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能治療的臨床情境,治療師常會觀察病人的參與度好或不好。一般傾向於認為治療參與度不好的病人預後可能不好。但臨床上很少以評估工具系統性地評估病人的參與度高低。我曾問過一些臨床治療師為什麼不評估治療參與度呢?得到的答案不外乎臨床太忙、治療參與度用觀察就知道了(意即不用評估)、評估了之後也無法改善。所以治療參與度到底需不需要評估呢?
讓我們換個方式思考吧!成長中的小孩需要測量身高嗎?應該很少人會說不用。小孩的身高也是過一陣子看就會長高,但是沒有測量就不知道長高多少,也難以確認是否有人身高特別高或特別低,更別說探討身高的影響因素、針對身高做出任何飲食、運動或作息上的調整了!因為沒有人知道哪些作法有助於提高身高,或抑制過度長高。
治療參與度也是這樣。如果不知道病人的參與度高低,怎麼去探討影響治療參與度的因素、提升治療參與度呢?再進一步說,如果病人來做治療的時候參與度很低,但是治療成效很好。那他的進步應該與我們提供的治療無關啊!
既然治療參與度可以幫助治療師了解這麼多事、做進一步介入,當然很需要評估囉!如果有興趣了解職能治療參與度如何評估,可以點選以下書目閱讀這篇論文發展的職能治療參與度量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