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31日 星期四

有趣的記憶力與注意力測驗

今天在網頁看到一個有趣的記憶力與注意力測驗:
http://flashfabrica.com/f_learning/brain/tw_brain.html
一開始會看到圖一1秒鐘,接著會看到圖二。
在看到圖二時,必須按照數字的順序,由小到大點選圓圈。
越後面的題目,需要記住的數字就越多。
最後,電腦會依據答對的題數(或許還有反應時間)計算「大腦年齡」。

圖一


圖二

我覺得這個遊戲跟恩琦在使用的CPDT有點類似,都是要記住數字。
但是與CPDT不同的地方是:這些數字的位置會改變,而且所有數字只會一起出現1秒鐘,
因此需要「瞬間記憶」與高度專注才能拿到高分。

另外,這個測驗的練習效應很大。
二次測驗分數可以差7-10分,因此如果要測到真正能力的改變,可能需要測試很多次。

有興趣的人可以玩一下囉!
說不定可以得到設計認知測驗的靈感哩!


2013年1月30日 星期三

20130129論文寫作課程記錄-中風對於個案與家屬之影響


I.        寫作技巧
              A.      段落層級
1.      字句:
a.      用詞應以常見為原則。反例:致殘、心理痛苦、認知活動受限。
b.      結尾句應與該段落內容相關,無須提出新論點。例如:主題為「中風對於個案與家屬之影響」,就不需提出改善中風影響的方法。
c.       提出一般名詞時,需解釋其定義。
d.      語意需完整清楚:例如:previous finding……。若前文未交代有何發現,則不適合提出”finding”之詞。
e.      用字需精簡:例如:not sufficient small
*
投稿期刊之論文之內容宜精簡,撰寫研究計畫則適合寫得較為完整。
2.      結構:
a.      提出理論架構時,需註明出處。
b.      應避免以巢狀格式撰寫論文:原因有二:(1)讀者易混淆。(2)讀者無法理解為何有些內容交代得多、有些交代得少。
*
巢狀格式:一、二、(一)(二)(三)三、。
c.       避免用隱喻的方式呈現各段落之連結。反例:第一段用一、二、三標示,第二段用首先、其次、再其次。
d.      描述性的內容(例如:前言與方法)只需掌握常見架構,交代清楚即可。例如:採用ICF架構介紹中風對個案與家屬造成的負擔。
3.      思考判斷:
a.      不需詳細解釋不重要的內容。
反例一、於「中風對於個案和家屬的影響」的段落中討論造成中風後憂鬱的原因。
反例二、於「發展發展適用於中風個案之BI-3」的論文中討論中風對家屬的影響。
*
過份著重於枝微末節之事易影響效能。
b.      應避免錯誤的推論:例如:個案之經濟狀況不佳會造成中風後憂鬱。
c.       應避免只適用於少數人的論述:例如:中風會造成個案之經濟狀況不佳。(中風個案通常年紀較大,可能已無須工作)

2013年1月29日 星期二

20130128會談記錄-研究計畫之撰寫


I.      研究計畫-研究三(比較二種適性教學應用於OTK衛教之成效)
A.    Hopkins Rehabilitation Engagement Rating Scale是否適合OT
1.     適合。因為是詢問治療師個案之活動參與情形,且量表簡短。
2.     不適合。因為內容可能不適合OT例如:第4題(個案覺得自己有需要接受復健,並且覺得接受復健有助於恢復)之題目與參與度較不相關。
應改用其它參與度問卷,例如:the Rehabilitation Therapy Engagement Scale,內容較為完整。
*此量表共15題,每題皆為0-1-2-3計分,分數越高表示此特質越明顯。但尚無完整項目可供參考,需寫信詢問作者。
B.    中風個案與家屬之衛教成效是否適合合併分析?
1.     不適合,因為個案與家屬之表現/反應可能有差異。
a.      採用此法的優點:使分析結果單純、亦可比較個案與家屬之差異。
→分析結果不一定單純。
b.     採用此法的缺點:需要2倍之受試者,才能達到統計檢定力之要求。(42位個案、42位家屬)
2.     適合,因為本研究邀請之個案認知能力較佳,應可合併分析。
a.      採用此法的優點:所需受試者數較少。
b.     採用此法之缺點:分析結果較難解釋。
→若有證據顯示衛教個案與家屬之結果相近,即可說服讀者此研究適合合併分析。

