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進行OTK問卷和教材的測試,
預期受訪者在看完教材之後,會覺得問卷比較好寫,答案的正確率也會比較高。
但是訪談結果發現不一定如此。
因此我特地詢問受訪者:「為什麼您覺得沒有比較好寫呢」,
以及「在四個選項中,為什麼您會選擇這個選項呢?」
結果得到了滿好的答案。(紫色字表示為訪員的判斷或推測)
記錄如下:
為什麼在看過教材之後,問卷沒有比較好寫呢?
原因一、問卷的題目答案本來就很明顯了!
→不做調整。
原因二、我預期的正確答案和受訪者的經驗不符,因此受訪者反而困惑了!
→確認受訪者的經驗是否對職能治療有誤解。如果有,則設法說明。如果不是誤解,只是受訪者容易理解為其它意思,則修改教材與問卷。
原因三、受訪者沒有看懂教材或題目。
→確認受訪者是否在閱讀簡單的文字有困難。如果是,則考慮排除此位受訪者。如果是教材或題目的文字讓受訪者誤解或不易理解,則修改教材與問卷。
為什麼看完教材之後,作答的正確率不一定提升?
原因一、
我預期的正確答案和受訪者的經驗或期待不符:受訪者通常很容易受例子影響,以為例子就是全部的可能。例如:無法接受代償的例子包含以輪椅代步。因為她認為:如果一輩子都坐輪椅,那跟沒有做復健有何不同?
→我已將例子改為以長柄刷協助洗澡,以提升受訪者的接受度。
原因二、受訪者的作答受到指導語影響:原本的指導語是「以下是和職能治療有關的選擇題,每一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請您依照自己的經驗或知識作答。」但是有二位受訪者表示:當出現以上皆是的選項的時候,他們會不確定要選前面的一個選項或是以上皆是。
→我已將指導語改為「以下識和職能治療有關的選擇題。請您依照自己的經驗或知識,選出一個最好的答案。」
原因三、受訪者沒有讀懂教材內容。
→確認受訪者是否在閱讀簡單的教材有困難。如果是,則考慮排除此位受訪者。
原因四、
受訪者沒有看懂或看完題目就作答。
→確認受訪者是看不懂或是看太快而答錯。如果是看不懂而答錯,則進一步確認是哪裡看不懂,以便修改題目/選項。
當然,最壞的可能就是:我的教材和題目的連結太弱,
以致於他們無法從閱讀教材中獲得更多訊息。
由認知訪談的過程,可以發現大家對於同樣一段話,可能有各種不同解釋。
瞭解大家的想法是很有趣的過程。
希望我能夠將教材與問卷修改得淺顯易懂,讓多數人理解到的意思和我想傳達的意思盡可能相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