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6日 星期一

不同學習介面,學習成效大不同

任教這幾年來,生理疾病職能治療的期中期末考試,我通常維持著60分近十年國考考古題與少量配合題、40分簡答題或問答題的形式。一方面是希望學生對國考題熟悉,另一方面是希望讓學生有讀有分。然而我挺納悶的是:考試方式沒變,怎麼今年學生在考古題與配合題的分數提升了這麼多?

期中考的時候我看到成績,原本預計會有半數不及格,沒想到僅5人不及格,比我預期的好了非常多!當時推測是這一班特別會背考題(當然也有可能是發現有被當的危機,必須全力以赴)。但是期末考也如此,讓我覺得說不定有其他原因造成的。

思來想去,應該是提供給學生考古題的「方式不同」的關係。雖然給學生考古題詳解的分類都是這二種:以年份彙整、依各疾病彙整。但以往是直接給學生Excel,今年則是給學生架設在教學平台的線上測驗。因此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時間在線上測驗多次刷題,確認自己不熟悉的題目與概念。而Excel檔用於閱讀大量文字的時候並不方便,如果學生沒有自己動手調整版面,讀起來會很辛苦。

雖然我一開始覺得沒差,也覺得動手調整版面本來就是學生應該自己做的事,但一旦線上測驗架設好,學生就會自發地刷題,因為很方便。依據學生的說法:同一種疾病大概寫2-3回並認真閱讀錯題詳解就能答得很不錯。

這個經驗讓我深刻體會到:同樣的資料以不同的媒介傳遞,效果竟然差異如此巨大。或許未來可以多設計一些「便民措施」,讓學生更有效率地學習。另外,也要提醒學生:除了把握已知的題目,也要把所學融會貫通,面對未知的題目與臨床環境,才能有好的應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