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8日 星期五

OTK教材在測試過程中給受訪者的幫助

由於OTK問卷與教材的收案對象可以重複,
因此從這週開始已經有固定「客源」。
個人認為受訪者願意接受再測的原因,除了時間許可、覺得做問卷沒有什麼不好之外,
應該也認為能夠在訪談中多瞭解一些實用的職能治療資訊很不錯
尤其是問到受訪者很有經驗或很需要的項目,他們都會很熱心地分享經驗與建議(同時也提出目前的需求疑問),
甚至忍不住告訴我他們希望教材怎麼規劃最實用。
像是:「不用精美的圖片,只要告訴我你們可以有什麼服務、要怎麼取得、確切地點在哪裡就可以了!」
「我覺得服務內容對於剛住院的人來說很重要,不然我們一直跑去問儀器廠商要買什麼器材,也很麻煩。」
「我覺得你們應該規劃一下提供教材的時間,最好是在一做復健就由治療師主動告訴我們,不然我們也不知道要問誰。」
「那種介紹寫得太理論的話,實在沒有什麼用。有實際的例子可以幫助讀者理解,我覺得現在這樣很好。」

謝謝熱心的受訪者 :)
希望OTK教材與問卷對於接受OT的人有真實的幫助!

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二人以上同時收案的方法

最近請晟瑋協助OTK收案,因此發現協調兩個人的收案時間與排個案的時間是非常重要的議題。
因為如果兩個人協調得好,就可以錯開彼此收案時間,也不會重複收案,就能收到最多的個案。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採取了以下作法:
1.詢問所有臨床治療師適合的個案名單
2.依據名單確認個案/家屬是否願意受訪
3.以google文件(現在已改為雲端硬碟)登錄訪談名單(含同意受訪、繼續受訪與拒絕受訪),並記錄各個項目被訪談過的次數與人名。
4.以Dorpbox文件共享,分享新增/修改過的問卷與教材。
5.每週更新一次潛在受訪個案名單

除了依據治療師提供的名單訪問,我們也會當場找尋看似中風的個案/家屬,邀請他們參與研究。
目前的收案狀況都還不錯,也有多位個案表示願意繼續受訪。

唯一遇到比較大的困難是:由於部分個案為重複受訪,因此提供他們教材與問卷的時候需特別留意,
以免用到他們曾看過的教材與問卷。
目前想到的解決方法是:如果是第一次受訪的個案,就提供他們快要達人數標準(5人)的項目。
如果是重複受訪的個案,就提供他們還沒有個案看過的項目。

關於認知訪談的進度部分,由於個案的時間有限,一次只能訪談五個項目。
預計九月結束之前,可以完成核心價值(3個面向)與醫院生理(1個面向)所有項目的初次訪談。

最後,要謝謝晟瑋協助收案 :)

2012年9月26日 星期三

[認知訪談]當受訪者的反應與預期不符時...

最近進行OTK問卷和教材的測試,
預期受訪者在看完教材之後,會覺得問卷比較好寫,答案的正確率也會比較高。
但是訪談結果發現不一定如此。
因此我特地詢問受訪者:「為什麼您覺得沒有比較好寫呢」,
以及「在四個選項中,為什麼您會選擇這個選項呢?」
結果得到了滿好的答案。(紫色字表示為訪員的判斷或推測)
記錄如下:

為什麼在看過教材之後,問卷沒有比較好寫呢?
原因一、問卷的題目答案本來就很明顯了!
→不做調整。

原因二、我預期的正確答案和受訪者的經驗不符,因此受訪者反而困惑了!
→確認受訪者的經驗是否對職能治療有誤解。如果有,則設法說明。如果不是誤解,只是受訪者容易理解為其它意思,則修改教材與問卷。

原因三、受訪者沒有看懂教材或題目。
→確認受訪者是否在閱讀簡單的文字有困難。如果是,則考慮排除此位受訪者。如果是教材或題目的文字讓受訪者誤解或不易理解,則修改教材與問卷。

2012年9月25日 星期二

認知訪談的簡短心得

近日,我被訪談結果和收案規劃催著修改問卷和教材雖然有點壓力,
但是成果會定期地產出,感覺還不錯。

另外,我要謝謝那些願意讓我訪問的人,因為他們的修改建議讓OTK教材與問卷得以提升。
也謝謝那些沒有完成訪談與那些拒絕訪談的人,因為他們,讓我更珍惜願意讓我訪談的每一個人。

