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9日 星期三

時間管理課程上課筆記與心得

時間管理一直是研究生的必備能力,但是我總是覺得自己做得並不好,因此收到學習策略工作坊的信,就覺得應該去充電一下。
以下簡述自己覺得重要的筆記。

一、容易浪費掉的活動/零碎時間,包括:拖拖拉拉、看電視、聊天、發呆、生病(沒有人願意吧)、睡過頭、沒有計畫、等候別人、講電話。
而網路便捷的時代,一台有網路的電腦簡直是綜合了上述多項「誘因」,使人跳入事情做不完的淵藪。
解法:資料蒐集好之後,拔掉網路線,專心工作!

二、決定事情的優先順序:多留點時間給重要的事(這句話好耳熟啊~~~)
老師建議找出必須做、應該做、想做的事,然後歸類為緊急重要、重要不緊急、緊急不重要、不緊急不重要四類,並依序完成。
我自己則傾向於先處理緊急不重要,再處理重要不緊急。因為緊急不重要的事情錯過了,可能就會引發重要的後果了!而重要不緊急,比較像是日積月累的成果,例如研究生的能力培養,每天都做一點點,進步一點點。
因此結論是:見仁見智。在某些狀況,還是會先做不重要又不緊急的事,例如報告寫不完了,卻突然想整理書桌或房間。如果這樣可以幫助安定心神,當然還是會做啦!只是不能太完美主義,不然事情永遠沒有一個了結。

心理測驗製作心得(1)

從上週開始,心理測驗課要分組練習製作心理測驗。
此處的心理測驗並不是指網路上「測測你的個性」或「測看看你是不是有耐心的人」之類的「心理遊戲」(心理系的老師一再強調),
而是用量化的方式來測量潛在構念。
由於未來的研究與量表的信效度驗證相關,因此覺得能在課程中實際編製量表(當然是很粗糙啦),對研究很有幫助。
所以即使無法列入畢業學分,不過因為課程內容很重要,而且反正學費都繳了,當然要充分利用,還是要認真學習。

我們這組後來討論出的題目是「大學生的考試焦慮」(個人覺得若改成研究生的論文發表焦慮,應該也很不錯......),本週進度為:說明研究主題、研究動機、定義所欲探討的潛在構念。

對研究生來說,搜尋文獻並不是非常大的困難,整合大家搜尋到的資料才是一大挑戰(註一)。
然而這次上課讓我最驚訝的是:心理系的學生居然在大二就開始使用Pyscinfo(最大的心理學資料庫)查資料,
並且閱讀英文文獻。
回想過去自己的求學歷程,是大三才學習如何使用Medline,大四才真正開始看英文文獻,而且能避免就避免。
這之間的差距,令人昨舌!
但是與同組的同學討論之後,他們表示:其實並不很清楚自己學了這個要做什麼,
或是自己到底學了什麼。
都是要等大三、大四開始進實驗室(真早!),才會比較知道自己學的東西可以運用在哪些地方。
看來,大學生還滿常不知道自己學的東西要怎麼用......