2013年1月26日 星期六

OTK研究計畫之前言佈局(重整版)


以下內容為重整過之OTK研究計畫之前言。
我將OT之定義不清的部分減少並移至個案不瞭解OTK原因之一。
請大家再幫忙看一下這樣的前言佈局是否適當囉,謝謝。

第一章之主題:OTK簡介
 I. 提供背景知識
    A. OT是什麼?
    B. OTK是什麼?
II. 強調研究主題之重要(有重要的問題待解決)
    A. OTK為什麼重要?
    B. 需要瞭解OTK的人(個案與家屬)是否瞭解OTK?
        1.若不瞭解,為什麼不瞭解OTK?
             -把OT定義分歧移至此段
    C. 不瞭解OTK的後果為何?
III. 本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A. 本研究如何幫助個案與家屬瞭解OTK?(簡述)

2013年1月24日 星期四

[問題]如何介紹目前尚無定論之概念?

本週在撰寫研究計畫(發展OTK教材與測驗)時,我遭遇了一個問題:應該如何介紹分歧的概念。

在研究計畫的第一章,我需先介紹職能治療,並提出目前對於「職能」的定義與用法。
然而職能的定義尚無定論,職能治療師運用職能的目的亦不盡相同。

此差異造成職能治療師對於損傷程度與人口學變項相近之個案之治療目標與方式不同,
也影響個案與家屬對職能治療專業之理解。
既然我提出了這個問題:「沒有共識」,就得設法繼續把話題接下去。
目前想到的可能「接法」有3種:

1.設法找出共識
   →此作法看似最接近我的作法:邀請專家,而後彙整專家之意見。
       然而,我邀請專家的主要目的為找出職能治療的服務內容、場所、流程,
       並非請專家針對「職能」的定義與用法討論,
       因此,此作法可能不適用於我的研究。

2.選出一個自己可接受的說法:(1)列出全部,再解釋選擇此解釋的原因。(2)不解釋,直接找有力的文獻支持,而後採用。例如:WFOT、OTPF、Willard & Spackman's occupational therapy。
   →OTK研究中僅有教材的一部份提到職能治療的定義,並解釋職能的意思。
       因此可考慮採用此作法的(2)。
       然而,若採用(2),就不容易接到下一段為什麼個案與家屬不瞭解職能治療了!
   
3.提出比其他人更好的解釋/說明
   →現階段尚無能力進行此作法。

我會再找看看有無合適之參考文獻(介紹尚無定論之概念的寫法)。
若大家有任何建議,都歡迎提出。謝謝。

英語測驗之應試技巧:從最後一題開始寫

昨天參加了研究生線上英文的分班測驗,
發現自己無法全神貫注地作答2小時。
今天與其它參與分班測驗的人討論,他們表示測驗長度還在他們可接受的範圍。
此外,其中一人甚至從最後一題往前寫,
因為越後面的題目越長也越困難,需要較高的專注力。
所以,他採用「倒吃甘蔗」的方式,
先寫困難的,再寫簡單的,
情緒上比較不會緊繃。
這個作法或許可以用在之後的期中考,以避免在考試時分心。

2013年1月22日 星期二

20130122論文寫作課程記錄


I.        寫作技巧
A.      段落層級
1.      英文文法(A the 的差別):the表示有特定的對象,a則無。例如:a comparison between BI and FIMlimiting the number of variables in a scale
2.      同一概念的詞彙不宜混用:例如:items variables
3.      段落的結語與章節的結語應區隔。
4.      文中第一次提到文章縮寫後,後文皆須以縮寫表示相同概念,以免讀者混淆。
5.      使用一般名詞與專有名詞之差異:使用一般名詞時須加以解釋以便讀者理解,使用專有名詞時則假設讀者以對此概念有所理解,因此不一定特地介紹其定義。
6.      應避免撰寫邏輯之跳躍:讀者無法自行體會作者之隱喻。例如:daily functions意為BADLIADLflexible thinking and adapting to complex environments為執行功能。
7.      提出論點之後需加以解釋。例如:執行功能障礙會造成個案無法於社區中獨立生活,因為……
8.      結尾句不適合提出與前文無關的結語。例如:執行功能障礙會造成個案無法於社區中獨立生活……執行功能障礙不利於個案之生活品質、提高醫療支出。(畫底線處未能連貫)
9.      圖表之標題應簡單明瞭:
例一、樣本不同年級族群之男女生人數百分比例表
例二、國小兒童注意力量表(改用縮寫)之前後二次評估結果、練習效應、再測一致性與最小可偵測之變化值檢驗結果