2012年9月24日 星期一

OTK教材,期待

今天訪談了兩位中風個案,意外發現他們很喜歡OTK教材,並且表示希望可以知道更多。
因為他們覺得如果早一點知道這些事,剛住院就不會那麼擔心了!
例如:職能治療有那些服務內容?中風之後要訓練的內容有哪些?職能治療的訓練目標是什麼?
甚至有個案表示:早點把做復健能達到的成效說清楚,才不會對復健有過高的期待。
他們的反應讓我覺得OTK教材是個案所期待的。
希望可以早點把OTK教材修改完成 。

2012年9月21日 星期五

共用Endnote共享資料

最近常和怡靜交換讀到的衛教文獻,
覺得彼此讀到的文章未來對各自的論文應該很有幫助。
因此,決定在Dropbox開一個共用Endnote,方便之後寫論文參考。

2012年9月20日 星期四

到底怎麼做才是真正的以個案為中心?

今天去測試OTK問卷和教材的時候,有一位家屬(高中教師)問說:
「你的教材裡面提到病人和家屬要提出自己的需求,
但是我對中風之後的恢復狀況又不瞭解,我怎麼知道要提出什麼需求?
為什麼不是治療師用他的專業評估之後,先告訴我中風之後的恢復情形、復健內容和目的,
再告訴我媽媽要加強什麼?」
個人覺得她的想法和我之前購買手機的經驗很相似。
當雙方資訊不對等的時候,讓接受的一方主動提問,他不一定有辦法清楚說出自己的需求。

她的回應讓我重新回顧了「以個案為中心」的意義。
我原本以為的「以個案為中心」比較像是看個案需要/希望什麼,就提供什麼。
當個案的需求/希望與治療師的專業有衝突時,就要設法「協商」,以達成治療共識。
然而今天訪談的內容,讓我覺得「以個案為中心」不是只有個案主動提問,
應該是治療師也要主動告知OT有什麼服務內容、個案的疾病可能遭遇什麼問題、目前個案的能力在哪裡、未來希望往什麼目標加強、短期目標是什麼(滿常有個案和家屬抱怨說治療師都不講可以恢復到什麼程度、要花多少時間復健)。
經由雙方主動的互動,讓個案/家屬能夠比較瞭解目前所處的情況、未來何去何從而有安全感,
治療參與度應該會比較好。


謝謝這位家屬提供的建議,讓我重新思考以個案為中心的意義,並且可以調整教材的寫法。
希望之後還能多訪問她幾次。

或許,「以個案為中心」就像是到一家異國料理店用餐,在不清楚這家店有什麼菜的情況下,顧客會非常需要菜單及服務生的說明與推薦,讓顧客可以安心選擇自己可能最喜歡的菜色。

2012年9月19日 星期三

五個步驟,提升教材可讀性!



上圖是前陣子老師分享的一篇文獻精華:如何用五個步驟有效提升教材的可讀性。
個人考量了中英文的差異,僅保留適用於修改中文教材的內容(註)。

這五個步驟需搭配作者精心開發的「確認文章難度低於五年級的方法」與英文版WORD使用。
作者開發的方法非常簡單:
1.每句少於15個字。
2.以主動語氣撰文。
3.使用常見的詞彙,避免少見或多音節的字。
英文版WORD可協助檢查文章中的被動語句比例與難度,但中文版WORD並無此功能。

個人覺得這篇有助於我提升OTK教材的可讀性。
但是這篇論文是應用在英文教材,有些內容無法適用。
例如:無法直接以WORD軟體判斷文章的困難度、句子簡短不代表用詞簡單(有時是因為寫得比較文言)。
另外,英文的15個字一句和中文的15個字一句的難度是否相等?
(英文字母有多音節,而中文一個字只有一個音節,或許可以把標準放寬到20個字一句?)
這個問題或許可以在認知訪談的時候,問問看受訪者的感受。

註、中文版WORD雖然沒有辦法檢查文章中的被動語句比例與難度 ,但第一個步驟又不適合刪除,因此保留原樣。只是,中文文章得人工手動檢查了!

文獻出處:Hill-Briggs, F., Schumann, K. P., & Dike, O. (2012). Five-step methodology for evaluation and adaptation of print patient health information to meet the < 5th grade readability criterion. Medical Care, 50, 294-301. 

