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991213專題報告心得

由於已參加過兩次專題報告,大概知道投影片的張數與時間的關係,因此時間掌握還好。
但還是有點緊張,講話速度很快(還講超過1分鐘),連做好的小抄都來不及看,漏掉了一些提綱挈領的重點,
所幸對主題不是很陌生,講起來還算順利。
最大的缺點有二:

一、未能凸顯發展新量表的必要性:
若現有量表有部分心理計量特性尚可接受,何需發展新量表?
下次報告,或許可考慮列出各量表的不足的表格,
使結果更為明顯。
有同學建議:是否應該先自己驗證現有量表的心理計量特性,再決定是否發展新量表。
而不要只靠文獻回顧判斷。
但,如此會耗費許多時間在驗證別人的量表。
若以掌握重要的不足,何需此舉?
例如:內容效度與建構效度受到質疑,測驗分數則不能適當地反應所預測量特質,
分數的高低便無法解釋特質的強弱了!

二、有時候投影片跳太快,雖然講到下一張,但是又想補充上一張的內容,
會在兩三張投影片跳來跳去。
這可能是對投影片內容不夠熟悉或是太過緊張,會漏掉一些該說的內容,
到下一張突然想到,才又跳回去,因此無法流暢地從頭講到尾。
所以,下次在上台之前,應多預留一點時間把內容再順一次,以免過於頻繁地切換投影片,讓聽眾看得頭昏眼花。


此外,老師表示:此次報告提及的量表(以DSM-IV為依據)很可能會在2012年DSM-V公布後被淘汰!
所幸,我並未打算採用這些量表當黃金標準。
如果能跟著DSM-V發展,畢業之前它應該還算新。
至於要怎麼突破身體症狀來提高內容效度、敏感性與負向預測值,就要好好思考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