2013年1月21日 星期一

以認知訪談的方式分析自己之閱讀理解情形-以 Educational needs of patients with a stroke and their caregiver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為例

判斷一篇論文是否適用時,可分為三個階段:閱讀標題、閱讀摘要與閱讀內文。
若可越早發現文章不適用(例如閱讀標題),越節省閱讀時間。
以下為以類似認知訪談的方式剖析自己在閱讀下列這篇文章時為何一開始會認為它與OTK有關,並釐清自己卡住的關鍵,以提升理解與判斷力。
Hafsteinsdottir, T. B., Vergunst, M., Lindeman, E., & Schuurmans, M. (2011). Educational needs of patients with a stroke and their caregiver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85, 14-25.

標題 Educational needs of patients with a stroke and their caregiver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原本的想法:「教育資訊之需求」與「教材對個案之重要性」相關、「中風即表示個案之需求與復健相關」。

修正後:需求確實可能與重要性相關,但中風者之問題包含多個層面,未必與復健相關。即使與復健相關,也非針對職能治療,故與OTK之關連不大。


20130118會談記錄-proposal、選課、閱讀理解澄清(1/21更新)


I.        Proposal 之撰寫
A.      其它問題:題庫之再測信度與建構效度之驗證應如何進行?
1.      再測信度:目前查到的作法為間隔2-7週、1個月、7個月再進行施測,二次施測中間不做任何處理。
*
優點:可行性高。
  
缺點:二次時間間隔過短,可能為個案背題目而影響施測結果。間隔較長,則個案流失率較高。
→1個月左右皆可。
2.      建構效度:之前規畫採CFA驗證建構效度,但由於個案無法填完所有題庫,故考慮將題庫拆為N個小題庫,再以Rasch分析之等化方式整合分析結果。但每個小題庫僅有270/N 人填寫,估計誤差可能過大。
→可行之作法:
(1)
使用CFA:獨立分析OTK之各個面向是否為單一面向,則無須考量那些個案填寫那些面向。
  *
缺點:無法將各面向間的相關納入分析。
→使用CFA無法確認題庫之面向數,或改用EFA。

(2)
使用Rasch analysis:若將題庫拆為N個小題庫,每位個案分2次填寫完一個小題庫(400/N題),以提升共同題被填答的次數(共同題可被填答270*2/N次)。當N=3,共同題被填答180次。
  *
缺點:題目被填答之次數仍不足、第二次作答內容可能受第一次作答之影響。
→多面向驗證之可行性不高。

2013年1月17日 星期四

20130115論文寫作課程記錄


I.        寫作技巧
A.      段落層級
1.      圖示與文章內容的程序應一致。
2.      語意表達需清楚完整:應留意各段落有那些東西、如何前後連貫,使讀者掌握文章內容。
例一、作者依據研究一的結果修改OTK架構並撰寫OTK教材與題庫。
   
→應說明如何修改架構、修改那些內容、如何撰寫、如何連結教材與題庫,以使讀者知道各步驟的連結,也方便自己依據此步驟進行研究。
例二、驗證OTK題庫之初步心理計量特性。
   
→應列出欲驗證那些心理計量特性。
例三、本研究之樣本數不足。
   
→本研究中,嚴重動作損傷之中風個案數不足……
例四、嚴重上肢動作損傷之中風個案之復原是否能夠預測
   
→應說明欲預測那些事情,例如:動作恢復程度。
3.      應先界定欲討論的範疇,再以合適的文字陳述。
4.      同一段之討論範疇(scope)/論點宜一致:
反例一、前半段為研究途徑,後半段為理論。
反例二、Clinical variables are often used as the prediction of UE motor recovery.←→Little attempt is made to investigate the prediction of UE motor recovery by clinical variables.
5.      主題句應呈現主要欲呈現之內容。

2013年1月15日 星期二

八大核心研究能力自評 2013.1(更新)

今天論文寫作課程中,老師問到我目前的學習瓶頸,
又提到可以用論文寫作檢核表確認自己的問題。
於是,我想到去年老師曾建議我們製作八大核心能力的雷達圖,並希望我們一年後再評。
現在學期剛結束,正好檢核一下自己的八大核心能力。
為了與去年對照,我也同時呈現去年的結果。