SCI OTK論文被接受刊登囉!

今天得知SCI OTK的論文被接受刊登了,心裡鬆了一口氣!
謝謝審稿者提供的寶貴意見,
也謝謝老師在我撰寫論文與回覆審稿者信件時,提供修改建議。
之後就繼續努力囉!


2012年9月18日 星期二

[問題]OTK教材與問卷測試的受試者規劃

考量研究的可行性,目前的OTK教材與問卷的測試是找中風個案與家屬進行認知訪談,以補充內容不足、修改文字不通順之處,同時判斷教材對他們的重要程度。
之後則希望找國高中生測試全部教材與問卷所適合的教育程度。
個人考量中風個案與家屬不太可能熟悉OT的所有領域,
可能只能就黃底的面向補充內容與判斷重要性。
問題一、以上想法是否有疏漏?


問題二、小兒的部分,不知道能不能參考曾老師團隊的模式(或跟他們合作),把教材與問卷的訪談設計成自填的形式,
請家長帶回去填,下次來做治療的時候再帶來學校或醫院呢?

優點:可以補足小兒領域的重要性與內容
缺點:收案速度可能很慢



2012/9/14會談記錄-OTK收案規劃、PHQ-9英文摘要(2012/9/18更新)

1.OTK問卷與教材認知訪談的收案規劃(醫院與學校收案的規劃)
   是否醫院以外的教材全部都直接到學校收案?
   我的想法:由於中風個案與家屬並不了解OT所有領域,因此中風個案與家屬可能較適合填寫他們熟悉的面向(以便提供重要的內容補充與判斷教材是否重要)。


2.預計於明年參加國際研討會並發表海報或口頭報告以符合畢業條件。
   研討會名稱:Occupational Therapy Australia Conference
    時間:2013/ 7 / 24-26

    截稿日:2012/10/24
    →找其它的研討會參加。

3.暑期研究是否已經結束?

4.投稿學會研討會的英文摘要修改情形。
   →常不能理解老師表達的意思,也不瞭解學術論文的常模(那個段落應該要有什麼東西)。
   →對於老師的建議不清楚的地方要盡快澄清。
   →修改後可投稿(已完成投稿)
       e.g.1海洛因使用者的特性:應著重於本篇的個案特性(例如:臨床變項),而非廣泛的海洛因使用者的特性(通常有憂鬱傾向)。
       e.g.2羅序分析之後刪除不適合的題目:應補上題目的內容(例如:興趣低落),而非題號。因為題號對讀者沒有意義。

5.閱讀參考文獻之後,應思考要怎麼應用在自己的研究上:例如:Health literacy and public health: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integration of definitions and models.
 文中的架構是否適用於OTK題庫之發展?
*老師已提示與OTK題庫架構相關,就應往那方面思考。
*將題庫的題目與assess, understand, appraise, apply, health information配對,看看現有題庫是否需要補充那些東西。

2012年9月13日 星期四

衛教知識的取得過程與其影響



感謝老師分享了一篇關於衛教知識與健康行為相關的系統性回顧文獻。
雖然乍看之下不知道要先看哪裡,以及要往哪個方向看,
但是看完文字說明,再多看幾次圖片,
會發現這張圖包含了衛教的細節與架構。
細節包括獲得衛教知識的過程,架構則是衛教知識的影響(由近而遠),
甚至還將獲得衛教知識的過程與衛教知識的影響配對,組合出十二種解釋。
而這些解釋將有助於我說明OTK教材的重要性。
果然讀到一篇好的回顧型文獻,勝過讀多篇概念不同的文獻啊!

圖片出處:Sorensen, K., Van den Broucke, S., Fullam, J., Doyle, G., Pelikan, J., Slonska, Z., & Brand, H. (2012). Health literacy and public health: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integration of definitions and models. BMC Public Health, 12, 80.

來自不同星球的人:OTK問卷與教材認知訪談記錄

從上週開始進行OTK的問卷與教材的測試,方法是藉由認知訪談瞭解個案或家屬如何理解、看待我所撰寫的問卷與教材。
結果發現認知訪談真是一個有趣的研究方法,
大約就是學術領域的全民開講了!

