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出處:Shih, Y. Y., & Fang, K. (2004). The use of a decompos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o study Internet banking in Taiwan. Internet Research, 14(3), 213-223.
圖二、理性行動論 (Fishbein & Ajzen, 1967)
之前曾提到可使用計畫行為理論作為架構,規畫OTK衛教測驗與教材之發展與驗證。
因為我們不會問個案:你認為自己能不能控制得住某個行為?
所以,我將計畫行為理論(圖一)縮小為理性行動論(圖二),
只調查個案對行為的態度 (attitude toward behavior)與主觀規範 (subjective norm)。
「個案對行為的態度」的問題例如:你認為瞭解OTK是否對於您接受職能治療有幫助?
「主觀規範」的問題例如:你是否同意多數人認為接受職能治療對您的恢復有幫助?您認為您的家人是否贊成您接受職能治療?
剛才,我有點難以區分理性行動論當中的行為是指參與OT或是提高OTK。
目前我的想法是把行為當成參與OT,
因為參與參與OT是我們期待的行為改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