2010年9月27日 星期一

研究生與大學生的不同


研究生
大學生
學習方面
態度
積極學習與研究領域相關的知識,減少放鬆型的課程
被動接受專業知識,主動學習有興趣的課程(例如:文學、藝術、天文等)
課前準備
會先快速瀏覽課程大綱,並且在課前會快速翻閱教材
除非有課前小考,否則鮮少預習。
課後複習
通常在下一次上課前快速瀏覽或整理心得到部落格上
除非自己很有興趣的部分(例如:小兒的活動設計或是SI),其他考前才會讀。
學習效果
大概知道自己在學什麼,但是還沒紮實到可以清楚向別人說明的程度。而且時常懷疑自己到底學了什麼。
等到學期結束,甚至更久之後,拿出整個課程表,才知道自己這學期都學了什麼。可以向別人說明這學期大概學了什麼。
延伸學習
針對特別有興趣的議題會主動去查。此外在做專題報告的時也會盡可能地尋找相關文獻。(但不確定什麼是有系統的學習?)
只有依興趣學習
報告準備方式
1.小型報告至少要提早一週準備、中型要三週、大型要六週前準備。
2.研究所的作業較少需要與同學討論。但由於下修大學部的課,還是常常要跑去總區討論。
1.小、中、大型報告的準備時間分別為3天、1-2週、4週。
2.常要花很多時間討論報告。
生活作息
可運用的時間
明顯地減少,時間表時常被例行的事務排滿、並且要處理突發狀況。
時間常花在交通上,尤其是往返醫學院與總區
較多臨時起意的活動。
時間多花在圖書館裡看有興趣的書或電影。
需要預留的緩衝時間
平時約人:30-60分鐘
報告:3-7天不等
平時約人:5-15分鐘
報告:2-3
運動
每週三瑜珈(1.5hr)、平時多走路、爬樓梯、一個月爬山一次
每天騎腳踏車上下學、每週一次體育課(2hrs)
睡眠時間
有越來越少的趨勢,時常覺得疲倦
會盡可能早睡、或在課餘時間補眠
社交圈

以同學、家人為主。很少認識新朋友(通常是選外系的課認識的)。
以社團、家人為主。容易遇到新朋友。
生活滿意度
1-10分(1最低,10最高)
7 (如果可以努力把作息時間往前調一個小時,應該可以提升至8
8

2010年9月23日 星期四

久違了,解剖

這學期運氣太好,抽到當解剖助教,三聲無奈也不夠嘆。
回想自己過去學解剖,幾乎可以說是瞎子摸象,
學得支離破碎,根本無法記住神經血管為什麼從這裡穿過去,又從那裡穿出來。
就像以前讀地理,也不知道怎麼從北京搭火車到上海,或是哪一條河流經哪些國家,
空間概念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

所幸,自己並不害怕看解剖書(不然怎麼讀自然組)、也不害怕上大體課,
而且這次授課老師開恩,助教不用教大體解剖實驗(註一),
只要當學生找不到骨頭或大體上的重要標誌(landmark)時再協助翻書即可。
不過,還是發生了好笑的事。

2010年9月22日 星期三

月到中秋分外明


今年中秋恰巧在颱風之後,白天幾乎萬里無雲,夜晚只多了一層薄薄的雲,給人們明亮的月夜!
然而在中正紀念堂賞月時只帶了手機,拍不出清楚的夜色,只好放別人在宿舍屋頂的照片囉!

看著皎潔的月光,「天涯共此時」便足矣,何需一家烤肉萬家「香」呢?

註、感謝孟謙學長分享照片。

2010年9月21日 星期二

英文論文寫作課程心得

這週討論的是:我們是為誰寫作?
寫作老師引導我們討論幾的問題:
你的讀者是誰?
你有多少讀者?
你的讀者最想知道什麼?最不關心什麼?
你要怎麼樣組織文章,才能讓讀者一目了然?如何給你的讀者驚喜?
你希望讀者在看了你的文章之後,覺得你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以上問題,有些在之前準備專題報告的時候老師有提醒過,
但是自己在寫,卻覺得沒有「非寫不可的熱情」。
由於寫作老師表示論文寫作,也是創意寫作,同樣是結合現有的材料,想人未想、言人未言。而作者(author)有權利決定(authority)要放什麼在文章當中,也因此要對文章的內容有貢獻,負責任。所以,不要再想著英文和自己是分開的,而要試著讓英文融入思想與生活,同時讓人感覺到你寫作/研究的熱忱(當然不是戲劇化的誇大),才能說服自己,也說服別人。

2010年9月20日 星期一

990917會議記錄-開學第一週

1.開學第一週,花很多時間確認課程內容是否需要。
師曰:重要的事情總是很花時間,也急不來。


2.請老師協助確認Kappa的說明。
師曰:有絕對答案的,請自己查。與其直接告訴你答案,不如強迫你自己去找答案,更能養成問題解決能力。否則畢業後怎麼辦?


