分數呈現進步,是否有個趨勢存在。而再測信度為檢驗重複測量分數的穩定性。
    重測時間短時,練習效應可能會比較高(可能記憶造成的影響),但再測信度會比較高(穩定性較好)。反之,重測時間長時,練習效應可能會比較低,但再測信度會比較低(因為產生隨機測量誤差的因子變多)。

    4.測驗分數若為電腦評分,何來「施測者間信度」?
    我的看法為任何實驗都有實驗者效應,意指實驗者的行為、期待和特質(如新手vs.有經驗者)會影響到實驗結果。針對測驗分數為電腦評分,我想應該是測量inter-observer reliability,而非inter-rater reliability,因為不同觀察者在觀察個案在執行電腦測驗時,觀察者的行為、期待和特質可能會影響到個案的表現。

    回覆刪除
  3. 謝謝妳的建議!或許可看個案之自覺動作進步與滿意度之相關,但可能會有以下問題:
    1. 能力與服務之配對分析可能有困難。FIFE問卷中,自覺功能之能力選項與服務需求選項,僅ADL與平衡二項有相對應,其餘則無,因此再項目的配可能有困難(如:個案自覺影響最大的能力移動能力,但服務需求是中風知識衛教,此二者之相關性較低)除非是看整體的自覺功能進步平均數與滿意度平均數之相關。
    2. 非本研究主要目的。本研究主要為探討中風個案之自陳需求與滿意度,而非比較不同中風族群之需求或滿意度的差異,因此我暫不會再去做此項分析(除非審稿者有問)。
    3. 樣本數不足。較少個案之需求部分,由於僅個位數個案有選填,因此難以跑統計分析。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