以下列出幾個受訪者接受認知訪談時常見的情形:
第一型:對教材沒有什麼反應的人
1.同樣一段話,可能有2/3的人對於內容的理解沒有問題,有1/3的人各說各話 @@
   例如:請問職能治療主要是用什麼方式幫助病人恢復功能?
            (1)
藥物治療  (2)日常生活活動的訓練  (3)治療師按摩  (4)針灸   A認為復健之前要先針灸打通氣血再做治療,所以堅持選擇針灸。
   B認為每次治療師都有幫她按摩(PROM),而且她覺得做復健最重要的就是要按摩才會放鬆。
   C認為答案看起來很明顯就是(2),但是他都是看到別人在做那個訓練,他本人並不需要。
   D認為用刪去法刪完之後,就剩下(2)。
   E對於選項很困惑,頻頻確認OT是否開藥和針灸。
 
2.看完教材之後,覺得自己之前理解或是在臨床的經驗的才是對的,堅持己見。
    →例如:覺得OT只做手,PT只做腳。因此不能理解為什麼OT要讓個案練習推推拉箱和練習跨越障礙。即使看完教材,受訪者仍未被說服  orz

3.看完教材之後無法立刻類化到作答。
   →通常這類受訪者在第二次作答的時候,會一直回想自己第一次作答的答案(目前的研究設計是測驗→教材→再測驗),反而忽略剛才讀的教材內容。

第二型:自信心較低的人
1. 對於提供修改建議覺得很不好意思,覺得自己好像在找研究人員麻煩。
   → 訪員需一再強調:我們的研究就是要請他們給建議,不用不好意思。因為未來的問卷和教材還是要應用在個案與家屬身上。如果寫得讓他們看不懂,那也沒有什麼意義。

2.自認為書讀得不多,不敢給建議
→訪員需先告訴受訪者:如果覺得內容看不懂,就是寫的人沒有寫好,並不是因為他們書讀得不夠多。因此如果他們有任何修改建議,都歡迎盡量提出來。因為我們的研究就是要請他們提供建議。

第三型:其它
1.全部快速閱讀、快速作答,鮮少提供修改建議。
→雖然可以訪談得很快,但是我總覺得在認知訪談的第一回合就遇到這樣的情形,似乎收穫有限。

2.一直岔開話題聊天
   →只能想辦法拉回來。

3.非常認真閱讀、提供許多寶貴的修改建議,適合多約幾次。
→這種人當然有,但是不太多。由於他們會認真閱讀所有內容並提出自己的想法,對於修改問卷與教材很有幫助。


可以了解受訪者的作答歷程是一件滿好玩的事,因為他們的理解和聯想力,往往超出我的想像。
但是,要如何寫到讓多數人正確理解我想表達的意思,真是一項大課題。
只能邊寫邊測試邊改囉!

2012年9月12日 星期三

撰寫英文摘要的心得

今天花了不少時間撰寫投稿學會研討會的英文摘要。
一開始是逐句從中文摘要翻譯過去,但是總覺得句子看起來很不像英文的寫法。
但是前言的部分並沒有找到很相似的句子可供模仿,所以還是寫得卡卡的。

從方法之後就容易一些,因為可以從Medline搜尋相關主題的文章摘要來借用。
例如:搜尋(item difficult$ AND ability).ab.以尋找確認試題難度與個案程度相符、當試題難度和個案能力沒有配對的時候要怎麼寫。
搜尋(Rasch AND rating scale model).ab. 以尋找如何交代自己使用的統計軟體與模式。
雖然最後組起來還是有許多值得改進之處,但是發現別人能夠把自己想寫得內容表達得很清楚,
總是會有:「啊!原來是這樣寫啊!」或是「這樣寫好多了!」的感覺。
看來Medline的功能還包括英文論文寫作句型參考呢!