3.對於認知測量工具發展的看法
我的看法:發展認知測驗的困境,說遠一點,可能是國人並不是那麼在意(或不願面對)認知能力缺損。特別當服務族群以老人為主時,認知、心理層面的問題,很容易被忽略(不似生理功能缺損如此具體)。此外,就算治療師知道個案有某些方面的認知能力缺損,也很難介入(人力、時間不足)、或成效有限(只在治療室練習)。因此,往前回溯,就會顯得認知測驗較少人發展吧!
老師的看法:目前醫療人員對於認知障礙的評估與介入方式仍有限,就算指出問題也難以解決或是有具體成效。因此,還好病人當時沒有答應接受你的治療。此外,一個人如果身體健全但頭腦不清楚,對家庭的負擔未必比較小,豈可看輕?

4.自我期許
師曰:做為研究者就是要能預測未來,領導潮流。如果只想做簡單的事,哪來的成就感?研究人員雖然無法解決所有難題,但可以用生命解決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事。即使未必做得出來,盡量且繼續完成是很重要的。如果不確定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約在10-20年之後就可以知道自己判斷的結果。有時變化是很慢的(例如生活品質的議題在臨床仍然難以落實),然而,如果有價值、需求,趨勢就會越來越明顯。


5.專題報告的題目:題目要再明確一點。 自己好好想想......

本日金句:研究所就是要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如果直接告訴你答案,畢業之後怎麼辦呢?現在強迫你去釣魚, 之後你才有足夠的能力。

2010年9月17日 星期五

對文字的感覺與概念

最近一直請Jenny幫忙看英文信和短文,因為有些措辭看起來連自己都覺得很怪,
可是不知道怎麼改才好。
有時候是Jenny改好了,問我兩句的差異,我卻看不太出來。
可能對以英文為母語或是非常熟悉英文的人來說,我的寫法文法上並沒有大錯誤,也看得懂,
只是感覺怪怪的。
可是,這個怪,我自己感覺不到!

今天跟老師討論專題報告的題目,老師說前兩個題目還要更明確,
可是我乍看之下,也沒有察覺到底問題在哪裡。
老師說就算想破頭也要想,因為這樣才是真正學會獨立思考,否則畢業之後要怎麼辦?

所以,好好想想吧!

20100917討論預備

Kappa:一種用於檢驗一致性的方法。但是我不知道能否做三個或三個以上施測者的比較,或是三個以上要以ANOVA進行?此外,雖然知道有加權Kappa,但是要如何加權?要如何選擇要加權的項目?

精讀文獻十二:以下找到的兩篇是驗證中風後憂鬱的量表心理計量特性的文獻,兩篇是比較量表表現的文獻。依功能不同而強調的驗證內容不同。覺得這四篇都可以考慮列入未來四篇精讀文獻。
(1)Benaim, C., Decavel, P., Bentabet, M., Froger, J., Pelissier, J., & Perennou, D. (2010). Sensitivity to change of two depression rating scales for stroke patients.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24(3), 251-257.
(2)Hacker, V. L., Stark, D., & Thomas, S. (2010). Validation of the stroke aphasic depression questionnaire using the brief assessment schedule depression cards in an acute stroke sample.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49(Pt 1), 123-127.
(3)Roger, P. R., & Johnson-Greene, D. (2009). Comparison of assessment measures for post-stroke depression. Clin Neuropsychol, 23(5), 780-793.
(4)Sagen, U., Vik, T. G., Moum, T., Morland, T., Finset, A., & Dammen, T. (2009). Screening for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fter stroke: comparison of the 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 and the Montgomery and Asberg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67(4), 325-332.


