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5日 星期五

慢熟的種子:信度概念的培養

昨天下午心測上到測驗結果的信度,講的正是我進研究所一年來不斷聽課、翻書想弄懂、記住的概念。
但是,昨天才終於有恍然大悟的感覺,大嘆:原來是這麼回事啊!

過去聽了好幾次信度、效度的課程,但是因為看得文獻不夠多,
不清楚這些概念發展背後的目的與價值,
總是覺得太過理論,沒有很貼近的例子協助瞭解。

昨天聽翁老師深入淺出地講解信度的概念,讓人有一種「補上臨門一腳」的感覺!
老師引用了統計分配的概念來說明:
每個人如果被施測無限多次,測量分數都會呈現某種分配。
然而,我們沒辦法對一個人施測無限多次,又要瞭解只有一次施測結果的可靠信、穩定性、一致性、可信賴度有多高,
因此用了許多方式來確認測驗分數的信度。
但是因為信度發展的理論是源自於古典測驗理論,對於誤差的假設較為簡略,
在推論結果時有些限制。

此外,老師又簡單補充了SEM的概念(下週會講得更仔細),
讓我更深刻地感受到SEM的優點與限制:
優點是: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測量工具/結果的穩定性、協助使用者解釋結果;
限制是:不同族群或不同程度的個案的測量標準差可能不同(亦即每個測驗工具,都有適用對象的限制。超出這個範圍,結果就不是那麼精準了!)、不易只用一個測驗區分不同特質的個案,
項目測驗理論就是想處理這個問題而發展的。聽到這裡,我簡直要感激涕零了!如果我早一個月半聽到這堂課就好了......

經過一年的薰陶和這學期心測課程的訓練,
我赫然發現自己可以不看著書本就能解釋信度的種類與簡單意義、指標的解讀,心中十分驚訝!
信度的概念終於變成我的長期記憶了!
過去一年看似悠悠忽忽地聽課,沒有什麼領略與記憶,多少也種下了信度的概念的種子,
只是發芽得很慢,一直到這學期心理計量特性之概念與驗證課程有做過一些功課、
心測課程又有多次作業練習,
才催化概念的發芽!
學習,果然還是有一定的次序的!

後記
1.大學部的課程概念交代得比較完整,基礎也紮實。
研究所的課程,學習感覺較為片段,光是要弄懂一個概念,就要摸索很久。
雖然不同階段應該有不同的學習方式,
但是,如果能夠在既有的基礎上努力,應該可以學習得更紮實且有效率。
以我過去一年的學習經驗來說,
之前學習比較像是一次要跳兩階(而且老師們也預期我們可以跳兩階 @@)
雖然看到了,怎麼跳也跳不過去。
但是現在把它分成小一點的四階五階,慢慢跳,就上去了!
所以,建議未來想研究心理計量特性的初學者,先從大學部的課建立概念,
再聽研究所的課(較濃縮簡略),會更容易理解。

2.看著身旁倒成一片的大學生,心裡想著:等你之後要用到這些概念,才會發現:原來,老師都曾說過,只是自己一點印象都沒有!不過,等那時候再補,就能體會這些課程有多珍貴了!

3 則留言:

  1. 學習結果故然重要,如何提升學習之效率,更是關鍵。
    基本的概念,許多教科書/網路資料,皆可查詢/吸收。
    不是每個人皆有機會在碩博班的時候,補修大學課程。
    博士畢業後,還是有許多方面需要學習。
    所以,早點了解自己學習上的瓶頸,才有機會突破學習效能。

    回覆刪除
  2. 如果想確認自己是否完全了解[信度]了,
    建議找個時間不看任何參考文獻,講給 詠如聽,
    或是寫下來給他們看
    你會有更深沉體會的!!

    回覆刪除
  3. To 老師:
    感謝您的建議。
    我也覺得應該試著把自己思考/學習的瓶頸寫下來,
    才能整理出解決方法。

    至於信度的概念,若下週詠如時間方便,
    會找她當聽眾 !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