與去年相較,閱讀、研究設計、統計與寫作是我自覺沒有太大進步的能力。
研究方向因為開始撰寫proposal,因此變得比較明確。
時間管理也漸漸摸到一些竅門,但還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因為我還是不太會同時處理2件事,也不太會利用零碎時間。
溝通與團隊經營(註)的部份,我自覺在擔任服務一的助教時,從大一學生的身上學到許多寶貴的經驗,
例如如何參考學生的反應調整教學/溝通方法與進度、如何建立團隊的默契與向心力、進而擴大團隊的合作範圍。
謝謝他們給我這麼好的練習機會。
希望自己能夠在持續練習之後,各方面都有些進步。

註、「團隊經營」的部份,去年的名稱為團隊建構。但我覺得經營比建構更適合現在的我,因為我並沒有真正建構團隊,只有練習如何使一群人從不認識到可以分工合作,因此將名稱改為團隊經營。

2013年1月12日 星期六

中風個案與家屬的衛教需求已有系統性回顧的文獻!



Hafsteinsdottir, T. B., Vergunst, M., Lindeman, E., & Schuurmans, M. (2011). Educational needs of patients with a stroke and their caregiver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85, 14-25.

剛看到Hafsteinsdottir等學者於2011年發表的系統性回顧論文,以為這篇文章簡直幫我把proposal的研究一完成了!
因為作者系統回顧了2009年一月之前關於中風個案與照顧者之衛教資訊需求,搜尋的資料庫包含Medline, CINAHL, Embase, PsycINFO和Cochrane library。
最後,得到21篇文章並進行彙整。

後來發現這篇文章是針對中風個案與照顧者的一般性資訊需求,
例如:中風的徵兆、危險因子、壓力與情緒處理、身心功能障礙、財務問題、病後健康的健康維持。
但是我的論文則是調查中風個案與照顧者的OTK需求,
論文的焦點為OTK,而非中風者所需的廣泛需求。
因此還是有價值的。
當然,這篇文獻可以當作日後發展教材的重要參考文獻啦!

2013年1月10日 星期四

成就測驗如何驗證再測信度

今天在規畫OTK題庫之心理計量特性驗證時,想到一個問題:
成就測驗是否適合驗證再測信度?
再測信度的定義為在受測者能力沒有改變的一段時間內,評量受測者二次並計算評量結果之相關性或一致性。
但是,成就測驗的題目可能使受測者於填答過程中提升受測者對測驗內容的理解,
受測者也可能在回家之後自己找答案、或是背答案、背解題方式、或練習效應,
這些都會造成評量結果改變。
所以,應該如何驗證成就測驗的再測信度呢?
以下是目前找到的文獻的驗證方法:
1.調換題目順序或題號。
2.拉長再測時間。(但不超過半年)
3.改以複本/折半信度代替再測信度。

若還有找到其它驗證方式,會再補上。
也歡迎大家提供想法,謝謝。

2013年1月9日 星期三

課堂報告之注意事項

今天是課程的期末報告。
雖然多半是不同領域的研究,但聽報告的過程中仍給我不少啟發與提醒。

1.報告者講得越複雜,聽眾越聽不懂:報告者需盡可能深入淺出地說明,並且從頭到尾需維持文章的一致性,才能使聽眾瞭解報告內容。

2.如何把一項研究紮實又有趣(至少需吸引聽眾注意)地呈獻給大家,需要下很大功夫:通常報告內容越紮實就越無趣,若從頭到尾都是說理而沒有實際例子,聽眾難有共鳴。

3.研究主題應該盡可能明確:題目太大或是沒有把話說完,會使聽眾很困惑。例如:探討老人之出院轉銜。應把題目聚焦至出院轉銜的那一部份,像是情緒調適、壓力調適等。

4.確認課堂要求再準備報告:從報告的結果來看,許多人並不知道老師希望我們報告的方向。雖然課程表有寫、老師也有說,但是一直到真正報告了,聽到老師們的回饋才知道原來這門課是想讓我們做不同系統(以生態系統理論為參考架構)的人或環境的互動之影響因子探討。以致於許多人報告的內容偏向這堂課下學期的要求:介入成效探討。關於這部分,只能說溝通很重要。

5.報告者需掌握有限的時間報告:有些人準備的內容遠超過規定時間還是堅持繼續報告下去,以致於報告行程延後,壓縮後面的人的報告時間。

以上這些記錄就寫下來提醒自己囉!