評估工具分類:評估工具有非常多種(上了心理測驗又多知道了人格測驗和成就測驗)。而診斷應該是黃金標準,因此放在評估工具不是很適當,然而有些評估工具是輔助診斷的。例如:PDMS-2 、M't ABC。(雖然個人覺得他們跟篩檢的使用方式還是很像)

2010年9月16日 星期四

99-1專題的可能題目

第一次專題報告的要求:研究問題的形成及此研究問題的重要性,並提出初步之研究計畫(tentative proposal
1.常用之中風後憂鬱量表簡介
2.中風後痛苦情緒初探
3.早期中風後憂鬱情緒對功能性恢復之影響

2010年9月14日 星期二

測量工具之重要心理計量特性-與官琳學姐討論


工具類型
最重要的心理計量特性
基本的心理計量特性
範例
篩檢
敏感性、特異性:確保篩檢出有病的真的是有病、沒病的真的沒病。
正向預測值、負向預測值:確保篩檢的結果偽陰性、偽陽性不會太高。(視篩檢目標或經濟考量而決定要接受的預測值的高低)
再測信度、內部一致性、效標效度、建構效度
貝氏憂鬱量表、PHQ-9(內容出自DSM-IV
診斷
建構效度:確定測到的真的是我們想測的疾病或症狀。
效標效度:確認診斷
區辨效度:可確認個案為此疾病,而非其他種類的疾病。
再測信度、內部一致性
DSM-IV
PDMS-2
(輔助診斷)
成果測量
反應性、最小重要差異值:必須敏感地偵測出介入後的改變做為決策依據,因此需要對改變量較為敏感的工具。
再測信度、內部一致性、效標效度、建構效度
PDMS-2PEP-3

主要討論:篩檢工具,其實是以診斷結果作為黃金標準。然而診斷工具,往往因為疾病而難以確認。例如:憂鬱症,雖然DSM-IV上面寫的要符合幾的條件中的幾個,但是診斷工具本身就比較像「絕對的」結果,因此不是很確定這樣的分類方式是否恰當。

2010年9月13日 星期一

文章閱讀-在PubMed搜尋糖尿病相關的RCT研究

出處:Royle, P. L., & Waugh, N. R. (2007). Making literature searches easier: a rapid and sensitive search filter for retrieving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from PubMed. Diabetic Medicine, 24(3), 308-311. doi: 10.1111/j.1464-5491.2007.02046.x

內容簡介:主要目的:作者以自己發展出的「快速簡單篩選器」(RSSF)來篩選2000-2005年與糖尿病相關的隨機控制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 RCT)研究之文獻,驗證RSSF的敏感度與精準度,並且與另一高敏感性的篩選器HSSS做比較。次要目的:比較RSSF於PubMed、EMBASE和CENTRAL資料庫使用RSSF所搜尋到的文獻量。結果發現:RSSF的敏感度雖略低於HSSS,但精準度遠高於HSSS(可減少87%的文獻量)。此外,PubMed資料庫可找到約98%符合搜尋目標的資料,因此若非需要進行徹底的資料搜尋,使用PubMed即可。

心得:內容清楚易讀,比較可惜的是未將搜尋策略附上,也無附錄。不然就可以瞭解它為何如此精準了!此外,將本篇與Terwee 2009年的搜尋策略(註)比較,Terwee有附上搜尋策略,以及敏感性、精準度的計算公式,較適合初學者閱讀,而且可以直接套用其搜尋策略(雖然有些部分似乎太過繁瑣)。

註、出處:Terwee, C. B., Jansma, E. P., Riphagen, II, & de Vet, H. C. (2009). Development of a methodological PubMed search filter for finding studies on measurement properties of measurement instruments.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 18(8), 1115-1123. doi: 10.1007/s11136-009-9528-5

觀摩助理評估-SAT,PDT,FDT,WCST

觀摩對象:管管
個案數:1人
測試內容:SAT,PDT,FDT,WCST工具:電腦、觸控式螢幕

-------------------------------------------------------------------------------------------------------------

施測者:會主動與個案打招呼、拉近關係。感覺有一點點緊張(希望不是我造成的...)

