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1日 星期三

20130820會談記錄-衛教測驗之心理計量特性驗證之必要性

以下為與黃俊豪老師討論的簡要記錄。

1.謝老師的想法:OTK或SK測驗完整的心理計量特性驗證,尤其針對使用目的(如衛教成效驗證)的特定心理計量特性,還是必要的!
驗證
OTK或SK測驗並非OTK衛教研究之重點,測驗分數亦非衛教成效之主要指標(主要指標應為態度、行為意圖與實際行為)。又,因為OTK結構偏向於formative model,無共同潛在構念,因此無須驗證一般常用之信度。
→行為與知識無必然關連,必須透過行為意圖、自覺利益、自覺困難等因子的影響,行為與知識才能連結(可參考健康信念模式)。
→知識-態度-實行 (KAP)的架構之順序沒有一定,可以是KPA也可以是APK,因此不適合以知識程度作為唯一、最重要之介入指標。
→可迴歸分析的方式探討知識對衛教介入成效的影響:選擇適當的成效指標作為Y,行為、行為意圖、態度與知識程度作為X。預期知識程度影響有限。
→強調測驗結果之意義為教育領域的成就測驗之概念,然而衛教領域以行為改變為最終目標。

2.對於OTK之修改建議:
(1) OTK架構為formative model,硬是用reflective model的方式分析,結果必定不理想。建議解決方式有二:一、以PCA探索各題自然聚集之題目與間之自然聚集,再以EFA探索是否有潛在構念存在。二、
以PCA探索各題間之自然聚集,再驗證此自然聚集之題目分數與態度、行為意圖及實際行為有關即可。
(2)
目前OTK所包含之內容過於龐雜,建議縮減因素數目與結構、縮小論文範疇,以增加可行性。

3.Tammy之衛教成效不佳可能是衛教介入方式或成效指標選擇不佳所致,不一定是測驗不夠好。

4. PCA除了以index呈現以外,亦可以加總各題的得分以呈現受測者在各個主成份的分數。
*由於還有官琳學姐的想法未整理完成,因此我會在補上官琳學姐的想法之後,一併提出我的想法。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