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9日 星期一

影響OTK衛教成效之可能原因(10/29更新)

最近在測試OTK教材的內容是否有助於作答時,
發現有一些個案再看完教材之後的作答並沒有比較適當,儘管他們能夠瞭解教材的內容。
透過認知訪談,我發現可能有2個原因:

1.時機不適合:受訪者不能接受不良的預後。
   例如:住院個案明白表示自己還不能接受疾病的後遺症,因此認為職能治療不需要包括代償與維持現狀的治療。

2.對預後沒有概念/不願接受:
   例如:家屬表示既然是治療,就應該要恢復。因此不能接受代償與維持現狀的概念。

3.與現實不符:受訪者認為自己接受的職能治療和教材的說明不同。
   例一、職能治療師並沒有針對個案的生活作息給意見(通常在精神科比較會針對個案的作息給建議)。
   例二、職能治療師沒有針對個案的興趣或職能提供治療活動。例如:要求病人做推拉箱、轉手腕、豆豆板的活動。(個案與家屬表示:他們認為那些東西應該對治療疾病有幫助,但是那並不是他們的興趣)
   例三、職能治療師常讓病人練習桌上的活動與ADL,較少訓練下肢動作(雖然可能是練習軀幹的穩定,但是個案/家屬無法體會)。因此受訪者堅持認為職能治療只重視手和自我照顧。



關於原因1,可能要等個案快出院時再提供相關衛教。
但是,有些個案/家屬即使在個案中風後一年,仍然認為中風總有一天會痊癒。
所以到底什麼時候是比較適當的告知時機,還需要想想。

關於原因2,通常是個案/家屬對於預後沒有概念或是不願面對不能痊癒這件事,
所以認為接受職能治療是為了加強患側,並且期待患側總有一天會好。
我認為強迫他們接受事實有些殘忍,但是讓他們抱著錯誤期待而後認為做復健沒有效,
也不是一件好事。
因此,還是要讓門診的個案/家屬瞭解這件事。

關於原因3,我覺得比較難克服。
一方面是臨床現況就是如此,當治療師同時要服務多位個案時,
不太可能做到個別化的治療,也沒辦法照顧到這麼廣的層面。
另一方面是治療器材有限,治療師不太可能為10個人準備10種治療器材。
因此,「職能治療關心個案的全人」、「以個案的興趣或職能設計治療活動」比較像是職能治療的理想,不容易全部實現。
所以,要說服受訪者接受這個概念嗎?
◎如果告訴受訪者這些概念,好處是讓他們瞭解職能治療的願景,壞處是他們會質疑治療失能力不足而影響醫病關係,也會懷疑OTK的可信度,不利於知識傳遞的效能。
◎如果不告訴受訪者這些概念,好處是讓他們安於現狀,壞處是他們會繼續以為職能治療就只做手、只關心ADL,而不知道提出自己的需求以尋求專業協助,可能延誤介入時機。

附帶一提:之後做SK的研究,可以調查一下中風個案/家屬的病識感。例如:有多少比例的人認為中風總有一天會好,或是恢復到他們期待的程度,以作為發展SK的支持。

2 則留言:

  1. 「明知故犯」用詞不當
    觀念/知識的傳遞,也有瓶頸

    您可彙整「影響OTK衛教成效」之可能原因,可做為後續「克服/挑戰」的重點。

    「時機不適合:受訪者不能接受預後或『對預後沒有概念』。」『對預後沒有概念』與「時機」似無關聯。且『對預後沒有概念』之語意不清。

    回覆刪除
  2. 『所以,要說服受訪者接受這個概念嗎?
    我不是很確定.....』
    您須提出您的考量重點(列出優缺點與依據)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