個案:中風個案,患側為左側。下肢Br. stage4-5,上肢近端Br. stage 3、遠端2-3。 很準時就到約定地點。測驗中不太有耐心,時常不等施測者解釋完就打斷或急著進行測驗,且認為認知功能的評估對他沒有什麼意義。

環境:安靜且寬敞,適合進行活動。建議一段時間要打掃一下。

測驗項目:除了SCST以外,其他都很快完成。

問題討論:
1.若個案一直答錯,會不會因為挫折感而拒絕填答?如果是這樣,通常怎麼處理?2.認知測驗需要非常集中注意力,若個案因為長時間測驗而導致疲憊結果不佳,是否影響測驗結果?例如:測驗順序影響測驗分數。若有影響結果,請問目前的處理方式為?
3.目前遇過最難處理的狀況是什麼?目前都怎麼解決?

建議:1.若時間許可,測驗20分鐘後,讓個案中間休息3-5分鐘,再繼續施測。

其他:
1.個案時常在快要達到預定題數的標準時就自己搞混分類規則,使得測驗無法進行下去。因此預定題數是某個指標的切截點,或許依此規則可發展相關的篩選工具。

2010年9月11日 星期六

尋找文獻的能力培養

昨天花了半天左右的時間搜尋四篇文獻的全文,
雖然Pubmed有提供全文連結,但是學校不一定有買那本電子期刊。
之後,使用館藏搜尋,發現學校圖書館的紙本卷數太少,沒有包含目標文獻。
再使用google的限制搜尋、google scholar搜尋,仍無斬獲。

然而,搜尋文獻的時候,才會覺得自己充分使用學校資源。
不過,還是有兩本館藏目錄上有列,但是無法取得全文。
打去醫圖詢問,他們向廠商確認,才知道原來學校已經沒有續訂......

找文獻這種事,看似平常(和搜尋策略比起來),
其實也考驗著思考、連結能力,同時也很耗時。

下次遇到這樣的情形,會採取下列措施:確認這篇文獻是否非常必要,若是重要,則找其他學校的同學協助尋找或館際合作。若不重要,就放下吧!

2010年9月9日 星期四

A Happay Ending__Summer English Conversation Class

上學期末收到學校語文中心的英文進修招生電子報,
在嘗試過昂貴、負責人態度令人不舒服且同學差異甚大的Tutor XXX之後,
幾經考慮,決定嚐試相對便宜(但相對要花去一些時間成本)的語言中心課程,做較為密集的練習。

參加之後,發現這堂課算是研究生活中很大的調劑。
活潑的教學、逐漸減少人數的班級(大家暑假都有不少活動),使得發言率大為提升,
即使不是和老師一對一交談,也時常因為要向同學說明自己的想法而絞盡腦汁。
此外,老師會隨時提醒發音與腔調,並將一些口語的文法提出來說明,
因此覺得學得很自然又愉快,而且終於有一點感覺到自己過去一年來每週半小時的英文錄音的成效了!
雖然開學後不會繼續語文中心的課程,學習效果可能會有些消退,
但是這次的學習經驗讓我了解語言是多麼地生活化且實用,
如果只是一直看書但都不找人對談,或是沒有人指導,進步就會很慢,甚至練出奇怪的英文。
所以,希望能夠在開學之後,每週固定和Jenny聊至少一次。

註一、上課氣氛融洽,都要歸功於好的老師和好的同學,共同營造了美好的暑假。
註二、上課兩個月後,覺得自己現在比較敢說英文了,雖然講得很慢......

2010年9月8日 星期三

整理雜記偶得

今天下午把之前上課的雜記或是和老師簡短談話的速記內容謄出來(由於內容相當多,之後會陸續補上),
發現裡頭確實有不少值得一再回顧的內容,而且發現老師提醒的重點一致性很高。
這表示:
1.這些重點真的很重要
2.老師是個很有原則、記憶力超強的人
3.我時常犯同樣的錯誤

還好之前有寫下來,現在再翻,就會發現有些內容的邏輯有些跳躍、有些問題之前好像就討論過、甚至有結論了,
可是現在為什麼又忘記了?
是因為印象不夠深刻嗎?還是其實我並不太懂答案的意思?
筆記本簡直像是藏寶圖嘛......