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

101年度上學期課表



1





2





3
英語會話




4
英語會話




5





6


健康與疾病之調適


7


健康與疾病之調適


8


健康與疾病之調適


9
有氧

瑜珈


10
有氧

瑜珈




備註、
1.
未列入課表的課:進階獨立研究三。
2.
粗體字表示是學校的正規課程。
3.預計每週安排4個半天收案。

2012年9月10日 星期一

比較以RSM與PCM分析PHQ-9的結果

下表呈現的內容是以RSM與PCM分析PHQ-9的結果。
紅字處為PCM與RSM的差異,而兩種分析模式的結果差異並不大。
此外,以PCM分析的結果發現有兩題有disordering的問題。

由於PHQ-9每題的選項都相同,因此個人覺得以RSM分析即可。
是否刪題
不刪題

刪除第一題
分析模式
RSM
PCM

RSM
PCM
題目難度
±1
±1

±1
±1
個案程度
-54
-54

-54
-6~4
Infit/outfit
第一題的infitoutfit超出標準 (infit=1.45, outfit=1.69)
第一題的infitoutfit超出標準(infit=1.47, outfit=1.77)

皆符合標準
皆符合標準
Person reliability
0.87
0.87

0.87
0.87
階難度
0/  -2.46/  1.09/  1.36
第一和第六題有disordering

0/ -2.68/ 1.09/ 1.59
第六題有disordering


2012年9月6日 星期四

本週預計要跟老師討論的內容(更新)

1. Proposal大綱(今天寄出)

2. PHQ-9的分析結果(共有569位個案。以Winsteps做RSM分析,因為每一題都是四點量尺)
    ◎不刪題的結果:
        題目難度範圍於±1之間,個案程度範圍為-5~4之間。
        PERSON RELIABILITY =  .89
        僅有第一題的infit和outfit超出標準 (infit=1.45, outfit=1.69)
        階難度為     .00/  -2.46/  1.09/  1.36
   ◎刪除第一題的結果:
       題目難度範圍於±1之間,個案程度範圍為-5~4之間。
       PERSON RELIABILITY =  .88
       所有題目的的infit和outfit皆符合標準(介於0.6~1.4)
       階難度為     .00/ -2.68/ 1.09/ 1.59
  →以PCM分析看看,可能結果更好。
  →目前結果在邊緣(person reliability =0.87),不一定適合寫成論文。而且PHQ-9的主要功能為篩檢,驗證的價值可能不易凸顯。
 
3.OTK測試遭遇的問題(詳部落格所述)
  (1) 認知訪談的個案需要很好的認知能力
  (2) 一個項目應該要包含多少題數?
  (3)收案對象的規劃(是否需IRB或學校公文)
  (4)測試人次需增加,因為個案閱讀速度比預期慢。

4.確定選課:進階獨立研究3、健康與疾病之調適

2012年9月5日 星期三

2012/9/5 OTK施測流程測試記錄

A.本次測試的內容:修正後的施測流程是否更為省時?
原本設計的施測方式:先完成一個項目的作答與訪談,視受訪者的作答速度而調整之後的流程。如果受訪者的速度快,則讓受訪者一次填寫完三個項目的問卷再訪談。如果受訪者的速度慢,則維持一次一個項目的作答與訪談。

測試結果:受訪者會因為看了好幾個項目與教材之後有些混淆,在訪談時不易清楚作答。

決定:改回完成一個項目的作答與訪談之後,再繼續下一個項目的作答與訪談。

B.本次施測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與解決方式/決定
問題1.問卷與訪談單設計不好用:將問卷和訪談的內容釘在一起,訪員在進行認知訪談的時候,常需要翻回前頁讓受訪者回顧問卷與教材的內容,有點不順手。
解決方式:問卷和教材釘在一起讓受訪者翻看,認知訪談的記錄單則單獨一張,由訪員自己填寫。

問題2.施測時間有可縮減之處:按照原本認知訪談的指導語,受訪者需先作答問卷、閱讀完教材之後才接受訪問。但詢問受訪者對於問卷與教材是否有看不懂的地方,他們常需從頭到尾再看一次,以確認問題。花費時間較多。
解決方式:在問卷與教材的指導語上增加:「如果您在作答或閱讀的過程中有看不懂的地方,請用藍筆在那一段文字下方畫底線。我們會在您完成作答與閱讀之後,一起討論這些地方。」

問題3.請受訪者標示問卷內容不清楚的地方,是在第一次作答時執行或是第二次?
決定:在第二次作答時執行。原因有二:一、可瞭解閱讀教材是否有助於作答:受訪者在閱讀教材之後,原本第一次作答看不懂的地方可能就看懂,或就更混淆了。因此可藉此澄清受訪者對於教材與問卷的理解情形。二、可以同時得到二次作答的感想:受訪者依據第二次作答的情況回答時,通常會比較自己在第一次作答的感受,因此可以兩個都問到。

