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6日 星期一

990906會議記錄-精讀文獻11討論

文獻結構
1.前言:研究的重要性如何凸顯?
試答:本文有提出較遠的重要性:發生率與預後,再提出較近的重要性:這兩個篩檢工具都很有潛力,但尚未驗證,因此希望驗證心理計量特性。這樣子算完整了嗎?
師曰:看篇幅決定是要直接切入主題,或是慢慢講。
 
2.結果:p.533右欄最上面提到個案的ADL,但是在目的、討論時沒有提到,因此不知道測量ADL的目的何在?
試答:是因為中風病人的ADL參與度,與憂鬱有相關,或是當作人口學資料蒐集?
師曰:看研究目的為何。本研究的樣本數不大,較多的資料,可能有助於解釋結果。

3.討論:看起來都有回應到目的與結果,但是敏感性的部分,作者沒有多解釋結果不佳的原因。
師曰:自己在寫的時候,至少要針對結果做說明。但是,解釋結果,仍是一種猜測(猜測事實為何如此),因此不一定是正確的。對別人的結果解釋,也不需太在意。


方法學
1.收案對象如何克服個案量不足與推論性的問題?
試答:本篇(還有其他許多研究)都會說自己個案量不足,但如果計算統計檢定力,未必真的有個案不足的問題。由於收案區域受限,不少研究都會說自己的研究概推性有限。雖然同樣疾病類別的個案可能有某些共同的特徵,但是中風個案的個別差異較大(涵蓋生理心理層面),收案可能真的不容易。
師曰:請重新查清楚檢定力的影響因素。又,敏感性、特異性的檢驗,無法計算檢定力!(驗證工具的心理計量特性,幾乎沒有檢定力可算)

2.同時驗證兩個量表的原因何在?
試答:(1兩個量表都很簡短 (2互相作為效標 (3都適合用於篩檢
師曰:可驗證的東西多多益善!如果可以同時驗證兩種療效,為何不做?

文義理解
1.p.533 左欄第三段 最後一行 Values were calculated for...
試答:是指BASDEC BDI-FS SCID 都分別和HADS-DKappa的比較嗎?又,本研究的效標看起來有SCIDHADS-D兩個,但是SCID是篩選個案用的,當作效標,會不會不妥?
試答:請確認Kappa的意義。本文是以SCID當作黃金標準,而作者又覺得HADS-D是有良好效度的自填憂鬱量表,因此拿來與要驗證的兩個工具做比較。

2.p.534討論上方第六行 提到 如果把輕度和重度的憂鬱症合併來看,精準度會下降,原因是?
試答:篩檢用的工具,敏感性與特異性為首要考量,因此只要有憂鬱症的個案就可以篩出來。然而一開始收案條件並沒有說明(分組)輕度或重度的。
師曰:作者只是陳述結果,我們並不需要多加評論,只能說可能因為研究設計有問題,所以結果怪怪的。

3.p.535左欄 第一段 倒數第九行 提到反應性的問題
試答:篩檢型工具的反應性並非首要考量(敏感性與特異性才是),因此要如何克服情緒造成的自陳量表測量結果改變,並不是本篇的重點。
師曰:作者確實講得有點遠了……一般來說反應性是針對介入後改變的測量。因此篩檢工具,並不需要結果指標(outcome indicator)。至於作者前段提到的定期反覆施測,與反應性並無矛盾,因為需要反覆施測,才會顯得這個工具的迫切性!

要建立自己的想法和批判性思考,不需要講得過於婉轉!

作業
1.
確認正向預測值、負向預測值
2.Kappa
3.power

2 則留言:

  1. 文獻結構2
    我想是用來描述個案之特性,以利讀者瞭解樣本組成。

    回覆刪除
  2. To 老師:
    感謝您的說明與補充。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