2010年9月7日 星期二

學習效果的持續度

這是一個有點難面對的真相,就是:學過的東西,即使聽了很多次課,或是看了好幾次書,
甚至考前背得滾瓜爛熟,
一兩週沒翻,
比較好一點的,可能勉強記得概念,
比較差一點的,只記得專有名詞,或是哪一位老師在哪一堂課的哪一章節講過。
最糟的,就是根本忘記自己有聽過或學過這個概念。
過了一個學期,學過的東西,大概有一半以上都湮沒於荒煙漫草間......
例如:Kappa、power......

難道沒有辦法可以讓學過的東西維持久一點的記憶嗎?
如果學了就忘,知識怎麼累積呢?
真是令人焦慮 > <

老師說一定要自己實地做過研究、被高手電過、或是自己下功夫讀書,才記得久。
我想,寫在部落格,或是去講給別人聽,也會記得久一點。
例如:Endnote、Medline(不過這兩個,平時也常用)。
此外,之前有研究指出充足的睡眠也對記憶力有幫助。
不然,試著提早半小時睡覺好了......

2010年9月6日 星期一

名詞解釋:positive/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power, Kappa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PPV):陽性預測值。即診斷為陽性,而確實也是陽性的機率。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NPV):陰性預測值。即診斷為陰性,而確實也是陰性的機率。
比較
敏感性(sensitivity):有目標疾病的病患中,出現陽性檢查結果的比例。
特異性(specificity):沒有目標疾病的病患中,其檢查結果為陰性的比例。
陽性預測值與陰性預測值會受到疾病盛行率的影響,敏感性與特異性則不會。但敏感性與特異性的限制為假設我們必須先知到病人是否有病。


power :統計檢定力,正確拒絕虛無假設的機率。會受下列四種因素的影響:樣本數、臨界值α、母群的變異數、虛無假設與對立假設之間的差距大小。


Kappa statistic:一種測量類別量尺(nominal scale)、序列量尺(ordinal)的信度的方法,可以校正期望一致性(chance of agreement),避免因為評分者因為隨機評分(分類)的關係,使得信度被高估。分為Cohen's Kappa和Weighted Kappa(用於非等距量尺)。
Cohen's Kappa 是用來校正期望一致性(chance agreement)。亦即扣除隨機評分(分類)的機率後,兩次評分結果一致的比例佔非隨機評分機率的百分比。公式為 κ = (P0-Pc) / (1-Pc)
P0:觀測一致性(observed agreement):前後(兩種)測量結果一致的百分比
Pc:期望一致性(chance agreement):前後(兩種)測量結果預期相同的機率(兩個評分者即使沒有同樣的評分標準,仍有多少機率會給同分)
Cohen's Kappa把所有的不一致的程度當成一樣重要,但由於量尺不一定是等距,因此有些學者認為應該也要加權不一致性。以反映不一致性的程度對信度的影響。
Weighted Kappa :由於做兩種檢驗或重複測量的一致性時,需要適時的考慮層級間的改變貢獻是否相同,以選擇適合的加權kappa值來表現較佳的一致性(kappa值有好幾種加權的方式,SAS所提供的是平方加權)。例如:從非常困難到有點困難、與非常困難到普通之間的差異是不同的。


參考資料:
1.http://www.kmuh.org.tw/www/ebm/診斷文獻的評讀.pdf
2.Portney, Leslie Gross, & Watkins, Mary P. (2009). Foundations of clinical research : applications to practice.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Prentice Hall.
3.姚開屏老師心理及教育統計學講義

990906會議記錄-精讀文獻11討論

文獻結構
1.前言:研究的重要性如何凸顯?
試答:本文有提出較遠的重要性:發生率與預後,再提出較近的重要性:這兩個篩檢工具都很有潛力,但尚未驗證,因此希望驗證心理計量特性。這樣子算完整了嗎?
師曰:看篇幅決定是要直接切入主題,或是慢慢講。
 
