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1日 星期六

舊酒裝新瓶: 新手上路的第十個月

前情提要:十幾年前,我是一位大學剛畢業的菜鳥職能治療師,也是整個職能治療室的第一位職能治療師。就職後二週才有另一位資深同事加入。整個治療空間與器材是我們共同規劃、歸置之後才誕生的。由於一畢業就獲得建置部門的權利太過少見,我每月寫一篇新手上路的心得作為紀念。簡單說,就是一個從零開始的故事......(更多文章請參考舊酒裝新瓶:新手上路的第一 ~九個月)。

七到八月對學生來說是暑假,對工作者卻只是較為炎熱的工作天!突然懷念起有暑假的日子......

從求生存到求進步
從八月開始,我要代表復健科參與全院品質管理與提升的系列課程,並執行為期半年的改進計畫,最後還要作全院的書面與口頭報告。聽起來是個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工作,但想到可以將「職能治療管理學」學到的品質管理規劃實際應用於工作上,還滿期待的。

其次,小兒職能治療的制度已經大致確立,包含治療時間、請假規則、諮詢方式、病歷日誌的格式與內容。其中病歷日誌是我堅持要寫的。雖然撰寫病歷日誌頗為費時,卻很方便同事間溝通(註一),也方便回顧個案的治療項目與進展,跟家長溝通。雖然醫院沒有特別要求,但我還是依據臨床實習所受的訓練與要求,每次治療課結束都會與家長簡短說明這次上課的內容,讓家長了解孩子在職能治療室做些什麼(註二),也讓他們知道回家後可陪孩子做哪些回家練習 (home program) 。這段時間也可以討論家長對小孩的期待或教養問題。

多數家長很樂於與治療師討論,也有部分堅持己見或是聽不懂國語的外籍配偶,不太好溝通。對於堅持己見的家長,治療師只能善盡告知的義務。對於聽不懂國語的外籍配偶,我則會提供一些簡短的書面資料,讓她帶回去與家人分享,以免錯過重要訊息。

孩子的大玩伴
在提供小兒職能治療的過程中,有時會覺得自己像是「孩子的大玩伴」。就像黃春明先生的小說《兒子的大玩偶》所描述的:扮成小丑的爸爸換下裝扮之後,兒子就不認識他了!他只好再穿回小丑的打扮,兒子才欣然投入他的懷抱。職能治療師平常在治療室會穿白色長袖治療服、帶著口罩。來接受治療的小孩通常一個月之後,就會變得熟悉而開心地走進(或被抱進)充滿玩具的治療室。

然而就算在治療室內跟小孩建立了關係,只要拿下口罩,小孩立刻認不出眼前的人是誰了!明明一分鐘前還靠在治療師身邊撒嬌......不過,身為治療師,跟個案之間還是維持治療關係會是比較恰當的選擇吧!有時候,在賣場遇見醫院的個案,我也會猶豫要不要上前打招呼(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糾結?)。雖然每週在治療室見面兩次,在平常的生活就讓他們過著「平常」人,而不是需要復健的人,好像比較好?

成為臨床治療師,更需要想辦法提升自己
這個月開始,我可以使用公費公假參與在職教育課程了!真是很適合我的福利。在工作之後,花一整天在純粹的學習新知與思考、腦力激盪、快速記下豐富的筆記,並且有同業可以討論,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在學校的時間,多半是知識與技巧的「輸入」,工作之後則多是「輸出」。如果沒有適時地停下來思考、提升自己,很容易覺得自己原地踏步,沒有長進或職業倦怠。 

因此,我覺得理想的上班時間分配不應該全被病人佔滿。適時地預留時間查資料、閱讀新的醫療資訊、規劃部門的發展或制度調整、完成瑣碎的行政事務,才能使制度更加完善,提升服務效率與品質。

大學的管理學老師陳美津教授上課的時候,常提醒我們:「OT[職能治療師]不只是OT,OT可以是律師,也可以是會計師」(註三)。在臨床專業上,職能治療是與日常生活如此息息相關的職業;在行政業務上,治療師需要規劃部門發展、推廣職能治療,甚至需要開拓新市場,應該具備更多元的能力、有更大的彈性做更多的調適,專業才能蓬勃發展!

註一、明明在小兒職能治療臨床實習的時候覺得寫病歷日誌很花時間,開始工作之後卻是自己要求自己得寫。不然太容易忘記個案的治療活動和狀況了。而且我和同事的分工並沒有固定的個案名單分配(之前嘗試過,後來發現兩人單位不可行),而是誰現在有空就去接,再加上二人小單位需要輪流休假,常需要交接個案資訊。直接寫病歷日誌最省事!

註二、我在臨床時間最害怕與個案家屬/家長討論,因為常不知道要說什麼。但是現在不得不逼著自己按照「固定格式」說明當日治療活動、個案的表現、回家作業、再次確認家屬/家長有無覺得困擾的事。如果可以幫得上忙,就提供專業建議與諮詢。

註三、「OT[職能治療師]不只是OT,OT可以是律師,也可以是會計師」的意思是職能治療師可以視需求具備另一個行業的專長,也就是跨領域人才的意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