問題4.受訪者的回答離題:由於受訪者對於OT的概念並不清楚,因此常覺得「反正講的都是跟復健/職能治療相關的東西」,因此容易回答出跟復健經驗或OT相關,但是跟當下正在討論的項目不太相關的內容,而拉長訪談時間。
解決方法:一發現受訪者離題,就要立刻設法拉回主題。

C.其它發現:原本預期受訪者在閱讀教材之後,作答速度會增加。但是後來發現受訪者發現教材所說的內容和他們熟悉的情況/之前的認知有落差時,作答會顯得猶豫。例如:OT不是只做上肢、OT原來有精神科的部分。

2012年9月4日 星期二

OTK訪談流程第一次測試

今天下午第一次到生理OT測試OTK教材與問卷,
測試目的有4個:
1.測試訪談流程是否順暢:目前的施測流程為「填答一個項目的問卷→閱讀教材→再次填答問卷→認知訪談」。一個項目的訪談流程完成之後,才進行下一個項目的訪談流程。
2.認知訪談:確認個案/家屬看得懂教材與問卷,並提供教材與問卷的字詞修改
3.時間估計:測量各個項目的施測時間/測試30分鐘可以問幾個項目(預計可完成6-7個項目:2個共通項目,4-5個個別項目)
4.確認教材與題目有良好地配對

本日受訪人數為2人,一位個案,一位家屬。
測試結果如下:
1.訪談流程:流程大致順暢,但個人覺得讓受訪者重複「作答、閱讀、再作答和受訪」的流程,可能會浪費一些時間,
也會讓訪員與受訪者手忙腳亂,因為一直在翻頁。
→預計的調整方式:先讓受訪者完成一個項目,判斷受訪者的作答速度快或慢。
如果作答速度快,則一次給受訪者三個項目的問卷,之後再分別進行每個項目之後的流程(閱讀教材→再次填答問卷→認知訪談)。

2.認知訪談:本日邀請的二位受訪者差異很大。第一位受訪者(家屬)閱讀的速度很快,作答結果完全正確,並且表示教材與問卷都看得懂,僅提供2個選項的修改建議。第二位受訪者(個案)閱讀速度很慢,即使出聲讀出來,作答結果也不完全正確,而且無法完整瞭解教材與問卷的意思,但無法提供修改建議(因為他會一直顧左右而言他)。
→後續作法:繼續測試。

3.時間估計:很順利的訪談狀況下,最短的短項目費時約2.5分可完成一次訪談流程,最長的項目費時約6.5分鐘。一般長度的項目則約花5分鐘完成。因此,在非常順利的狀況下,半小時只能完成5個項目的測試(含訪談前後的說明)。
→後續作法:再測試2-3位個案的作答時間,再重新估計預計收案人次。

4. 確認教材與題目有良好地配對 :第一位受訪者在閱讀教材之後重新作答,作答速度明顯提升。但因為她第一次的作答全對,因此只有口頭詢問她是否覺得看完教材之後比較容易作答。第二位受訪者思考歷程有些跳躍,而且在閱讀教材之後仍是依照過去經驗作答,答對率不增反減。個人認為第二位受訪者的反應應該不常見,但無法確定。
→後續作法:繼續測試。

2012年9月3日 星期一

[問題]如何判斷文本的適合閱讀對象(教育程度)

聽完賴金雪老師的PROMIS演講之後,我又重新查詢了教材的適用教育程度的相關資源,
並打電話詢問國立編譯館與國立教育中心是否有類似的資訊,得到的結果是:曾經有人負責衛教教材發展的計畫,但是他退休之後計畫就終止了!
同時,我也寄信詢問師大語言中心是否有判斷教材難易程度的方法,目前尚未得到回應。

文獻查詢的部分,目前查到的資料比較多是以個案的語言測驗結果判斷其語言閱讀理解能力,
但沒有找到如何判斷文本適合哪種教育程度的人閱讀。
此外,我對於識字程度 (literacy level)是否可以代表受訪者的教育程度仍有些不確定。
目前有查到研究支持:當學生的識字程度越高,閱讀理解能力越佳,因為他不需要花時間辨識字形字義。
但是也有遇過可以朗讀文章,但是不懂文意的個案。(最切身的例子就是看英文文章時,每個字拆開來都看得懂,合在一起就看不懂了)
因此用識字能力判斷受訪者的語言能力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