2.結果:p.533右欄最上面提到個案的ADL,但是在目的、討論時沒有提到,因此不知道測量ADL的目的何在?
試答:是因為中風病人的ADL參與度,與憂鬱有相關,或是當作人口學資料蒐集?
師曰:看研究目的為何。本研究的樣本數不大,較多的資料,可能有助於解釋結果。

3.討論:看起來都有回應到目的與結果,但是敏感性的部分,作者沒有多解釋結果不佳的原因。
師曰:自己在寫的時候,至少要針對結果做說明。但是,解釋結果,仍是一種猜測(猜測事實為何如此),因此不一定是正確的。對別人的結果解釋,也不需太在意。

2010年9月3日 星期五

排課結果

課表大致如下



1





2





3


情緒障礙之流行病學研究議題


4


情緒障礙之流行病學研究議題


@

學術英文寫作(安馬克)



5

學術英文寫作(安馬克)



6

學術英文寫作(安馬克)

心理測驗

7
心理測驗(心理姚開屏)


心理測驗(心理姚開屏)

8
心理測驗(心理姚開屏)


心理測驗實習(心理姚開屏)

9
進階OT專題討論
進階獨立研究



10
進階OT專題討論
進階獨立研究



(進階獨立研究時間為暫訂)

一開始曾排到20學分,再排除衝堂、擋修的問題後,
與老師多番討論,目前本學期規劃修12學分。

除了表層的課程選擇之外,更讓我絞盡腦汁的是:我到底想要在修課之後培養出什麼能力?
這在之前填老師寫的問卷的時候,也曾請教過老師。
但是除了老師列出來的核心能力之外,我的專長又是什麼?
統計嗎?已經刪了很多,而且也沒有打算靠統計為生。
精神醫學嗎?那只是我研究領域的一個元素而已,還稱不上很專。
量表驗證嗎?可能到博士班畢業,也沒有驗證過幾個量表。

到底應該要培養什麼專長呢?
得再多想想。

註、本來一開始是避開許多精神相關的學科的,但是沒想到後來又回到這個領域!因為中風個案與家屬的負向情緒雖然顯而易見,但似乎沒有很受重視,也沒有完整的方法來評估程度與介入成效(介入的其實也不多)。所以,這應該算是我的研究動機吧!


2010年9月2日 星期四

排課新視野

今天把選課的學分排出來一看,
統計幾乎佔了研究生涯一半!
雖然一開始是希望能夠紮實地學習基礎學科能力,但是排到後來,已經有點不確定那個到底是不是必要的能力了!
像是資料庫系統、計量經濟學、R軟體等。
在與老師討論之後,刪除了較為進階的課程(畢竟我不是以統計為職志啊),
並且增加精神醫學、心理相關專業知識。

但是在搜尋、排序的過程中,發現精神醫學與心理系的課程,有許多都有先修要求,
如果沒有先修一些基礎科目,就會擋修較為進階的課程。
而且時間有上下學期和衝堂的問題,
因此第三年也排了不少課,而且前兩年學分數幾乎跟大學部差不多了!
看來需要刪掉一些課,不然會負荷不來的!

我到底想要學什麼?想要具備什麼能力呢?得好好想想......

只用兩三天的時間,決定未來三年的事,是不是太過倉促了?(是沒有抓到重點,還是不重視它呢?)

2010年9月1日 星期三

排課擱淺中

用昨天、今天把統計與研究方法相關課程的授課老師、課程要求、上課時間、地點(避免衝堂、擋修或是在不同學院會有時間來不及的問題)查完之後,
今天花了很多時間搜尋專業科目的課程,
可是看了許久,似乎沒有很符合「老人」與「情緒」相關的。
最常看到的是發展心理學,但多著重於小孩,
其他的則是憂鬱症和躁鬱症等情感性疾病的探討。
不知道是自己搜尋方式不當,還是學校真的沒有開相關課程;
感覺花了很多時間,仍然一無所獲!
而且拖到其他工作進度的時間......

今日事,今日畢,
是君子沈重的承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