2013年1月8日 星期二

寫研究計畫需具備的能力之一:瞻前顧後

今天在撰寫研究計畫中的研究二,但撰寫時頻頻把之前寫好的研究一翻出來對照、修改。
「瞻前顧後」應該是撰寫系列研究的規畫時需具備的重要能力。
今天主要對照的內容如下:
1.研究一的結果應如何在研究二接續?例如:研究一發展了基礎題與進階題,研究二在施測時是否需同時施測基礎題與進階題?研究一的進階題包含小兒、精神、早療等非中風相關的面向,是否需在研究二中也把這些內容撰寫、測試完?

2.研究二的收案對象與研究一是否可以重疊?
若收案對象是OT專家,則應考量交叉驗證的研究設計,避免重疊。若為中風個案與家屬,則無需顧慮收案對象重疊的問題。

3.研究二需蒐集個案個案特性,研究一是否需補充?例如:認知能力、ADL獨立程度。
認知能力的部份,我採用之前的「OTK問卷」收案方式,直接以「定向感(包括人物、空間、時間定向感)與數字減法(100-7連減3次)的認知篩選測驗,無法完全答對者」作為排除條件。
ADL獨立程度則以BI作為評量工具。

4.研究流程之區分格式是否應統一?
例如:統一以多步驟方式說明研究流程、附上流程圖。

撰寫研究計畫的過程中,我發現思緒越來越清楚,而且越能發現之前撰寫研究一時沒有發現的問題。
希望我能夠寫出一份前後呼應緊密的研究計畫。

2013年1月7日 星期一

OTK題庫驗證之規畫

由於中風個案與家屬無法一個人填寫整份題庫(約400題),又考量收案人數與時間有限,
因此我預計採用「共同題」的方式進行心理計量特性驗證。
我將OTK題庫分為6個小題庫:ABCDEF小題庫A與小題庫B20%的題目重複,小題庫B與小題庫C20%的題目重複(與小題庫A與小題庫B間重複的題目不同),以下類推。(小題庫重疊的情形如下圖所示)



我預計請同一位中風個案/家屬於二週內受訪2次,一次填寫35題。

OTK教材與問卷撰寫及測試進度

由於研究設計增加了「對個案與家屬重要的OTK問卷調查」,
因此OTK教材與問卷的撰寫及測試進度暫停,需等個案與治療師的意見調查結果確定,
再決定OTK教材與問卷中應保留那些細項。

以下為截至目前為止,OTK教材與問卷的撰寫及測試進度。
面向
初稿
寫題
測試教材與問卷1
修改教材與問卷1+測試教材與問卷2
核心價值-OT定義
6/4-6/8
6/11-15
9/3-9/14
10/22-11/2
核心價值-治療原則
6/4-6/8
6/11-15
9/3-9/28
10/22-11/2
核心價值-治療目標
6/4-6/8
6/11-15
9/3-9/28
10/22-11/2
醫院-生理
6/11-15
6/18-22
9/3-9/28
11/5-11/16
醫院-小兒
6/11-15
6/18-22
11/13-12/4

醫院-心理
6/11-15
6/18-22


社區-居家
6/18-22
7/30-8/3
10/1-10/12
11/5-11/16
社區-早療
6/18-22
7/30-8/3


社區-輔具中心
6/18-22
7/30-8/3
10/1-10/12
11/5-11/16
社區-長照機構
6/25-29
8/6-10
10/1-10/12
11/5-11/16
社區-日間照護
6/25-29
8/6-10
-與長照合併

社區-庇護性就業
6/25-29
8/6-10


職業重建
7/2-6
8/13-17
10/1-10/12
11/5-11/16
學校-國小
7/2-6
8/13-17


學校-國中
7/2-6
8/13-17


學校-高中職
7/9-13
8/20-24


法規-醫療
7/9-13
8/20-24
10/15-26
11/5-11/16
法規-教育
7/9-13
8/20-24


法規-勞政
7/16-20
8/27-31
10/15-26
11/5-11/16
法規-社政
7/16-20
8/27-31
10/15-26
11/5-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